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99436发布日期:2023-01-03 23:15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育秧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育秧盘。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稻种进行培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育秧盘的内部大多不具备对秧苗所处的环境进行温度控制的功能,因此在育秧时,容易导致稻种间所受的温度不均匀,进而造成稻种间的生长进度不一,则需要人工进行处理,给育秧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且育秧盘中的秧苗无法与培养液之间实现了分离,不利于对培养液进行收集以及循环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育秧盘的实用性。
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水稻育秧盘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育秧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和育秧盘,所述育秧底座的外侧的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开设有握槽,所述育秧底座的前侧固定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育秧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培养仓,所述培养仓的内部前侧开设有流水槽,所述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控温机构,所述育秧底座的内部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其中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的相背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柱远离卡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块,所述育秧盘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卡槽,所述育秧盘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育秧槽,所述育秧盘顶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固定安装有提手;
7.所述控温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培养仓内部四周底端的加热管和固定安装在培养仓内部底端中心处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的外侧表面均与育秧盘的底部不接触。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进水管的外侧固定设置有阀门,且其呈l形结构,所述进水管的横置端贯穿于育秧底座的前侧表面并延伸至流水槽的内部。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卡柱的相向端分别贯穿于安装槽内部的相向侧并延伸至培养仓的内部,且其的外侧与卡槽相匹配,所述卡柱的外侧表面与育秧底座的内壁间隙配合。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弹簧远离卡柱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的左端贯穿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并向外延伸,所述拉块分别位于育秧底座的左右两侧。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多个所述育秧槽关于育秧盘的顶部中轴线呈左右对称设置,且其的内部底端均开设有通孔,其中通孔的内部与培养仓相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育秧盘的竖截面形状呈t形结构,且其竖置端的
外侧表面与培养仓的四周内壁相贴合。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水稻育秧盘中设置的控温机构,从而利用控温机构中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培育仓中的环境温度的控制,进而达到了为稻种提供了良好环境的目的,使得稻种间所受温度保持均匀,保证了稻种间的生长进度的一致性,避免了人工干预的情况出现,给育秧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15.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一种水稻育秧盘,从而利用卡柱、卡槽、弹簧、移动柱和拉块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秧苗与培养液的分离,进而达到了对培养液进行收集以及循环利用的目的,节省了培养资源,提高了育秧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育秧盘和育秧底座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育秧底座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育秧底座;101、握槽;102、进水管;103、培养仓;1031、流水槽;104、卡柱;1041、移动柱;1042、弹簧;1043、拉块;2、育秧盘;201、卡槽;202、育秧槽;203、提手;3、控温机构;301、加热管;302、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5.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1和育秧盘2,育秧底座1的外侧的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开设有握槽101,育秧底座1的前侧固定设置有进水管102,育秧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培养仓103,培养仓103的内部前侧开设有流水槽1031,育秧底座1的内部左右两侧顶端分别对称
开设有安装槽,其中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卡柱104,卡柱104的相背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移动柱1041,移动柱1041的外侧套设有弹簧1042,移动柱1041远离卡柱1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块1043,育秧盘2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卡槽201,育秧盘2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育秧槽202,育秧盘2顶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固定安装有提手203,提手203的设置便于对育秧盘2进行搬运,提高了育秧盘2的便利度;
26.其中,多个育秧槽202关于育秧盘2的顶部中轴线呈左右对称设置,且其的内部底端均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设置有滤网,滤网的设置避免了泥土落入培养仓103中,同时还可使培养液进入育秧槽202中,其中通孔的内部与培养仓103相连通,育秧盘2的竖截面形状呈t形结构,且其竖置端的外侧表面与培养仓103的四周内壁相贴合,进水管102的外侧固定设置有阀门,且其呈l形结构,进水管102的横置端贯穿于育秧底座1的前侧表面并延伸至流水槽1031的内部,卡柱104的相向端分别贯穿于安装槽内部的相向侧并延伸至培养仓103的内部,且其的外侧与卡槽201相匹配,卡柱104的外侧表面与育秧底座1的内壁间隙配合,弹簧1042远离卡柱104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固定连接,移动柱1041的左端贯穿于安装槽的内部左侧并向外延伸,拉块1043分别位于育秧底座1的左右两侧,拉块1043起到了对驱动卡柱104移动的目的,使得卡柱104与卡槽201相分离,实现了育秧盘2与培养仓103的拆卸,进而解决了育秧盘2中的秧苗无法与培养液分离的问题,便于育秧人员对培养液的收集。
27.在该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培养仓103的内部设置有控温机构3,控温机构3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培养仓103内部四周底端的加热管301和固定安装在培养仓103内部底端中心处的温度传感器302,加热管301和温度传感器302的外侧表面均与育秧盘2的底部不接触,加热管301起到了对培养液以及环境温度进行控制的作用,温度传感器302和加热管301之间的配合,进而解决了育秧盘2内部不具备控温功能的问题,保证了稻种间所需的适宜温度,提高了秧苗的质量。
28.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使用水稻育秧盘对稻种进行培育时,首先,将育秧盘2与育秧底座1之间进行固定,通过先拉动拉块1043并将育秧盘2的竖直端放入到培养仓103中,直至育秧盘2横置端的底部与育秧底座1的顶部表面相接触并松开拉块1043,在弹簧1042的弹性作用下,使得卡柱104逐渐移动并与卡槽201卡合,由此完成了育秧盘2与育秧底座1间的固定,其次,通过打开阀门,将培养液从进水管102倒入,培养液先随着进水管102进入到流水槽1031中,再经流水槽1031到达培养仓103的内部底端,加至一定程度后即可停止,最后,将泥土及稻种放置在育秧槽202中即可进行培育,在对稻种进行培育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302随时监控培育环境中温度,在加热管301的作用下,实现了为稻种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保证了稻种间的生长进度,进一步的,当需要对秧苗进行移栽时,通过拉动拉块1043,移动柱1041开始移动并带动卡柱104,卡柱104逐渐移动并挤压弹簧1042使弹簧1042收缩,直至卡柱104完全与卡槽201分离,通过提手203拉起育秧盘2即完成对育秧盘2和育秧底座1的拆卸,实现了秧苗与培养液的分离,便于对培养液的收集及循环利用,提高了育秧盘2的实用性。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