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13259发布日期:2023-10-22 06:07阅读:44来源:国知局
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卫生杀虫剂蒸气熏蒸杀灭病媒生物的技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载式药剂蒸气的熏蒸杀灭病媒生物的技术。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国际间的远洋船舶、飞机以及国际班列是病媒生物藏匿、孳生的重要场所。

2、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使病媒生物的种类、种群密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集装箱已成为虫媒传染病国际间传播的主要风险因子载体,存在重大卫生安全隐患。

3、已有用有毒气体熏蒸处理集装箱方法,是防范该类风险的有效技术,但是按照有关管理法规法律要求,对集装箱熏蒸处理必须要在指定场所进行,且必须平铺箱体,及进行规定时间的散毒,残留浓度符合相关限值标准,方可调离熏蒸现场,否则易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现行熏蒸处理技术是科学和安全的,但是它耗时较长(例如:熏蒸12—24小时,散毒24-48小时)及对特殊处理场所的要求,几乎无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事件对熏蒸处理的要求;同时因为作业时间长,容易造成集装箱压港,也不利于快速通关和便利通关。

4、已有用卫生杀虫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及气雾处理,但喷出的药液为细雾或雾滴,无法同气体或蒸气比较,因前二者是细小微粒,后者是气体,其扩散效率,对比而言,显然气体扩散效率更高,均一度也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案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一种能够同时具备如下功能的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

2、1、可免散毒(低毒无毒卫生杀虫剂)有效提升灭杀技术效果的;

3、2、机动性强(不需专用熏蒸场地);

4、3、熏蒸作业时间短,熏蒸效率高;

5、4、智能控制的蒸气熏蒸技术。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案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为:提供一种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该装置包括:

7、(1)、多通道程控自动计量混合载药模块,该模块按顺序包括:对应设置n个原药瓶、n个原药输药管、n个原药输药开关、n个逆止开关、n个原药输药泵、n个原药计量器、一原药混合汽化器、一原药温控装置、一原药混药器、一原药控制器;

8、所述原药控制器控制该多通道程控自动计量混合载药模块的其他设备;

9、(2)、程控空气载式模块,该模块按顺序包括:空压机、输气管、逆止开关、空气开关、空气减压罐、空气温控装置、空气输出泵、空气计量器、空气控制器;

10、空气控制器控空气控制器制该程控空气载式模块的其他设备;

11、(3)、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模块,该模块按顺序包括:空药混合减压罐、空药温控装置、空药混合器、空药输出开关、空药输出泵、空药计量器、空药控制器;

12、空药控制器控制该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模块的其他设备;

13、(4)、密封连接装置;

14、(5)、加药装置;

15、(6)、残药吹扫装置;

16、(7)、中控信息化系统;

17、所述中控信息化系统总控该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中的原药控制器、空气控制器、空药控制器、密封连接装置、加药装置、残药吹扫装置。

18、所述原药混合汽化器其构成分为:

19、(1)、电磁混药器:一密闭容器的底部壁内设置一覆膜铁芯搅拌器,在该原药混合容器底部壁外,设置一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一磁铁机构,二者因磁吸作用,形成搅拌混合;

20、(2)、汽化器:上述密闭容器侧壁外设置有油浴、水浴、电磁向容器内供热的装置;

21、二者构成该原药混合汽化器。

22、所述密封连接装置为相对应集装箱上设置的输入孔或集装箱门二种情况之一,对应设置的密封连接装置。

23、所述加药装置为喷枪。

24、所述残药吹扫装置包括一与空压机输出管路相连接的吹扫管路和控制开关。

25、所述中控信息化系统对所述原药控制器、空气控制器、空药控制器、加药装置、残药吹扫装置进行控制。

26、所述中控信息化系统包括人机对话的输入模块、控制软件系统,传感器及执行模块、信息化模块。

27、所述信息化模块,其信息显示设施为打印机、显示屏、app中的一种或几种或全部。

2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对比于已有的技术,本案有如下技术特点:

29、1、有效提升灭杀技术效果;

30、(1)、灭杀效果与温度有直接关系:灭杀药剂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一方面,温度高,分子热运动越活跃,其扩散速率越快,均度越好,进而灭杀效果越好。

31、另一方面,平滑曲线的温度控制,保证温度不会大幅震荡,保证不会产生过高的温度,导致药剂改变化学性质,失去药剂的灭杀功能,本案中提供了多级温控装置,旨在保证各阶段的温度在小范围内震荡可控,进而保证终端的温度可控,保证药剂品质和药效,提升灭杀效果。

32、全流程的温控,这是本案重要的技术创新点之一,是应用本案技术能够实现平滑曲线的温度控制,保证药剂品质和药效,提升灭杀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

33、(2)灭杀效果,与药剂的浓度和均一度有直接的线性关系:即载气(空气)和空气的比值以及空气与药剂汽化后的混合均一度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34、首先设置了原药混药器,旨在原药药剂的均一混合;

35、其次设置了原药药剂汽化后的混合容器,旨在一方面保证药剂汽化后的混合均一;另一方面保证原药药剂汽化后的压力稳定,即单位时间段内,其压力相对稳定,以保证原药蒸汽输出的药剂量相对稳定;

36、第三,设置了空气减压罐,保证空气载气的压力稳定,即保证单位时间段内,空气减压罐内的空气载气的压力相对稳定,以保证输出的空气量稳定;

37、空气(载气)和药剂,再次在混合减压罐中储存和混合,混合温控装置再次对该混合减压罐做温度管理,在设定的符合施药的条件下,混合气通过输出泵和喷枪,喷射到待熏蒸的集装箱中,进行灭杀作业。

38、上述过程中,一方面分别对原药蒸汽、空气、空药混合气均设置了混合装置和减压装置,旨在保证输出的空药混合气的浓度、均一度、压力、质量(体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分别对原药蒸汽、空气、空药混合气均设置了温控装置,旨在分阶段的温度管理,实现最终的温度的平滑控制,保证药剂品质和药效,提升灭杀效果。

39、本案中,多级混合、多级减压、多级温控,是本案技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创新点,也是提升灭杀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

40、(3)、空气载式负载药剂蒸汽,均为气体,其渗透性、扩散性,均一度,是超微喷雾(细雾)所无法比拟的,已有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般为药剂(常温常压下的液体、常温高压下的液体)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及气雾处理,已有技术的药剂无法直接进入集装箱内,即使能进入,也无法同气体熏蒸剂比较,因前二者是细小微粒,后者是空气载式负载药剂蒸汽的混合气为气体,是分子级,其扩散渗透性,浓度均一度,对比而言,要高出很多;灭杀效果随之也相应提高。

41、空气载式负载药剂蒸汽的灭杀方式,是本案技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创新点,也是提升灭杀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

42、2、有效降低熏蒸作业时间,提升熏蒸效率,达到快速通关和便利通关的要求;已有技术中,都是需要特定的场地,特定的密封场所,集装箱进入该密封场所后,对该密封场所进行注入灭杀药剂,需经48—72小时以上的熏蒸灭杀和散毒流程后,才能完成作业;这是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

43、现行熏蒸灭杀技术,其有如下弊端:第一,药剂(常用溴甲烷、硫酰氟)毒性大,作业危险程度高;第二作业耗时时间长,无法应对突发大规模的应急熏蒸灭杀情况,第三,现行海关吞吐量巨大,快速通关是客观需要,而灭杀虫媒是必要程序,而现有的熏蒸库灭杀的作业时间长,客观上制约了通关速度;第四,如果大规模建设熏蒸库,无论是建设土地还是建设成本,都非常巨大,不符合客观情况。

44、本案的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可以制作成车载单元式的设施,车载移动至待熏蒸灭杀的集装箱附近,进行作业没杀,即熏即走,快速作业下一个对象,结合如下第4条提及的低毒药剂,这样就能够达到:药剂毒性低、作业速度快、不比建设熏蒸库基础设施、即熏即走,快速作业的技术效果,可应对突发应急之需要熏蒸灭杀之情况,提高作业效率;此种低毒高效的灭杀药剂,可以不用散毒即可通关,节省了散毒时间,大幅提升通关速度。

45、3、能够机动作业,应对不同场景、不同场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应急卫生处理要求;

46、因为本案技术作业速度快、效率高;

47、采用常规低毒药剂,无需散毒,可不依据现行溴甲烷、硫酰氟熏蒸工艺的法律法规进行作业,可在不同场所进行作业;

48、可采用车载式,迅速达到作业场地;

49、基于上述因素,本案提供的程控空气载式药剂蒸气应急熏蒸装置可应对突发应急之需要熏蒸灭杀之情况。

50、4、优化高效、低毒灭杀药剂,无需散毒,提升安全,减少污染。

51、已有技术中,一般都采用了单一品种的灭杀药剂;但实践中,发现单一灭杀药剂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灭杀效果不够理想;

52、本案技术采用了多个(n个)原药瓶,可针对集装箱出发原地的特定虫媒对药物的特异性,有针对性的选择灭杀药剂;以达到最佳的灭杀效果。

53、本案技术可以选择传统的溴甲烷、硫酰氟等高毒药剂,也可以且优选低毒效高效的灭杀药剂,以对人身生命健康、环境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54、低毒高效灭杀药剂(灭杀药剂为低毒的卫生杀虫剂),可免散毒,其:

55、(1)、具备与硫酰氟或溴甲烷同能扩散穿透、灭杀之效果;

56、(2)、因为免散毒而减少了作业时间,进而提升了作业效率;

57、(3)、同时又降低了硫酰氟或溴甲烷熏蒸灭杀方法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58、(4)、同时减轻熏蒸需求对通关速度和贸易便利化的影响;

59、(5)、这种蒸气熏蒸技术和装置,提升国境口岸应对熏蒸的技术和装备水平。

60、5、中控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化模块,其可为信息存储和数据库、打印机、显示屏、app,尤其显示屏和app可实现远程信息化显示和监控,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旨在便于作业人员、监管机构对于数据的归集、管理、应用和监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