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6984发布日期:2023-02-14 15:07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2.大闸蟹又名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广泛分布于中国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等江域,是最中国主要的经济蟹类之一,也是蟹类中产量最高的淡水蟹。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畅销于国内外市场。大闸蟹又有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养殖效益。
3.如何提高大闸蟹的品质一直是养殖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大闸蟹养殖方式一般为湖泊或池塘散养,在湖泊或蟹塘底部设置曝气增氧装置增加蟹塘内塘水的溶解氧,从水车式、叶轮式、喷泉式传统增氧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微孔曝气增氧,但即使现在的微孔曝气增氧,仍然存在曝气产生的气流(或曝气后产生的水流)会对养殖的大闸蟹(尤其是幼蟹)有一定的冲击,影响大闸蟹的养殖环境。另外,为提高大闸蟹的品质,目前都是直接置于湖泊或池塘以提供大闸蟹接近自然状态的养殖生长环境,虽然这样符合其生长养殖的要求,但湖泊中也存在其天敌无法避免,影响大闸蟹的产量与品质。还有,大闸蟹喜居湖底,而湖底由于饵料残渣、蟹排泄物等使得湖底的养殖环境对大闸蟹的生长养殖并不友好。目前有养殖同行转向精细养殖,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无合适的小试中试养殖装置。公开号为cn204090781u的专利:一种大闸蟹养殖装置,放置在池塘或湖泊中,包括中心锚,中心锚两侧设有网箱,网箱底部设有沉子,网箱上部设有浮子,所述中心锚上方设有工作平台,工作平台下设有中央浮子,工作平台上设有水泵,水泵的进水管延伸至工作平台下,水泵的喷管设于网箱上方,整个装置上方覆盖有防阳光罩。其水循环方式对大闸蟹(尤其是幼蟹)有一定的水流冲击,未提供优良的大闸蟹养殖环境。还有,其这种水循环方式,虽然配合网箱可以避免网箱2底壁聚积饵料残渣、蟹排泄物等,但其漂浮及固定需要的结构组件多、复杂,需要中心锚、浮子及沉子。另外,其基本没有曝气增氧设备(或者其通过将池塘或湖泊的水通过进水管8和喷管9流入网箱,形成水循环来实现少量的溶解氧增加),对于精细养殖、提高大闸蟹品质较难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可以避免大闸蟹天敌,却又能提供自然状态的养殖生长环境,装置底部无无饵料残渣、排泄物残留;采用低成本的叶轮式曝气设备却不存在曝气产生的气流或曝气后产生的水流对养殖的大闸蟹,尤其是幼蟹的冲击,保持良好的大闸蟹的养殖环境,便于提高大闸蟹的品质;其漂浮固定结构也简单;其非常适合作为大闸蟹精细养殖的小试中试养殖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包括设置于蟹塘中上部的养殖网箱,养殖网箱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浮体,浮体内设有空腔且浮体上设有用于引入或排出空腔内压载水的启闭口;
6.养殖网箱外部设有位于蟹塘塘底处的叶轮式曝气增氧设备;养殖网箱的外侧设有与蟹塘塘底固定连接的至少两根锚柱,锚柱分设于养殖网箱的两侧且锚柱上连接有连接绳,连接绳的另一端与养殖网箱外表面相连。采用置于蟹塘内的网箱,形成半隔绝的环境,一方面可以避免天敌对大闸蟹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闸蟹接触充满饵料残渣、蟹排泄物等的底层。通过浮体、锚柱与连接绳的设置很简单地固定本养殖装置(可以是连接绳一端固定连接在锚柱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养殖网箱的外表面上),并且启闭口的设置可以调整浮体以实现调整养殖装置高度以适合不同情况,提高本装置的适用性。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养殖网箱外的蟹塘塘底种植有伊乐藻;所述启闭口处连通有进出液管,进出液管上设有启闭阀。蟹塘塘底种植有伊乐藻以更接近大闸蟹的自然生长环境。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进出液管的一端与启闭口相连;另一端通过抽水泵与压载水回收罐相连,或者另一端通过正压泵与压载水储罐相连。进出液管的一端与抽水泵或正压泵相连,实现浮体内压载水的注入或排出,以调整养殖网箱的浮力,通过定期更换浮体内压载水量的方式,实现网箱内水更换,避免长期在同一池塘(或蟹塘)内的高度(长期在同一高度可能会出现水质不好的情况)。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养殖网箱设有若干个,每个养殖网箱的四周呈矩形阵列布置有四根锚柱,四根锚柱的柱顶端转动设有定滑轮,与四根锚柱配套设有两根负重绳;
10.每根负重绳绕过一对相对设置的定滑轮,负重绳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负重块,位于一对定滑轮之间的负重绳固定连接在养殖网箱上。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相比于连接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锚柱和养殖网箱上的方案,可以使得养殖网箱更稳定,更易保持状态不倾翻。更为优选的方案是,负重块其内部设置空腔,并在负重块上设置启闭口(也即采用与浮体一样的结构,通过改变负重块内压载水的重量来改变负重块的重力),或者在负重块的外表面固定设置一个浮体,通过改变浮体内压载水的量实现负重重量的改变以便于养殖网箱上的浮体的重量改变而改变养殖网箱的高度。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养殖网箱呈六面体结构且每一面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不锈钢框架、不锈钢钢丝网及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丝网。养殖网箱外部设置不锈钢框架可以有效保护养殖网箱内的大闸蟹,避免其天敌对大闸蟹的伤害。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养殖网箱的顶部设置与养殖网箱的不锈钢框架固定相连的遮阳罩。这样设置后能避免日晒强度太大时对大闸蟹生长的不利影响。
1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避免大闸蟹天敌,却又能提供自然状态的养殖生长环境,装置底部无无饵料残渣、排泄物残留;采用低成本的叶轮式曝气设备却不存在曝气产生的气流或曝气后产生的水流对养殖的大闸蟹,尤其是幼蟹的冲击,保持良好的大闸蟹的养殖环境,便于提高大闸蟹的品质;其漂浮固定结构也简单;其非常适合作为大闸蟹精细养殖的小试中试养殖装置。
14.采用置于蟹塘内的网箱,形成半隔绝的环境,一方面可以避免天敌对大闸蟹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闸蟹接触充满饵料残渣、蟹排泄物等的底层。通过浮体、锚柱与连接绳的设置很简单地固定本养殖装置,并且启闭口的设置可以调整浮体以实现调整养殖装置高度以适合不同情况,提高本装置的适用性。
15.蟹塘塘底种植有伊乐藻以更接近大闸蟹的自然生长环境。
16.进出液管的一端与抽水泵或正压泵相连,实现浮体内压载水的注入或排出,以调整养殖网箱的浮力,通过定期更换浮体内压载水量的方式,实现网箱内水更换,避免长期在同一池塘(或蟹塘)内的高度;
17.养殖网箱外部设置不锈钢框架可以有效保护养殖网箱内的大闸蟹,避免其天敌对大闸蟹的伤害。
18.遮阳罩的设置能避免日晒强度太大时对大闸蟹生长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置于蟹塘内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养殖网箱的侧壁的剖面图;
21.图3是图1中浮体的俯视图;
22.图4是图3中浮体的原理连接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24.图中:1、蟹塘;2、养殖网箱;3、浮体;4、启闭口;5、叶轮式曝气增氧设备;6、锚柱;7、连接绳;8、进出液管;9、启闭阀;10、抽水泵或正压泵;11、压载水回收罐或压载水储罐;12、遮阳罩;13、不锈钢框架;14、不锈钢钢丝网;15、丝网;16、定滑轮;17、负重绳;18、负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包括设置于蟹塘1中上部的养殖网箱2,养殖网箱2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浮体3,浮体3内设有空腔且浮体3上设有用于引入或排出空腔内压载水的启闭口4;养殖网箱2外部设有位于蟹塘1塘底处的叶轮式曝气增氧设备5;养殖网箱2的外侧设有与蟹塘1塘底固定连接的至少两根锚柱6,锚柱6分设于养殖网箱2的两侧且锚柱6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绳7,连接绳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养殖网箱2外表面上。养殖网箱2内设有伊乐藻;所述启闭口4处连通有进出液管8,进出液管8上设有启闭阀9。进出液管8的一端与启闭口4相连;另一端通过抽水泵或正压泵10与压载水回收罐或压载水储罐相连;养殖网箱2呈六面体结构且每一面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不锈钢框架13、不锈钢钢丝网14及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丝网。养殖网箱2的顶部设置与养殖网箱2的不锈钢框架13固定相连的遮阳罩12。
28.实施例二:
29.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5所示,养殖网箱设有若干个,每个养殖网箱的四周呈矩形阵列布置有四根锚柱,四根锚柱的柱顶端转动设有定滑轮16,与四根锚柱配套设有两根负重绳17;每根负重绳17绕过一对相对设置的定滑轮16,负重绳1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负重块18,位于一对定滑轮16之间的负重绳17固定连接在养殖网箱上。
30.工作原理如下:
31.将养殖网箱与负重绳的中间部分相连,根据需要的置放高度选择向浮体内加注压
载水或排出(负重块外如果也固定设置浮体,可以根据情况往负重块外的浮体内加注压载水或排出)以调整养殖网箱所处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后再向浮体内加注压载水或排出部分压载水实现养殖网箱高度的调整。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