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及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5139发布日期:2022-12-28 11:04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及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及收割机。


背景技术:

2.籽粒输送装置是收割机中,用于向粮仓输送收获的籽粒的升运器。现有的籽粒输送装置中,一般是通过升运机构将籽粒从下往上输送,在往上输送籽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籽粒掉落,掉落的籽粒很容易掉在升运机构中位于下方的驱动轮处,从而被驱动轮带到至驱动轮与输送带之间的缝隙内,这样容易挤压破碎籽粒,导致籽粒的破碎率增高,影响籽粒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降低所收获的籽粒的破碎率,提高籽粒质量,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及收割机。
4.本实用新型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包括:
6.竖直升运壳体,其内设有内腔;
7.升降输送机构,其设于内腔内,升降输送机构包括底动轮、顶动轮、闭式输送带及多个输送载料件,底动轮位于顶动轮的下方,闭式输送带套接在底动轮和顶动轮上,用于带动多个输送载料件升降;
8.挡板机构,其设于底动轮上方,并位于闭式输送带的内侧,以阻挡所述输送载料件上的籽粒掉落至所述底动轮处。
9.进一步地,挡板机构包括底动轮挡板,底动轮挡板设于底动轮周侧边缘的外侧。
10.进一步地,挡板机构包括籽粒滑板,籽粒滑板位于底动轮上方,籽粒滑板包括呈倾斜设置的主板体。
11.进一步地,籽粒滑板还包括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第一侧挡板设于主板体的上端部并向上延伸,第二侧挡板设于主板体的下端部并向下延伸。
12.进一步地,升降输送机构还包括底部轮驱动轴,底部轮驱动轴用于带动底动轮转动。
13.进一步地,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还包括底部推运搅龙组件,底部推运搅龙组件包括搅龙驱动轮和底部推运搅龙,搅龙驱动轮设于底部推运搅龙的一端,底部推运搅龙的另一端与底部轮驱动轴直连。
14.进一步地,输送载料件包括输送斗、加强固定板和紧固件,加强固定板设于输送斗的内侧壁,通过紧固件将加强固定板和输送斗固定于闭式输送带上。
15.进一步地,底动轮为底链轮,顶动轮为顶链轮,闭式输送带为传动链带。
16.进一步地,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还包括过渡壳体和顶部抛洒搅龙组件,过渡壳体内设有与内腔相通的顶部储粮腔,且顶部储粮腔的位置与顶动轮的位置相对应,顶部抛洒
搅龙组件设于顶部储粮腔内,顶动轮与顶部抛洒搅龙组件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收割机,包括如上的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动轮上方及闭式输送带内侧处设置挡板机构,可有效阻挡掉落下来的籽粒掉落至底动轮处,防止掉落下来的籽粒被底动轮带至底动轮与闭式输送带之间的缝隙内而受到挤压破碎,有效降低破碎率,提高籽粒质量。
20.2、用于向内腔推送籽粒的底部推运搅龙组件和用于向粮仓抛洒籽粒的顶部抛洒搅龙组件均与升降输送机构同步传动连接,这样保证底部推运搅龙组件向内腔推送籽粒及顶部抛洒搅龙组件向粮仓抛洒籽粒时,升降输送机构同步运动以将籽粒从底部推运搅龙组件处运送至顶部抛洒搅龙组件处,有效避免籽粒在内腔内或顶部储粮腔内出现堵塞或存粮的现象。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施例公开的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公开的a部放大示意图。
24.图3是图1公开的底部推运搅龙组件与升降输送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1公开的顶部推运搅龙组件与升降输送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本实施例公开了收割机,其包括如图1至图4所示的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包括竖直升运壳体1、升降输送机构2和挡板机构3。
28.竖直升运壳体1内设有内腔11;升降输送机构2设于内腔11内,升降输送机构2包括底动轮21、顶动轮22、闭式输送带23及多个输送载料件24,底动轮21位于顶动轮22的下方,闭式输送带23套接在底动轮21和顶动轮22上,用于带动多个输送载料件24升降;挡板机构3设于底动轮21上方,并位于闭式输送带23的内侧,以阻挡输送载料件24上的籽粒掉落至底动轮处。优选地,底动轮21为底链轮,顶动轮22为顶链轮,闭式输送带23为传动链带。链传动升降结构机械强度大,便于输送更大量的籽粒。当然,底动轮21也可为底带轮,顶动轮22也可为顶带轮,闭式输送带23也可为输送皮带,只要能实现带动输送载料件24升降即可。本实施例通过在底动轮21上方及闭式输送带23内侧处设置挡板机构3,可有效阻挡在输送过程中掉落下来的籽粒掉落至底动轮21处,防止掉落下来的籽粒被底动轮21带至底动轮21与闭式输送带23之间的缝隙内而受到挤压破碎,有效降低破碎率,提高籽粒质量。
29.进一步地,挡板机构3包括底动轮挡板31,底动轮挡板31设于底动轮21周侧边缘的外侧。在保证底动轮21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直接及高效地阻挡籽粒掉落至底动轮21处。
30.为了进一步阻挡籽粒掉落至底动轮21,挡板机构3还包括籽粒滑板32,籽粒滑板32位于底动轮21上方,籽粒滑板32包括呈倾斜设置的主板体321。籽粒滑板32通过设置倾斜设置的主板体321,可将掉落下来的籽粒导流至底动轮21的外侧,进一步降低籽粒掉落至底动轮21的概率。双重挡板结构能更好的降低籽粒破碎率。
31.进一步地,籽粒滑板32还包括第一侧挡板322和第二侧挡板323,第一侧挡板322设于主板体321的上端部并向上延伸,第二侧挡板323设于主板体321的下端部并向下延伸。第一侧挡板322和第二侧挡板323的结构设置,更有效地防止籽粒掉落至底动轮21处。
32.进一步地,输送载料件24包括输送斗241、加强固定板242和紧固件243,加强固定板242设于输送斗241的内侧壁,通过紧固件243将加强固定板242和输送斗241固定于闭式输送带23上。斗式输送链能有效隔绝籽粒与升运壳体之间的摩擦,保持籽粒相对独立,输送载料件24采用斗式结构来装载籽粒,这样籽粒不会像输送载料件24采用刮板结构那样在输送过程中从刮板与壳体之间的间隙随时洒落,减少籽粒破碎几率,提高籽粒输送效率。
33.进一步地,升降输送机构2还包括底部轮驱动轴25,底部轮驱动轴25用于带动底动轮21转动。结构简单,有效带动底动轮21转动。
34.进一步地,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还包括底部推运搅龙组件4,底部推运搅龙组件4用于向内腔11的底部输送籽粒,以便输送载料件24装载籽粒。底部推运搅龙组件4包括搅龙驱动轮41和底部推运搅龙42,搅龙驱动轮41设于底部推运搅龙42的一端,底部推运搅龙42的另一端与底部轮驱动轴25直连。用于向内腔11推送籽粒的底部推运搅龙组件41与底部轮驱动轴25直连,这样保证底部推运搅龙组件41向内腔11推送籽粒时,升降输送机构2同步运动,有效避免籽粒在内腔11内出现堵塞或存粮的现象。
35.进一步地,组合式籽粒输送装置还包括过渡壳体5和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过渡壳体5内设有与内腔11相通的顶部储粮腔51,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设于顶部储粮腔51内,且顶部储粮腔51的位置与顶动轮22的位置相对应,以便输送载料件24将籽粒输送至顶部储粮腔51内,从而方便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将顶部储粮腔51内的籽粒抛洒至粮仓内。顶动轮22与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通过皮带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当然,顶动轮22还可采用其他机械传动结构与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传动连接,如齿轮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等,只要能实现顶动轮22与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同步运动即可。用于向粮仓抛洒籽粒的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与顶动轮22同步传动连接,这样保证升降输送机构2在向顶部储粮腔51输送籽粒时,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同步向粮仓抛洒籽粒,有效避免籽粒在顶部储粮腔51内出现堵塞或存粮的现象。
36.籽粒通过底部推运搅龙42输送到竖直升运壳体1的内腔11及升降输送机构2的输送斗241内,通过与底部推运搅龙42直连的底部轮驱动轴25上的底动轮21带动闭式输送带23转动,把籽粒向上输送,到达顶动轮22处时,由于惯性力会将输送斗241中的籽粒抛到过渡壳体5的顶部储粮腔51中,顶动轮22通过皮带传动机构7带动顶部抛洒搅龙组件6转动,将顶部储粮腔51里的籽粒输送并抛送到粮仓内,完成籽粒输送。通过在底动轮21上方及闭式输送带23内侧处设置挡板机构3,可有效阻挡在输送过程中掉落下来的籽粒掉落至底动轮21处,防止掉落下来的籽粒被底动轮21带至底动轮21与闭式输送带23之间的缝隙内而受到挤压破碎,有效降低破碎率,提高籽粒质量。
37.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此外,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