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90498发布日期:2023-09-17 01:07阅读: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涉及一种含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等。


背景技术:

1、氟噻唑吡乙酮是杜邦公司研发的首个哌啶基噻唑异恶唑啉类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菌具有独特的作用位点,通过对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的抑制达到杀菌效果。其对病原菌具有预防、治疗和抑制产孢作用;它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瓜菜、马铃薯、葡萄等农作物的霜霉病和疫病具有卓越防效。但氟噻唑吡乙酮作用位点单一,具有中高水平抗性风险,需要进行抗性管理。

2、吡唑醚菌酯是巴斯夫公司最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主要通过抑制病原真菌体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ⅲ(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ubiquinone-cytochrome c oxidoreductase)的活性,从而使电子无法从泛醌转移至细胞色素c,造成菌体atp无法正常合成,最终导致菌体因能量匮乏而死亡。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具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该化合物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已被美国epa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

3、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组合使用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效作用明显,能够延缓抗性、降低使用量的杀菌组合物。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包含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包含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并且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0:1~1:50。优选的,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20~1:40。更优选的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30。

4、杀菌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0%。优选的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50%。

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上具有显著效果,表现明显优于单剂的效果。

6、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两者复配,在一定范围内增效作用明显,能够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能够延缓抗性;安全性高,对环境友好环保。

7、实施方式

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此。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9、实施应用例一: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10、试验材料:

11、马铃薯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田间采集鉴定,室内活体培养保存。

12、测试方法:

13、参照《农药室内生测试验准则 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供试单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制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准确标定的灭菌三角瓶(标定量为50 ml)用移液器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2.0 ml,然后将融化冷却至适宜温度的培养基加入三角瓶至标定的50 ml刻度线,充分摇匀后等量倒入4个培养皿(φ9cm)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燕麦平板。然后将预先培养好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在无菌条件下用φ5 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放置在22±1℃,相对湿度80%的生化培养箱内黑暗培养,并观察试验结果。根据对照组处理培养皿中菌落生长至培养皿直径的2/3~4/5大小时即中止试验,用十字交叉法测量供试菌菌落生长直径,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各处理浓度对测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率。

14、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生长直径—处理菌落生长直径)/对照菌落生长直径×100

15、然后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混剂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和ec90,比较增效情况,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复配药剂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

16、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ec50/供试药剂的ec50) × 100

17、理论毒力指数(tti)=a 药剂的毒力指数 ×a 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b 药剂的毒力指数×b 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18、共毒系数(ctc)= (ati/tti)×100

19、按照共毒系数(ctc)的划分标准,ctc≤80 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 为增效作用。

20、毒力测定结果:

21、表 1 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22、 药剂及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y=) <![cdata[ec<sub>50</sub>(mg/l)]]> <![cdata[ec<sub>90</sub>(mg/l)]]> 共毒系数(ctc) 氟噻唑吡乙酮(a) 1.7327x+10.6823 0.000525 0.002885 - 吡唑醚菌酯(b) 1.6812x+5.5016 0.503105 2.910440 - a:b(10:1) 1.61x+10.3633 0.000466 0.002916 123.92 a:b(1:1) 1.657x+10.0966 0.000840 0.004984 125.01 a:b(1:10) 1.6973x+8.9837 0.004498 0.025587 127.19 a:b(1:20) 1.5324x+8.205 0.008099 0.055560 133.46 a:b(1:30) 1.7683x+8.4338 0.011433 0.060657 138.15 a:b(1:40) 1.7242x+8.123 0.015442 0.085502 133.92 a:b(1:50) 1.6541x+7.8055 0.020131 0.119854 126.51

23、从表1可以看出,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在10∶1~1∶50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特别是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比为1∶30时,两者复配效果最佳。

24、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氟噻唑吡乙酮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扩大杀菌谱,能够延缓抗性,对作物安全,能够减少用药量,对环境安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