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农作物避盐栽培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5471发布日期:2023-03-29 09:52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盐碱地农作物避盐栽培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农作物避盐栽培容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盐碱地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非耕地之一,盐碱地的盐层由地下水长期蒸发后形成,虽然盐层大多只有一二十厘米厚,但在传统栽培情况下,阻碍植物生长,不适合农业耕作。目前,盐碱地农业开发,大多利用水稻等相对耐盐碱的植物,以及抽出地下水漫灌和冲洗,以降低盐浓度,这种种植方式需要大量地下水,消耗大量能耗,效益有限,所以急需一种专门针对盐碱地栽培可以减少水分消耗和能耗的栽培容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盐碱地农作物避盐栽培容器,将外源栽培基质与盐碱地的表面盐份隔离,水分、能耗消耗少,效益较大。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盐碱地农作物避盐栽培容器,包括设置在种植穴内的栽培容器,栽培容器包括设置在种植穴内将外侧盐碱层隔离的隔离容器,隔离容器内设有栽培基质,隔离容器下端与种植穴底部连通设置,将隔离容器内的外源栽培基质与盐碱地的表面盐份隔离;挖除较小面积的盐碱地进行隔离分区种植,有效减少栽培基质投量,减少投入成本,减少水分蒸发面,把用水量降到最低。
5.为了进一步完善,根据不同农作物,种植穴为深度b是35-55厘米、直径是35-55厘米、穴底平整的栽培穴,栽培穴为多排分布,同一排栽培穴之间的距离为0.5-3米,左右排向之间的间距1-5米,两排间的栽培穴相互错开,栽培穴较大,保证栽培区带有盐分的盐层完全除去,栽培穴间隔交错设置,保证栽培农作物之间的光照,同时保证农作物足够的生长发育空间。
6.进一步完善,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的栽种习性种植方式种植穴可以为条状的条栽沟18,条栽沟深度为35-45厘米、宽度为30-45厘米。
7.进一步完善,当种植的农作物为穴栽方式种植时,隔离容器还可以为底部开孔的塑料容器。
8.进一步完善,当种植的农作物为穴栽方式种植时,隔离容器还可以为包裹栽培基质的基质包,基质包为塑料薄膜制成,基质包底部开有用于漏水的小孔。
9.进一步完善,隔离容器可以为放置在条栽沟内的长方形栽培槽,长方形栽培槽深度为25-35厘米、宽度为20-35厘米,长方形栽培槽底部开有利于植株根系向下生长的小孔,小孔直径4-6厘米。
10.进一步完善,在雨水稀少的地区,对于一些诸如玉米之类根系不十分发达的农作物,隔离容器还可以为设置在条栽沟两侧的隔离板,隔离板起到隔离盐层和规范栽培基质的作用,隔离板高度为25-35厘米,以隔离板为壁,两条隔离板形成一个无底的栽培槽,栽培
槽深度为35-45厘米、宽度为30-45厘米,长度不限,栽培槽内不设底部,栽培基质直接与无盐土壤接触。
11.进一步完善,隔离板包括盐碱层隔离部、连接在盐碱层隔离部上方的的表层隔离部、连接在盐碱层隔离部下方的底层隔离部,底层隔离部和盐碱层隔离部之间设有向外凸起的阻挡条,底层隔离部的底端设有一排便于穿入的穿刺部,隔离板为三部分组成,盐碱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为耐腐蚀材质和防水材料制成,避免外侧盐碱地的盐层对隔离板进行腐蚀,同时外侧盐层部分具有较高盐分的水扩散至栽培基质内,设有穿刺部,便于隔离板插入种植区内进行快速固定,便于快速对隔离板进行定位;
12.进一步完善,穿刺部上端设有支撑杆,底层隔离部和盐碱层隔离部内侧开有位于支撑杆外的滑动槽,表层隔离部内侧开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定位孔,底层隔离部、盐碱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在支撑杆外侧,设有支撑杆,盐碱层隔离部、底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活动连接在支撑杆外侧,便于在不同盐层厚度的盐碱地更换选择相应高度的盐碱层隔离部、底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土壤环境。
13.进一步完善,盐碱层隔离部下端开有通道槽,阻挡条滑动连接在通道槽内,阻挡条右端设有卡接在通道槽外侧的限位部,限位部上端设有从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的导向斜面,表层隔离部下端设有通过导向斜面将阻挡条向外挤压的挤压部,阻挡条通过挤压部向下按压导向斜面进而向外滑动挤出,进而在表层隔离部安装的同时将阻挡条插入外侧的种植区内进行固定,进而实现隔离板竖直方向上的固定和定位。
14.进一步完善,隔离板的前端开有卡槽,隔离板的后端设有可卡入卡槽中的固定边,使得隔离板可以首尾连接成方形的围栏结构,便于不同农作物的种植。
15.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栽培容器,进行穴状或条状种植,将栽培容器内的外源栽培基质与盐碱地的表面盐份隔离;使用该隔离盐层的栽培容器具有以下好处:(1)只需挖除较小面积的盐碱地进行隔离分区种植,有效减少栽培基质投量,减少投入成本;(2)相对于现有的平铺式栽培所需要的种植面积较小,减少水分蒸发面,把用水量降到最低;(3)无需对种植穴外的其他盐碱地区域进行除草,把草害也降到最低限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穴载时塑料容器的位置分布图;
17.图2为条栽时隔离板的安装示意图;
18.图3为隔离板组成的栽培槽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穿刺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22.图7为塑料容器的截面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盐碱层隔离部,2、表层隔离部,3、底层隔离部,4、阻挡条,5、穿刺部,6、支撑杆,7、滑动槽,8、定位孔,9、通道槽,10、限位部,11、导向斜面,12、挤压部,13、塑料容器,14、隔离板,15、卡槽,16、固定边,17、栽培穴,18、方形条栽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5.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一种盐碱地农作物避盐栽培容器,包括设置在种植穴内的栽培容器,栽培容器包括设置在种植穴内将外侧盐碱层隔离的隔离容器,隔离容器内设有栽培基质,隔离容器下端与种植穴底部连通设置,将隔离容器内的外源栽培基质与盐碱地的表面盐份隔离;挖除较小面积的盐碱地进行隔离分区种植,有效减少栽培基质投量,减少投入成本,减少水分蒸发面,把用水量降到最低。
26.如图1所示,种植穴为深度b是35-55厘米、直径是35-55厘米、穴底平整的栽培穴17,栽培穴为多排分布,同一排栽培穴之间的距离为0.5-3米,左右排向之间的间距1-5米,两排间的栽培穴相互错开,栽培穴较大,保证栽培区带有盐分的盐层完全除去,栽培穴间隔交错设置,保证栽培农作物之间的光照,同时保证农作物足够的生长发育空间。
27.如图2所示,种植穴17还可以为条栽沟18,条栽沟18深度为35-45厘米、宽度为30-45厘米。
28.如图1所示,隔离容器还可以为底部开孔的塑料容器13,塑料容器13的制造成本交底,底部开孔这便于植物根部向下无盐分的土壤层生长。
29.隔离容器还可以为包裹栽培基质的基质包,基质包为塑料薄膜制成,基质包底部开有小孔,以便于滴灌排水和植物根系向下生长。
30.隔离容器可以为放置在条栽沟18内的长方形栽培槽,长方形栽培槽深度为25-35厘米、宽度为20-35厘米,长方形栽培槽底部开有利于植株根系向下生长的小孔,小孔直径4-6厘米。
31.如图3所示,在雨水稀少的地区,对于一些诸如玉米之类根系不十分发达的农作物,隔离容器还可以为设置在条栽沟两侧的隔离板,隔离板起到隔离盐层和规范栽培基质的作用,隔离板高度为25-35厘米,以隔离板为壁,两条隔离板形成一个无底的栽培槽,栽培槽深度为35-45厘米、宽度为30-45厘米,长度不限,栽培槽内不设底部,栽培基质直接与无盐土壤接触。
32.如图3和4所示,隔离板14包括盐碱层隔离部1、连接在盐碱层隔离部1上方的表层隔离部2、连接在盐碱层隔离部1下方的底层隔离部3,底层隔离部3和盐碱层隔离部1之间设有向外凸起的阻挡条4,底层隔离部3的底端设有一排便于穿入的穿刺部5,穿刺部5上端设有支撑杆6,底层隔离部3和盐碱层隔离部1内侧开有位于支撑杆6外的滑动槽7,表层隔离部2内侧开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定位孔8,底层隔离部3、盐碱层隔离部1和表层隔离部2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在支撑杆6外侧,隔离板为三部分组成,盐碱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为耐腐蚀材质和防水材料制成,避免外侧盐碱地的盐层对隔离板进行腐蚀,同时外侧盐层部分具有较高盐分的水扩散至栽培基质内,设有穿刺部,便于隔离板插入种植区内进行快速固定,便于快速对隔离板进行定位,设有支撑杆,盐碱层隔离部、底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活动连接在支撑杆外侧,便于在不同盐层厚度的盐碱地更换选择相应高度的盐碱层隔离部、底层隔离部和表层隔离部,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土壤环境。
33.如图6所示,盐碱层隔离部1下端开有通道槽9,阻挡条4滑动连接在通道槽9内,阻挡条4右端设有卡接在通道槽9外侧的限位部10,限位部10上端设有从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的导向斜面11,表层隔离部2下端设有通过导向斜面11将阻挡条4向外挤压的挤压部12,阻
挡条通过挤压部向下按压导向斜面进而向外滑动挤出,进而在表层隔离部安装的同时将阻挡条插入外侧的种植区内进行固定,进而实现隔离板竖直方向上的固定和定位。
34.如图4所示,隔离板14的前端开有卡槽15,隔离板14的后端设有可卡入卡槽中的固定边16,使得隔离板可以首尾连接成方形的围栏结构,便于不同农作物的种植。
35.当种植穴为条栽沟18且隔离容器为隔离板14时,先将穿刺部5插入填充有栽培基质的条栽沟18的左右两侧,再将底层隔离部3和盐碱层隔离部1通过滑动槽7依次卡在支撑杆6外侧,再将表层隔离部2上的定位孔8与支撑杆6对应,将表层隔离部2下压,通过挤压部12对下端的导向斜面11进行按压,进而使得阻挡条4向外侧移动并插入种植区的内壁,直至表层隔离部2下端与盐碱层隔离部1上端接触时停止,此时阻挡条4内侧的限位部10刚好滑动至通道槽9右侧与底层隔离部3接触的位置,从而完成对隔离板14的安装。
36.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