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羊肚菌-天麻套、轮作的仿野生立体生态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36382292发布日期:2023-12-14 16:31阅读: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和食药用菌种植,特别是涉及一种羊肚菌-天麻套、轮作的仿野生立体生态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1、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我国常用的名贵中药材,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效,在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痴呆、中风麻木、半身不遂等方面独有建树。天麻适合在多雨、阴凉、潮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我国近400个县(市)的一些山区、潮湿的林地均有天麻分布区,我国天麻仿野生种植主产区其海拔在1500~2300m,年平均气温8~15℃,最高气温低于30℃,年降水量总量在大于1200mm,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在60%以上。天麻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高等植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也不能从土壤中直接吸收营养,在天麻整个生活史中从原球茎到箭麻这段占整个生长期长达95%的时间里都生活在地下,天麻无性繁殖全部在地下完成。

2、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又称羊肚菜,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羊肚菌属,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珍稀食药兼用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具补肾、壮阳、补脑、提神、抗癌、强身健体、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羊肚菌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从低海拔的平原地区到3200m的高海拔地区都有所分布。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喜阴,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和植被类型多样,一般在春夏之交出菇,多发生在土壤湿润且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褐土或棕壤中。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地上羊肚菌+地下天麻”的立体生态仿野生种植模式,在天麻、羊肚菌适宜生长地区模仿野生环境进行羊肚菌、天麻的人工栽培活动,建立一套低投入、低风险、操作简便、高效益的羊肚菌与天麻套、轮作方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3、一种羊肚菌-天麻套、轮作的仿野生立体生态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第一年依次进行选地、备材、整地、培养菌床、菌床管理、定植天麻、播种羊肚菌和发菌管理;

4、其中,定植种苗的具体过程为:在第一年的11月中下旬~12月中上旬,挑选新鲜饱满、黄白色、无病虫害、无腐烂、无冻害、无创伤,重量在10g以上,通过有性繁殖的0~1代白头麻做种苗;栽培种苗时,先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表土,将菌材之间的土取出一半,在蜜环菌长势良好的菌材一侧摆放种苗,每根菌材摆放1~2个种苗;摆放种苗时,种苗茎芽倾斜朝上,并在种苗脐眼部放2~3根长、粗2~3cm的新树枝;摆放好种苗后,用新土填满空隙,再把表土复回原位,将菌床表面理成5~8cm高的龟背形;

5、播种羊肚菌的具体过程为:天麻定植后,于羊肚菌播种当天用水喷湿菌床表面,使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左右;将羊肚菌栽培种掏出、捏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用质量浓度为0.5%的磷酸二氢钾液浸泡15~20min;按每亩150~200kg的菌种量均匀撒播于菌床表面上,选择具有团粒结构、透气性、保湿性良好的生土覆盖于菌种及菌床表面,厚2~3cm,覆土后再均匀撒一层草木灰,每亩用量150~200kg;

6、发菌管理的具体过程为:羊肚菌播种后,当菌丝长出土面,在菌床龟背形表面上每隔0.5m摆放1~2排外援营养袋,在外援营养袋上打一排小孔,使孔眼与菌床表层土充分接触。外援营养袋摆好后,用黑色地膜覆盖,膜与菌床同宽,膜两边每隔1m压土固定;将覆盖好的地膜进行打孔,孔径2~3cm,孔距15~20cm;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进行喷灌浇水,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定期检查地膜并压好,防止冻害;

7、s2、在第二年依次进行出菇管理、采收羊肚菌、天麻田间管理和采收天麻;

8、s3、在第三年依次进行整地、播种羊肚菌和发菌管理;

9、其中,播种羊肚菌的具体过程为:播种当天用水喷湿台面或畦面,使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左右;将羊肚菌栽培种掏出、捏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用质量浓度为0.5%的磷酸二氢钾液浸泡15~20min;按每亩150~200kg的菌种量均匀撒播于菌床表面上,选择具有团粒结构、透气性、保湿性良好的生土覆盖于菌种及菌床表面,厚2~3cm,覆土后再均匀撒一层草木灰,每亩用量150~200kg;

10、发菌管理的具体过程为:羊肚菌播种后,当菌丝长出土面,在台面或畦面上每隔0.5m摆放1~2排外援营养袋,在外援营养袋上打一排小孔,使孔眼与台面或畦面表层土充分接触;外援营养袋摆好后,用黑色地膜覆盖,膜与台面或畦面同宽,膜两边每隔1m压土固定;将覆盖好的地膜进行打孔,孔径2~3cm,孔距15~20cm;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进行喷灌浇水,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定期检查地膜并压好,防止冻害;

11、s4、在第四年依次进行出菇管理、采收羊肚菌和外援营养袋处理;出菇管理和采收羊肚菌的过程和步骤s2相同;

12、s5、在第五年及以后,重复步骤s1~s4;

13、步骤s1中,选地的具体过程如下:

14、s1.1、选地:选择大气、水源及土壤无污染,水源充足,有灌溉条件,海拔1500~2200m,年降水量在1500~3500mm,年均温度在10~20℃,空气相对湿度为75%~90%,土壤ph6.0~7.0,土壤相对含水量60%~85%,富含腐殖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坡度小于45°,遮阴度为70%~85%的天然林地或人工林地;

15、步骤s1中,备材、整地、培养菌床的具体过程为:

16、备材:培养菌床前,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直径6~10cm、适宜蜜环菌生长的阔叶树的树干、树枝,除去细枝、树叶,锯成长15cm的木段,同时将细枝、树叶用铡刀切成3~5cm小段备用;

17、整地、培养菌床:在第一年的4~6月,清除地上杂草、石块、枯枝落叶,选择晴天翻地,翻地前撒一层生石灰,每亩用量30~50kg;对于坡度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45°的林地,在林下空地处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水平台面,对于坡度小于15°的林地,按照长轴走势进行开沟作畦;依据地势设置菌床宽0.5~1m,将菌床上的土深挖10cm,底层土壤挖松3~5cm,铺放步骤s1.2准备好的木段,使之与菌床底部土壤压紧不留间隙;木段摆放方向平行于等高线,同一行的木段中相邻两木段的断面间距离2~3cm,两行木段间距离为4~5cm;在木段断面处均匀地接上优质蜜环菌栽培种,每平方米用2瓶500ml/瓶的蜜环菌栽培种;将准备好的细枝和树叶均匀撒在木段表面,厚度以0.5~1.5cm为宜,再将挖出的新土覆盖到细枝和树叶上,形成5~8cm高的龟背形菌床面;

18、步骤s1中,菌床管理的具体过程为:

19、菌床培养期间,做好菌床保湿排涝,菌床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10~15cm,沟可用作人行走道,防止人畜践踏菌床;定期挖开菌床一角检测是否有杂菌感染,如有杂菌感染及时清除。

20、优选地,步骤s2中,出菇管理的具体过程如下:

21、在第二年的春天,当气温稳定在15℃,地温稳定5℃以上,空气湿度在85%~95%,昼夜温差大于10℃时,采用微喷或微灌进行补水,使菌床表土完全湿透,并及时排走积水;白天覆盖好地膜增温,夜间掀开地膜降温,保持4~5d,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小原基出现后揭开地膜,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5%;出菇期间,勤于清理菌床周围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感染病菌的羊肚菌子实体;如若发现蜗牛、蛞蝓、老鼠的危害,进行防治。

22、优选地,步骤s2中,采收羊肚菌具体过程如下:

23、采收羊肚菌:当菌帽褶皱完全或者将要完全打开时进行采收;采摘时用手捏住菌柄轻轻摇动,连同菌根一起拔出,剪去菌根,清除粘附在菌柄上的泥土或杂物,分级放入筐内;出菇期内要每天进行采收;采收的羊肚菌要及时进行晒干或烘干,避免堆积褐变,影响品相和出售价格,如不能及时加工或鲜售,应置于冷库1~5℃条件下贮藏,可贮藏15d。

24、优选地,天麻田间管理的具体过程为:羊肚菌全部采收完,及时移除外源营养袋,将袋料全部拣出,破碎,捂堆发酵60~90d,按每亩1500-2000kg菌料回填至林木根部或用作其它农作物的有机肥;第二年4月中上旬,及时割除菌床上的杂草,并将其覆盖于菌床上,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来临前,及时挖好菌床四周的排水沟,排除多余雨水,防止积水导致天麻块茎腐烂。

25、优选地,步骤s2中,采收天麻的具体过程如下:

26、在第二年的11月至12月,选择晴天采挖天麻,采收时,先除菌床上的表土,再用手翻开菌床,收集天麻;挖出的天麻按商品麻和种麻分别放置,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商品麻分级堆放,及时洗净泥土,进行加工销售;采挖完毕后,将挖出的菌材带出种植地,集中晒干,可用作天麻产地初加工的燃料。

27、优选地,步骤s3中,整地的具体过程如下:

28、在第三年的11月至12月,清除地面上的杂草、石块、枯枝落叶,选择晴天翻地,翻地前撒一层生石灰,每亩用量30~50kg;对坡度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45°的林地,在林下空地处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水平台面,根据地势设置成台面宽0.5~1m,台面高30~50cm,在翻挖台面时保持台间距20~30cm,保留台面间的草带;对于坡度小于15°林地,按照长轴走势进行开沟作畦,畦宽0.5~1.0m、畦高10~15cm、畦长根据地势而定;畦面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20cm,畦沟可用作人行走道。

29、优选地,步骤s4中,外援营养袋处理的具体过程为:

30、羊肚菌全部采收完,及时移除外源营养袋,将袋料全部拣出,破碎,捂堆发酵60~90d,按每亩1500-2000kg菌料回填至林木根部或用作其它农作物的有机肥。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越效果在于:

32、羊肚菌与天麻的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相似,在野生天麻分布区及天麻仿野生种植主产区常见有野生羊肚菌分布;在有野生羊肚菌分布的地方进行天麻种植,天麻的品质也比较好;在短期内羊肚菌菌丝体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类、提高土壤中一些酶的酶活性,对改良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33、本发明利用羊肚菌、天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并在传统种植习惯基础上,针对天麻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地利用率低、轮作周期长(5年以上)、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利用羊肚菌和天麻生态位空间互补原理,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食用菌、中药材仿野生林下栽培的优势,采用“地上羊肚菌+地下天麻”的立体生态种植模式,不与粮食争地,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缓解天麻连作障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山区农村经济收入。

34、本发明方法包括选地、整地,培养菌床技术,天麻无性繁殖技术,羊肚菌栽培技术,食用菌及中药材田间综合管理、科学采收技术,通过本发明方法可以促进山区林地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药材产量、品质和产值,缩短轮作周期,增加山区人们的经济收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35、利用本发明方法,每平方米可以收获羊肚菌(鲜品)0.3~0.5kg、天麻(鲜品)5~8kg(干品天麻素含量在0.3%~0.4%),每亩林地按照可利用面积150平方米计算,羊肚菌(鲜品)按100元/kg价格计算,天麻(鲜品)按50元/kg价格计算,每亩羊肚菌和天麻总收入在42,500~67,500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