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7420发布日期:2023-02-04 01:50阅读:57来源:国知局
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


背景技术:

2.稻田养虾,是指将稻和虾放在同一生态系统中,采用立体种植方式,既为青蛙找到了理想的栖身之所,又有利于水稻生殖增产,最近几年稻田养虾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虾和稻田的结合,让青蛙和水稻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又能互相补给,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稻田中的龙虾需要使用龙虾投料机进行投喂,以此保证虾的生长,龙虾投料机的使用方法是将饲料放入机体的内腔,之后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饲料投放入稻田内,若想多位置投放则需要将机体固定在浮漂上,通过浮漂将机体进行移动,但是现有的投料机没有便捷连接机体与浮漂的构件,通常使用绳子进行捆绑,绳子连接不够便捷,拆装时花费时间较多,且绳子的稳定性不足,易使机体晃动,具有滑落入水的隐患,所以特提出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具备便捷连接机体与浮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稻田中的龙虾需要使用龙虾投料机进行投喂,以此保证虾的生长,龙虾投料机的使用方法是将饲料放入机体的内腔,之后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饲料投放入稻田内,若想多位置投放则需要将机体固定在浮漂上,通过浮漂将机体进行移动,但是现有的投料机没有便捷连接机体与浮漂的构件,通常使用绳子进行捆绑,绳子连接不够便捷,拆装时花费时间较多,且绳子的稳定性不足,易使机体晃动,具有滑落入水的隐患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包括机体与浮漂,所述机体的底部与浮漂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机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装置壳,所述装置壳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块,所述控制块的顶部贯穿装置壳并延伸至装置壳内腔的外部,所述装置壳的内腔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浮漂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装置壳配合使用的固定块。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限位壳,所述装置壳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壳配合使用的限位孔,两个限位壳相反的一侧均穿过限位孔,并延伸至装置壳内腔的外部,所述限位壳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弹簧,通过设置限位装置,当机体的底部与浮漂的顶部接触时,限位装置对机体的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装置壳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稳定块,所述稳定块的表面与限位壳的内腔接触,两个稳定块相反的一侧均与弹簧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稳定块,圆形柱移动带动两个限位壳沿着稳定块的表面移动,稳定块对限位壳的移动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块底部的前后两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转块,所述转块的底部与限位壳的顶部活动连接,通过设置转块,控制块旋转带动转块通过转轴旋转,转块旋转可以带动圆形柱在圆形孔的内腔旋转。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转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柱,所述限位壳的顶部开设有与圆形柱配合使用的圆形孔,所述圆形柱的表面与圆形孔的内壁接触,通过设置圆形柱与圆形孔,转块旋转带动圆形柱在圆形孔的内腔旋转,圆形柱和圆形孔的配合使用可以带动两个限位壳移动。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装置壳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壳,所述控制块的表面与圆形壳的内腔接触,所述圆形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顶部与控制块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圆形壳与扭簧,控制块沿着圆形壳的内腔旋转,圆形壳对控制块的旋转位置具有限制作用,控制块旋转产生的力使扭簧发生弹性形变,扭簧使控制块的旋转具有稳定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两个固定块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限位壳配合使用的限位槽,两个限位壳相反的一侧均与限位槽的内壁接触,通过设置限位槽,当装置壳的底部与浮漂的顶部接触时松开控制块,弹簧和扭簧恢复形变产生的力使限位壳卡进限位槽的内腔,限位壳和限位槽的配合使用对装置壳的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装置壳、控制块、限位装置、限位壳、限位孔、弹簧和固定块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稻田中的龙虾需要使用龙虾投料机进行投喂,以此保证虾的生长,龙虾投料机的使用方法是将饲料放入机体的内腔,之后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饲料投放入稻田内,若想多位置投放则需要将机体固定在浮漂上,通过浮漂将机体进行移动,但是现有的投料机没有便捷连接机体与浮漂的构件,通常使用绳子进行捆绑,绳子连接不够便捷,拆装时花费时间较多,且绳子的稳定性不足,易使机体晃动,具有滑落入水的隐患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装置,弹簧和扭簧恢复形变产生的力带动限位壳卡进限位槽的内部,限位装置对机体的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装置壳与固定块的连接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装置壳的立体剖视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限位槽的立体示意图。
19.图中:1、机体;2、浮漂;3、装置壳;4、控制块;5、限位装置;6、固定块;501、限位壳;502、限位孔;503、弹簧;7、稳定块;8、转块;9、圆形柱;10、圆形孔;11、圆形壳;12、扭簧;13、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22.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包括机体1与浮漂2,机体1的底部与浮漂2的顶部固定连接,机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装置壳3,装置壳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块4,控制块4的顶部贯穿装置壳3并延伸至装置壳3内腔的外部,装置壳3的内腔设置有限位装置5,浮漂2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装置壳3配合使用的固定块6。
23.参考图3,限位装置5包括两个限位壳501,装置壳3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壳501配合使用的限位孔502,两个限位壳501相反的一侧均穿过限位孔502,并延伸至装置壳3内腔的外部,限位壳50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弹簧503。
24.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限位装置5,当机体1的底部与浮漂2的顶部接触时,限位装置5对机体1的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25.参考图3,装置壳3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稳定块7,稳定块7的表面与限位壳501的内腔接触,两个稳定块7相反的一侧均与弹簧503的表面固定连接。
26.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稳定块7,圆形柱9移动带动两个限位壳501沿着稳定块7的表面移动,稳定块7对限位壳501的移动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27.参考图4,控制块4底部的前后两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转块8,转块8的底部与限位壳501的顶部活动连接。
28.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转块8,控制块4旋转带动转块8通过转轴旋转,转块8旋转可以带动圆形柱9在圆形孔10的内腔旋转。
29.参考图4,转块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柱9,限位壳501的顶部开设有与圆形柱9配合使用的圆形孔10,圆形柱9的表面与圆形孔10的内壁接触。
30.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圆形柱9与圆形孔10,转块8旋转带动圆形柱9在圆形孔10的内腔旋转,圆形柱9和圆形孔10的配合使用可以带动两个限位壳501移动。
31.参考图3,装置壳3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壳11,控制块4的表面与圆形壳11的内腔接触,圆形壳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扭簧12,扭簧12的顶部与控制块4的表面固定连接。
32.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圆形壳11与扭簧12,控制块4沿着圆形壳11的内腔旋转,圆形壳11对控制块4的旋转位置具有限制作用,控制块4旋转产生的力使扭簧12发生弹性形变,扭簧12使控制块4的旋转具有稳定性。
33.参考图5,两个固定块6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限位壳501配合使用的限位槽13,两个限位壳501相反的一侧均与限位槽13的内壁接触。
34.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限位槽13,当装置壳3的底部与浮漂2的顶部接触时松开控制块4,弹簧503和扭簧12恢复形变产生的力使限位壳501卡进限位槽13的内腔,限位壳501和限位槽13的配合使用对装置壳3的位置具有限制作用。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6.在使用时,当需要将机体1与浮漂2进行连接时,向右转动控制块4,带动控制块4在圆形壳11的内腔旋转,控制块4旋转产生的力使扭簧12发生弹性形变,控制块4旋转带动转块8通过转轴旋转,转块8旋转在动圆形柱9在圆形孔10的内腔旋转,圆形柱9移动带动两个限位壳501沿着稳定块7的表面移动相互靠近,限位壳501移动产生的力使弹簧503发生弹性形变,之后将机体1移动至浮漂2的顶部,当机体1的底部与浮漂2的顶部接触时松开控制块
4,弹簧503和扭簧12恢复形变产生的力带动限位壳501卡进限位槽13的内部,此时机体1与浮漂2便捷连接,可进行龙虾投料作业。
37.综上所述:该澳洲淡水龙虾稻田生态种养用龙虾投料机,通过设置装置壳3、控制块4、限位装置5、限位壳501、限位孔502、弹簧503和固定块6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稻田中的龙虾需要使用龙虾投料机进行投喂,以此保证虾的生长,龙虾投料机的使用方法是将饲料放入机体的内腔,之后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饲料投放入稻田内,若想多位置投放则需要将机体固定在浮漂上,通过浮漂将机体进行移动,但是现有的投料机没有便捷连接机体与浮漂的构件,通常使用绳子进行捆绑,绳子连接不够便捷,拆装时花费时间较多,且绳子的稳定性不足,易使机体晃动,具有滑落入水的隐患的问题。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