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0922发布日期:2023-03-24 23:5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防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北方寒冷地区,植物冬季越冬时需要在底部涂刷一层石灰浆,或者缠裹草带以御寒过冬。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很多防寒带,在包裹于树木上后,在后期树木的成长过程或者在雨水的浸泡后,整个防寒带便会处于松开状态,便会出现下滑或者掉落的情况。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现有技术中通常也会采用麻绳的方式对园林中绿植树木中进行螺旋包裹,从而帮助树木抵御严寒,而包裹的麻绳通常为一次性用品,且保温效果容易被露水和雨水腐蚀,从而导致脱落,影响装置的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d,解决d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e问题,以达到e效果。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包括防寒装置主体,所述防寒装置主体包括有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包裹棉机构,所述包裹棉机构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转动筒,所述转动筒的底部设置有挤压板、单向转轮,所述包裹棉机构包括有保温棉,所述保温棉的一侧设置有真空圆弧壳。
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动筒的外壁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一端开设有固定槽孔,所述螺旋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转动滑柱,所述转动滑柱的一端与固定壳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
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动筒的一端与挤压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挤压板的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壳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的底部内壁与单向转轮的两侧活动连接。
1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单向转轮包括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转动圈,所述转动圈的内部开设有支撑槽,所述支撑槽的内壁一侧转动链接有三角柱。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槽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弹力环,所述弹力环的外壁与三角柱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圈的外壁开设有固定三角槽,所述固定三角槽的外壁与三角柱的外壁活动连接。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保温棉的一侧内壁胶合连接有固定支撑柱,所述固定支撑柱的一端与真空圆弧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真空圆弧壳的内侧与保温棉的外壁胶合连接。
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4.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采用固定壳、转动筒、螺旋槽、固定槽孔、转动滑柱、伸缩杆、挤压板、单向转轮和固定卡槽之间的配合,将包裹棉机构围绕在树木上后,固定绳在固定壳的内部通过单向转轮的转动进行滑动,当对树木围绕进行固定时,通过转动转动筒,同时挤压板利用伸缩杆移动对固定绳的表面进行挤压,当需要继续固定时,拉动固定绳,利用固定绳的弹力在单向转轮的挤压中移动,使得转动圈在固定圈的外侧逆时针转动,当对固定绳松手后,固定绳在固定壳的内部向左侧移动,从而将三角柱转动至固定三角槽的内部进行固定,导致转动圈无法进行顺时针转动,使得固定绳在锁紧机构的内部固定无法向外侧移动,从而将包裹棉机构固定在树木上,方便对大小不同的树木进行包裹保温防寒。
15.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采用保温棉、真空圆弧壳和固定支撑柱之间的配合,将保温棉包裹在树木上后,通过固定支撑柱对保温棉的内部进行支持,使得保温棉包裹树木后,不会因为挤压导致保温棉收缩变形,导致保暖效果变差,同时,利用真空圆弧壳对外侧的进行隔绝,防止外界的露水粘黏在保温棉上,导致保温棉的保温效果变差,利用真空圆弧壳的真空将保温棉与外部空气隔绝,同时真空圆弧壳可以对保温棉进行防护,从而防止外界硬物割坏保温棉,从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锁紧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单向转轮的剖面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裹棉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20.图中:1、防寒装置主体;2、固定绳;3、包裹棉机构;4、锁紧机构;41、固定壳;42、转动筒;43、螺旋槽;44、固定槽孔;45、转动滑柱;46、伸缩杆;47、挤压板;48、单向转轮;49、固定卡槽;481、固定圈;482、转动圈;483、支撑槽;484、弹力环;485、三角柱;486、固定三角槽;31、保温棉;32、真空圆弧壳;33、固定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实施例1
23.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防寒装置主体1,防寒装置主体1包括有固定绳2,固定绳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包裹棉机构3,包裹棉机构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锁紧机构4,锁紧机构4包括有固定壳41,固定壳41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转动筒42,转动筒42的底部设置有挤压板47、单向转轮48,包裹棉机构3包括有保温棉31,保温棉31的一侧设置有真空圆弧壳32,转动筒42的外壁开设有螺旋槽43,螺旋槽43的一端开设有固定槽孔44,螺旋槽4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转动滑柱45,转动滑柱45的一端与固定壳41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转动筒42的一端与挤压板47的顶部活动连接,挤压板47的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伸缩杆46,伸缩杆46的另一端与固定壳41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挤压板47的底部内壁与单向转轮48的两侧活动连接,将包裹棉机构3围绕在树木上后,通过将固定绳2围绕在
树木上一圈,回到锁紧机构4后,将固定绳2插入锁紧机构4的内部,使得固定绳2在固定壳41的内部通过单向转轮48的转动进行滑动,当对树木围绕进行固定时,通过转动转动筒42,使得转动筒42通过螺旋槽43转动时滑动,将转动滑柱45滑动到固定槽孔44的内部进行固定,同时挤压板47利用伸缩杆46移动对固定绳2的表面进行挤压,当需要继续固定时,拉动固定绳2,利用固定绳2的弹力在单向转轮48的挤压中移动,使得转动圈482在固定圈481的外侧逆时针转动,从而将包裹棉机构3固定在树木上,方便对大小不同的树木进行包裹保温防寒。
24.实施例2
25.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单向转轮48包括有固定圈481,固定圈48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转动圈482,转动圈482的内部开设有支撑槽483,支撑槽483的内壁一侧转动连接有三角柱485,支撑槽483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弹力环484,弹力环484的外壁与三角柱485的一侧活动连接,固定圈481的外壁开设有固定三角槽486,固定三角槽486的外壁与三角柱485的外壁活动连接,通过固定三角槽486将三角柱485挤入支撑槽483的内部进行旋转,当对固定绳2松手后,固定绳2在固定壳41的内部向左侧移动,通过弹力环484的弹力对三角柱485挤压转动,从而将三角柱485转动至固定三角槽486的内部进行固定,导致转动圈482无法进行顺时针转动,使得固定绳2在锁紧机构4的内部固定无法向外侧移动。
26.实施例3
27.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保温棉31的一侧内壁胶合连接有固定支撑柱33,固定支撑柱33的一端与真空圆弧壳32的一端固定连接,真空圆弧壳32的内侧与保温棉31的外壁胶合连接,将保温棉31包裹在树木上后,通过固定支撑柱33对保温棉31的内部进行支持,使得保温棉31包裹树木后,不会因为挤压导致保温棉31收缩变形,导致保暖效果变差,同时,利用真空圆弧壳32对外侧的进行隔绝,防止外界的露水粘黏在保温棉31上,导致保温棉31的保温效果变差,利用真空圆弧壳32的真空将保温棉31与外部空气隔绝,同时真空圆弧壳32可以对保温棉31进行防护,从而防止外界硬物割坏保温棉31,从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28.下面具体说一下该园林绿化植物冬季防寒设备的工作原理。
29.如图1-4所示,首先将包裹棉机构3围绕在树木上后,通过将固定绳2围绕在树木上一圈,回到锁紧机构4后,将固定绳2插入锁紧机构4的内部,使得固定绳2在固定壳41的内部通过单向转轮48的转动进行滑动,当对树木围绕进行固定时,通过转动转动筒42,使得转动筒42通过螺旋槽43转动时滑动,将转动滑柱45滑动到固定槽孔44的内部进行固定,同时挤压板47利用伸缩杆46移动对固定绳2的表面进行挤压,当需要继续固定时,拉动固定绳2,利用固定绳2的弹力在单向转轮48的挤压中移动,使得转动圈482在固定圈481的外侧逆时针转动,通过固定三角槽486将三角柱485挤入支撑槽483的内部进行旋转,当对固定绳2松手后,固定绳2在固定壳41的内部向左侧移动,通过弹力环484的弹力对三角柱485挤压转动,从而将三角柱485转动至固定三角槽486的内部进行固定,导致转动圈482无法进行顺时针转动,使得固定绳2在锁紧机构4的内部固定无法向外侧移动,从而将包裹棉机构3固定在树木上,方便对大小不同的树木进行包裹保温防寒,将保温棉31包裹在树木上后,通过固定支撑柱33对保温棉31的内部进行支持,使得保温棉31包裹树木后,不会因为挤压导致保温棉
31收缩变形,导致保暖效果变差,同时,利用真空圆弧壳32对外侧的进行隔绝,防止外界的露水粘黏在保温棉31上,导致保温棉31的保温效果变差,利用真空圆弧壳32的真空将保温棉31与外部空气隔绝,同时真空圆弧壳32可以对保温棉31进行防护,从而防止外界硬物割坏保温棉31,从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30.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