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2285发布日期:2023-01-17 22:1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白蚁监测诱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追踪治理白蚁时,往往最先做的就是对区域范围白蚁危害状况进行调查,对区域范围内的白蚁危害等级进行判断,从而根据不同的白蚁危害程度采取最为适宜的白蚁治理方法。土栖白蚁和土木两栖白蚁在室外泥土和室内木质家具中往往会构筑大量的蚁道,每个蚁道连接着数量不等的采食道,以保证在工蚁在能够采食足够的木质纤维。但同时也对室内外居住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同时白蚁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光线和震动都会惊扰到白蚁,给监测和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黑色的白蚁监测诱杀盒装置来对室内外的白蚁进行监测和诱杀。通过利用胶带或者螺栓在墙面或者衣柜门框等处对白蚁监测诱杀盒装置进行固定,在放入松木等木材引诱白蚁,在利用侧盖使其完全成为一个密闭黑暗的环境,通过打开侧盖对白蚁进行监测,然后再通过灭杀剂的使用进行白蚁的灭除。虽然胶带和螺栓的使用固定了白蚁监测诱杀盒装置,形成了封闭的环境,但对墙面和家具表面造成难以清理的污渍或者不可逆的损害,并且对后期拆卸和清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侧盖通过四周的卡扣槽固定在装置盒本体上,打开时产生的震动较大,容易惊扰白蚁影响监测结果。并且喷洒药剂进行白蚁灭杀后清理难度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以及抽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内盒体,所述内盒体中设有引诱木料;所述内盒体的一个侧壁上设有进蚁通道一,所述外壳体对应所述进蚁通道一的侧壁上设有进蚁通道二;所述内盒体与所述进蚁通道一相邻的多个连续侧壁为可启闭的纱网结构;所述外壳体设置所述进蚁通道二的侧壁四周设有吸附框,所述吸附框中设置有吸附条。
6.本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和外壳体和内盒体均为深色不透光材料,通过吸盘的设置实现了在墙面或者木质家居的固定,形成封闭空间对白蚁实行引诱的同时也便于后期装置的拆卸和清理;同时利用安装引导槽的设置,便于内盒体的滑动抽出,减少了震动以及减弱了对白蚁群产生的惊吓。并且通过在内盒体与所述进蚁通道一相邻的多个连续侧壁设置为可启闭的纱网结构,不仅实现了多方位监测白蚁,也便于后期引诱木料的更换,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网径大小防止白蚁爬出,便于后期的喷药灭杀和清理。同时设置进蚁通道一的与外壳体上进蚁通道二一一对应,并且进蚁通道一总面积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当内盒体滑动到一定距离时,外壳体的部分侧壁可将进蚁通道一进行封闭,从而形成一个
诱杀空间,防止喷药时白蚁跑出。
7.进一步的,所述纱网结构包括固定纱网面和活动纱网面,所述固定纱网面和所述活动纱网面过渡处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为所述内盒体的一个棱;所述固定纱网面固定覆盖在所述内盒体的边框上,所述活动纱网面的四周通过卡扣或者魔术贴与所述内盒体的边框可拆卸连接;便于活动纱网面的启闭。
8.进一步的,所述进蚁通道一和所述进蚁通道二均为连续的通孔或连续的格栅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进蚁通道一的面积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所述进蚁通道二的面积也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内盒体滑动到一定距离时,外壳体的侧壁可将进蚁通道一进行封闭,从而形成一个诱杀空间,防止喷药时白蚁跑出。
10.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与所述外壳体通过安装引导槽固定连接,通过滑动内盒体来实现对白蚁的监测,有效的避免了震动。
11.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外壳体的开口四周设置密封条,密封条的设置增加了空间的封闭性,也防止了白蚁的出逃。
12.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引诱木料;引诱木料可以为松木等白蚁喜爱啃食的木材,可以引诱白蚁通过蚁通道一和进蚁通道二进入装置中。
13.进一步的,所述进蚁通道二的侧壁还设有固定吸盘,所述固定吸盘相邻于连续的进蚁通道二,用于整个装置的安装与固定。
14.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条为橡胶吸附条或磁吸条,用于装置的进一步固定与维持装置的密封性。橡胶吸附条具有粘胶的一面可用于一般家居或墙面的固定,磁吸条则可使装置安装在金属框架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吸盘的设置实现了在墙面或者木质家居的固定,形成封闭空间对白蚁实行引诱的同时也便于后期装置的拆卸和清理;同时利用安装引导槽的设置,便于内盒体的滑动抽出,减少了震动以及减弱了对白蚁群产生的惊吓;并且通过在内盒体与所述进蚁通道一相邻的多个连续侧壁设置为可启闭的纱网结构,不仅实现了多方位监测白蚁,也便于后期引诱木料的更换,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网径大小防止白蚁爬出,便于后期的喷药灭杀和清理。同时连续设置的进蚁通道一与外壳体上的进蚁通道二一一对应,并且进蚁通道一总面积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当内盒体滑动到一定距离时,外壳体的部分侧壁可将进蚁通道一进行封闭,从而形成一个诱杀空间,防止喷药时白蚁跑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的内盒体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的外壳体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的内盒体开启状态示意图;
20.图中:1、外壳体;101、进蚁通道二;2、内盒体;201、进蚁通道一;3、纱网结构;301、固定纱网面;302、活动纱网面;303、支撑杆;4、安装引导槽;5、密封条;6、安装槽;7、固定吸
盘;8、橡胶吸附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间”、“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4所示,包括外壳体1以及抽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的内盒体2,所述内盒体2中设有引诱木料;所述内盒体2的一个侧壁上设有进蚁通道一,所述外壳体1对应所述进蚁通道一201的侧壁上设有进蚁通道二101;所述内盒体2与所述进蚁通道一201相邻的多个连续侧壁为可启闭的纱网结构3;所述外壳体1设置所述进蚁通道二101的侧壁四周设有吸附框,所述吸附框中设置有橡胶吸附条8。通过安装引导槽4将内盒体2滑动安装在外壳体1的内部,将进蚁通道一201和进蚁通道二101一一对应,在装置内放入引诱木条,通过固定吸盘7将整个装置固定在白蚁可能出现的地方,橡胶吸附条8的设置保证了整个装置与家居或墙壁之间密闭性。
25.本家用白蚁监测与防治装置通过固定吸盘7的设置实现了在墙面或者木质家居的固定,形成封闭空间对白蚁实行引诱的同时也便于后期装置的拆卸和清理;同时利用安装引导槽4的设置,便于内盒体2的滑动抽出,减少了震动以及减弱了对白蚁群产生的惊吓。并且通过在内盒体2与所述进蚁通道一201相邻的多个连续侧壁设置为可启闭的纱网结构3,不仅实现了多方位监测白蚁,也便于后期引诱木料的更换,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网径大小防止白蚁爬出,便于后期的喷药灭杀和清理。同时设置进蚁通道一201的与外壳体上进蚁通道二101一一对应,并且进蚁通道一201总面积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当内盒体2滑动到一定距离时,外壳体1的部分侧壁可将进蚁通道一201进行封闭,从而形成一个诱杀空间,防止喷药时白蚁跑出。
26.进一步,所述纱网结构3包括固定纱网面301和活动纱网面302,所述固定纱网面301和所述活动纱网面302过渡处设有支撑杆303,所述支撑杆303为所述内盒体2的一个棱;所述固定纱网面301固定覆盖在所述内盒体的边框上,所述活动纱网面302的四周通过卡扣与所述内盒体的边框可拆卸连接;便于活动纱网面302的启闭。
27.进一步的,所述进蚁通道一201和所述进蚁通道二101均为连续的格栅结构。
28.进一步的,所述进蚁通道一201的面积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所述进蚁通道二101的面积也不超过其所在侧壁的二分之一,内盒体2通过安装引导槽4滑动到一定距离时,外壳体1的部分侧壁可将进蚁通道一201进行封闭,从而形成一个诱杀空间,防止喷药时白蚁跑出。
29.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2与所述外壳体1通过安装引导槽4固定连接,通过滑动内盒
体2来实现对白蚁的监测,有效的避免了震动。
30.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外壳体的开口四周设置密封条5,密封条5的设置增加了空间的封闭性,也防止了白蚁的出逃。
31.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安装槽6,所述安装槽6内安装引诱木料;引诱木料可以为松木等白蚁喜爱啃食的木材,可以引诱白蚁通过进蚁通道一201和进蚁通道二101进入装置中。
32.进一步的,所述进蚁通道二101的侧壁还设有固定吸盘7,所述固定吸盘相邻于连续的进蚁通道二101,用于整个装置的安装与固定。
33.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条为橡胶吸附条8,用于装置的进一步固定与维持装置的密封性。橡胶吸附条8具有粘胶的一面可以用于一般家居的进一步固定。
34.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将橡胶吸附条替换为磁吸条,安装在金属框架上,监测框架缝隙附近是否有白蚁出没。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