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66962发布日期:2023-06-15 11:0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大洋性鱼类设施领域,具体涉及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


背景技术:

1、大洋性鱼类是指长距离洄游于大洋水域的鱼类。人们利用大洋性鱼类能够聚集在漂浮物周围的行为特性来制作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以提高鱼类产量。传统的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使用网片(有时将网片材料悬挂于漂流木等下方),由于网片的网状结构特点及合成纤维网片的不可降解性,这类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会缠住海龟及鲨鱼等海洋生物。尽管现行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使用小网目尺寸网片,但小网目网片仍然会大量发生缠绕海洋生物事故。此外,现有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中的合成纤维网片材料不可降解,丢失后会对海洋环境长期产生污染。因此,现行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明显存在下述问题:

2、①现有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中的网片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缠绕海洋生物事故;

3、②现有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使用的普通合成纤维网片不可降解,它们在生产中损坏丢失后会在海中存在几年甚至数十年,从而对海洋环境产生极大地污染。

4、因此改变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的网片结构、实现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用材料的可降解性等是大洋性鱼类设施领域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技术领域与网箱领域、水产养殖领域、养殖围栏领域、渔业资源领域、刺网领域、蟹笼领域、陷阱领域、笼壶领域、拖网领域等其他技术领域相差甚远,其他技术领域用集聚鱼类的装置及技术都不适用于本技术领域,绝对不能作为本领域的对照技术。由于技术难度非常大等原因,目前本技术领域未检索到以特种技术方案制作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的公开报道。综上,具有降解功能的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已成为本技术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以解决现有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中网片结构缠绕海洋生物或普通合成纤维网片丢失后污染海洋环境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的漂浮固定部,所述漂浮固定部呈袋装结构,所述漂浮固定部内设有用于摆放漂浮物的漂浮物容纳腔,所述漂浮固定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连接件;

3、还包括至少三个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聚集大洋性鱼类部,所述聚集大洋性鱼类部包括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的带状体,所述带状体上连接有用于聚集大洋性鱼类的鱼群诱导物;

4、所述漂浮固定部的下端与位于最上方的聚集大洋性鱼类部相连。

5、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的网片材质的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更改为带状体,避免了网片缠住海龟及鲨鱼等海洋生物的问题。

6、通过采用可降解材料,在海洋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自然降解,避免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丢失或者破损之后对海洋造成污染。此外,带状体相较于传统的绳状设施,与海水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更快速的降解,减少污染海洋的概率。

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鱼群诱导物是彩色飘带或者椰子叶。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漂浮固定部包括上下设置的所述漂浮物容纳腔以及平铺部,所述漂浮物容纳腔是帆布的顶部翻折后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缝合围成;

9、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一端开口,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另一端封闭;

10、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开口端的前后两侧均缝设有条带折叠围成的限位圈,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封口。

11、便于漂浮物的组装。

12、或者,所述漂浮固定部包括帆布翻折构成的前后设置的基体部,前后设置的基体部通过缝合线缝合构成上下设置的所述漂浮物容纳腔以及平铺部;

13、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一端开口,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另一端封闭;

14、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开口端的前后两侧均缝设有条带折叠围成的限位圈,所述漂浮物容纳腔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封口。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漂浮物是穿心浮球、圆木、毛竹等可降解浮体。

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帆布是全棉帆布或麻布(如麻袋布)。便于降解。

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基体部上缝设有从左至右排布且竖直设置的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两端设有折叠形成的环状结构,以所述环状结构作为所述连接件。

18、便于连接件的设置。

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聚集大洋性鱼类部的带状体包括两个横向条带以及至少三个纵向条带,两个横向条带上下设置,两个横向条带通过从左至右排布的纵向条带相连,且所述纵向条带的一端与两个横向条带中位于上方的横向条带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相连,所述纵向条带的另一端与两个横向条带中位于下方的横向条带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相连;

20、所述横向条带上与所述纵向条带上这两个位置中的至少一处安装有鱼群诱导物。

21、进一步优选地,两个横向条带中位于上方的横向条带上且位于相邻的纵向条带之间连接有至少三个从左至右排布的彩色飘带;

22、所述纵向条带上缝设有至少两个彩色飘带。

23、便于鱼群的诱导。

2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纵向条带的局部区域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相连围成的环状结构。

25、便于实现配重物的固定。

2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纵向条带上缝设有椰子叶。

27、进一步优选地,相邻的纵向条带上的环状结构交替设置在所述纵向条带的不同侧。

28、避免纵向条带的扭转。增加纵向条带与水体的接触面,便于降解。

2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纵向条带上不同侧的环状结构分别穿过不同的配重物体。避免纵向条带的扭转。

30、进一步优选地,配重物体是如废旧钢丝绳或填充砂石的可降解沙袋。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技术效果:

32、第一,整体结构没有用到网片,且每个带状体之间的缝隙足够大,有效降低了海洋生物缠绕到此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上。

33、第二,使用的是可降解材料,在海洋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自然降解,避免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丢失或者破损之后对海洋造成污染,综合效益非常明显。

34、第三,带状体,相较于传统的绳索设施,带状体与海水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更快速的降解,减少污染海洋的概率,等等。



技术特征:

1.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的漂浮固定部,所述漂浮固定部呈袋装结构,所述漂浮固定部内设有用于摆放漂浮物的漂浮物容纳腔,所述漂浮固定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群诱导物是彩色飘带或者椰子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固定部包括帆布翻折构成的前后设置的基体部,前后设置的基体部通过缝合线缝合构成上下设置的所述漂浮物容纳腔以及平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帆布是全棉帆布或麻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上缝设有从左至右排布且竖直设置的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两端设有折叠形成的环状结构,以所述环状结构作为所述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大洋性鱼类部的带状体包括两个横向条带以及至少三个纵向条带,两个横向条带上下设置,两个横向条带通过从左至右排布的纵向条带相连,且所述纵向条带的一端与两个横向条带中位于上方的横向条带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相连,所述纵向条带的另一端与两个横向条带中位于下方的横向条带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两个横向条带中位于上方的横向条带上且位于相邻的纵向条带之间连接有至少三个从左至右排布的彩色飘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条带的局部区域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相连围成的环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纵向条带上的环状结构交替设置在所述纵向条带的不同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条带上不同侧的环状结构分别穿过不同的配重物体。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大洋性鱼类设施领域。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包括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的漂浮固定部,漂浮固定部呈袋装结构,漂浮固定部内设有用于摆放漂浮物的漂浮物容纳腔,漂浮固定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连接件;还包括至少三个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聚集大洋性鱼类部,聚集大洋性鱼类部包括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的带状体,带状体上连接有用于聚集大洋性鱼类的鱼群诱导物;漂浮固定部的下端与位于最上方的聚集大洋性鱼类部相连。本技术通过将传统的网片聚集大洋性鱼类设施,创制为带状体,避免了网片缠住海龟及鲨鱼等海洋生物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石建高,王旭阳,谢程兰,张文阳,汪子安,王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11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