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6017发布日期:2023-01-25 11:42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


背景技术:

2.温室,又称暖房,指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通常在其外部包裹薄膜保温。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是指能控制或部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的建筑物。主要用于非季节性或非地域性的植物栽培、科学研究、加代育种和观赏植物栽培等。
3.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薄膜温室采用的是负压风机,将薄膜温室内的湿冷空气抽出温室,而由于负压风机的风量较小,所以现有技术会受到负压风机的风量限制了温室的长度,这样就会限制了大面积温室的建造;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包括安装在外界温室两端的降温能源房主体,所述降温能源房主体内部靠近温室的一端设有若干正压风机,降温能源房主体的另一端设有湿帘降温模块,正压风机延伸至降温能源房主体外侧的出风口外环面套设有延长管,延长管另一端的内部套设有支撑筒,支撑筒的内部安装有吹气扇,且延长管位于正压风机与支撑筒之间的管体上设有若干出气孔。
7.优选的,所述支撑筒外环面的上侧固定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上端与外界的温室内部相固定。
8.优选的,所述支撑筒远离延长管的一端延伸至支撑架的外部,且支撑筒延伸至支撑架外部的一端可额外套设多余的延长管。
9.优选的,所述延长管两端的外环面套设有管箍,且延长管通过管箍安装在正压风机以及支撑筒的端部。
10.优选的,所述延长管的外环面对应出气孔安装有若干相配合的密封片,且密封片的内侧设有弱粘性的自粘层。
11.优选的,所述降温能源房主体远离正压风机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防鸟网,湿帘降温模块位于正压风机与防鸟网之间。
12.优选的,所述降温能源房主体的端部通过螺栓安装有防尘网,且防尘网位于湿帘降温模块和防鸟网之间。
1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有益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中正压风机把湿帘降温模块处的湿冷气体吸入并吹入至外界的温室内部,从而通过此湿冷气体对温室内部实现降温现象,即与传统方案中所使用的负压风机相比,正压风机具有防尘,防水,风量大,噪音低,耗能小,运行平稳等特点,从而通过正压风机的大风量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温室受到其两端设置的负压风机风量的限制而导致自身长度受限的缺陷;同时由于各正压风机的端部均安装有延长管,从而在延长管的作用下延长了送风长度,使得湿冷气体可便捷的流动至温室内部的深处,即有利于促使温室内部各处降温速度较为均匀一致,从而可起到一定程度的因温室内部局部温差大而导致其内部种植的植物或人员感到不适的现象,更由于湿冷气体可通过延长管便捷的送入至温室的内部,从而进一步的降低湿冷气体进入温室的风量对温室长度造成限制的现象。
15.2:本实用新型中在出气孔的设置下,使得延长管在起到延长正压风机送风长度的同时,湿冷气体仍可通过各出气孔沿着延长管进行沿途流出,从而避免湿冷气体全部送至温室内部了,而导致温室两端无法有效受到湿冷气体降温处理的现象;且由于延长管远离正压风机的一端连接有支撑筒,而支撑筒的内部安装有吹气扇,即在本方案使用时,人员可同时启动吹气扇,使得湿冷气体在延长管内部流动时不仅单纯的受到正压风机的吹动,还可受到吹气扇的抽吸效果,即额外增加吹气扇的方式,可提升湿冷气体在延长管内部的流动速度,即使得湿冷气体可更快速的流入至温室的内部,由此提升了本方案对温室的降温效果以及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的俯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的轴测图。
19.图中:1、降温能源房主体;2、正压风机;3、湿帘降温模块;4、延长管;5、支撑筒;6、吹气扇;7、支撑架;8、管箍;9、密封片;10、防鸟网;11、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参照图1-3,一种适合薄膜温室降温正压系统能源房结构,包括安装在外界温室两端的降温能源房主体1,降温能源房主体1内部靠近温室的一端设有若干正压风机2,降温能源房主体1的另一端设有湿帘降温模块3,正压风机2延伸至降温能源房主体1外侧的出风口外环面套设有延长管4,延长管4另一端的内部套设有支撑筒5,支撑筒5的内部安装有吹气
扇6,且延长管4位于正压风机2与支撑筒5之间的管体上设有若干出气孔。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支撑筒5外环面的上侧固定有支撑架7,且支撑架7的上端与外界的温室内部相固定;支撑架7的设置,提升了延长管4的稳定性。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支撑筒5远离延长管4的一端延伸至支撑架7的外部,且支撑筒5延伸至支撑架7外部的一端可额外套设多余的延长管4;支撑筒5的设置,可在其温室长度过长时,额外加装延长管4,以便通过加装的延长管4进一步的延长正压风机2的送风长度。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延长管4两端的外环面套设有管箍8,且延长管4通过管箍8安装在正压风机2以及支撑筒5的端部;管箍8的设置,便于对延长管4进行更换。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延长管4的外环面对应出气孔安装有若干相配合的密封片9,且密封片9的内侧设有弱粘性的自粘层;密封片9的设置,使得密封片9的下端片体通过自粘层可黏贴在延长管4的外环面,从而对各出气孔进行封堵,以便于人员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对出气孔进行封堵和打开。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降温能源房主体1远离正压风机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有防鸟网10,湿帘降温模块3位于正压风机2与防鸟网10之间;防鸟网10的设置,可防止外界的鸟虫等生物进入到降温能源房主体1的内部而对湿帘降温模块3造成损坏。
2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降温能源房主体1的端部通过螺栓安装有防尘网11,且防尘网11位于湿帘降温模块3和防鸟网10之间;防尘网11的设置,可降低灰尘进入湿帘降温模块3内部的现象,从而延长湿帘降温模块3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清理频率。
29.使用原理及优点: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降温能源房主体1设置在外界温室的两端,湿帘降温模块3为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湿帘降温装置,进而在本方案使用过程中,启动若干正压风机2,即正压风机2把湿帘降温模块3处的湿冷气体吸入并吹入至外界的温室内部,从而通过此湿冷气体对温室内部实现降温现象,由此实现了对温室内部温度调节的效果,而与传统方案中所使用的负压风机相比,正压风机2具有防尘,防水,风量大,噪音低,耗能小,运行平稳等特点,从而通过正压风机2的大风量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温室受到其两端设置的负压风机风量的限制而导致自身长度受限的缺陷。
30.同时在本方案使用过程中,由于各正压风机2的端部均安装有延长管4,即薄膜送风管道,进而在正压风机2向温室内吹入湿冷气体的过程中,其湿冷气体可顺着延长管4继续流动,直至最终从延长管4的尾端流出,而又由于延长管4的尾端与正压风机2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隔,即延长管4的尾端位于温室内部的深处,从而在延长管4的作用下延长了送风长度,即通过延长送风长度的方式,使得湿冷气体可便捷的流动至温室内部远离正压风机2地点,从而可避免温室内部远离正压风机2的地点因湿冷气体无法直接流入而导致其降温缓慢的现象,即有利于促使温室内部各处降温速度较为均匀一致,从而可起到一定程度的因温室内部局部温差大而导致其内部种植的植物或人员感到不适的现象,更由于湿冷气体可通过延长管4便捷的送入至温室的内部,从而进一步的降低湿冷气体进入温室的风量对温室长度造成限制的现象。
31.进一步的在本方案使用过程中,由于延长管4的外环面设有若干出气孔,即从正压风机2处吹出的湿冷气体在顺着延长管4流动时,可通过延长管4上的各出气孔向外界流出,
即湿冷气体从延长管4上的出气孔流入至温室内部,由此在出气孔的设置下,使得延长管4在起到延长正压风机2送风长度的同时,湿冷气体仍可通过各出气孔沿着延长管4进行沿途流出,从而避免湿冷气体全部送至温室内部了,而导致温室两端无法有效受到湿冷气体降温处理的现象;且由于延长管4远离正压风机2的一端连接有支撑筒5,而支撑筒5的上侧固定有支撑架7,即通过支撑架7以及支撑筒5可对延长管4进行支撑以及限位,从而使得延长管4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过度下垂而对温室内部走动的人员造成影响的现象,更由于支撑筒5的内部安装有吹气扇6,即在本方案使用时,人员可同时启动吹气扇6,使得湿冷气体在延长管4内部流动时不仅单纯的受到正压风机2的吹动,还可受到吹气扇6的抽吸效果,即额外增加吹气扇6的方式,可提升湿冷气体在延长管4内部的流动速度,即使得湿冷气体可更快速的流入至温室的内部,由此提升了本方案对温室的降温效果以及效率。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