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畜禽养殖,涉及禽类、鱼类、昆虫的管理,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生猪养殖生物安全要求提高,为了做好“严密闭”,拒止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因素,猪舍侧墙不再设置小窗进风,新风只能从湿帘一端进风,从另一端由负压风机抽出。由此,多单元联排猪舍逐渐在国内兴起,这种猪舍相当于将多个传统猪舍并联,共用中间侧墙,进风口统一设在湿帘端。联排猪舍明显特点是每个单元猪舍没有侧窗通风,新风只能从猪舍一端进入,从另一端由负压风机排出。
2、上述通风方式对于夏季猪舍开启隧道通风模式,增加通风量,提升风速,形成风冷效应的降温效果明显。然而,当联排猪舍纵向距离较长,大部分空气会从风阻较小的中间过道或猪栏上部开阔空间快速通过,每个单元前后温差增大,后端负压陡增,后端猪栏猪只活动区域会普遍存在风速较小或无风的通风死角。新风到达中后端猪只部位所需的时间长,气流温度增高,空气龄长,换气不足,猪只不能效获得新鲜空气,猪只容易出现热应激。在冬季,为了保温,联排式猪舍设置为最小进风模式,并采用吊顶小窗进风方式。当猪舍纵长较大时,猪舍中后端天花板下来的新风风量不足,或者往往还未到达猪体部位,即被后端负压风机抽出。中后端猪只活动区域空气主要是从前中端流动而来,经过前中端猪只呼吸排放后,其中含氧量低、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浓度高,加之混合粪尿排放的多种有害气体,使得中后端空气质量差。
3、目前多单元联排猪舍所采用的通风方式,容易导致猪舍前后端猪只活动区域形成温度梯度差,前后温差甚至超过10 ℃,导致猪舍温度分布不均匀。同时,空气质量也随气流进入猪舍的路径的增加,表现出前端空气质量较好,而中后端空气质量较差,前后端猪只环境差别大,出现环境调控“头尾两端不能兼顾”的难题,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问题:
2、设计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以解决因通风不良导致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和空气质量差的问题。
3、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供风装置,所述供风装置包括舍外新风生成组件和与其通过管道相连的舍内风管,所述舍外新风生成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壳体、空气过滤膜层、空气加热层和湿帘降温层,壳体的外部开设有进风口,还包括固定安装在管道内的正压风机,所述舍内风管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上出风口倾斜向上设置,下出风口竖直向下设置。
4、优选地,所述舍内风管还包括上出风口风阀和下出风口风阀,上出风口风阀用于控制上出风口的风量大小,下出风口风阀用于控制下出风口的风量大小。
5、优选地,所述舍内风管靠近舍外新风生成组件一侧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一传感器,舍内风管远离舍外新风生成组件一侧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用于对舍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6、优选地,所述舍外新风生成组件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用于对舍外的温度进行检测。
7、有益效果
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
9、供风装置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考虑猪只舒适区温度范围,为猪舍中后端猪只补充适宜温度的新风,解决夏冬季节通风难,猪舍前后温差大和通风不足问题。本装置包括舍外正压风机和舍内风管及出风口风量调节阀,舍外组件可形成正压新风,通过舍内风管向每个单元的中后端通风不足区域输送新风,再通过设置在出风口的风量调节阀,调控前、中、后端出风量,使中后端猪只获得较多新风。在夏季期间,过滤的新风,可通过舍外风机配备的湿帘层降温,再由风管输入猪舍中后端,有效缓解猪只热应激,在冬季,新风通过舍外风机配备的空气加热层预热,再由风管送入猪舍中后端,为猪只补足适宜温度的新鲜空气。
1.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供风装置,所述供风装置包括舍外新风生成组件和与其通过管道相连的舍内风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舍内风管还包括上出风口风阀和下出风口风阀,上出风口风阀用于控制上出风口的风量大小,下出风口风阀用于控制下出风口的风量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舍内风管靠近舍外新风生成组件一侧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一传感器,舍内风管远离舍外新风生成组件一侧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用于对舍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猪舍温度分布梯度的智能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舍外新风生成组件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用于对舍外的温度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