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捕式渔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91148发布日期:2023-11-18 09:33阅读:51来源:国知局
新型自捕式渔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渔礁,具体为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


背景技术:

1、人工渔礁建设具有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渔业结构优化和陆源固体废弃物净化的效果,养殖户使用人工鱼礁其主要功能为给养殖的海洋生物幼苗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辅助海洋生物幼苗生长,并且需要易于打捞。

2、目前的鱼礁投放后投入只具备生物的栖息功能,捕捞时人工潜水捕捞,而鱼礁均为大面积投放,完全捕捞会耗费较多的时间,并且人工捕捞时会造成周围生物的躲避,造成捕捞减产。而若使用抽吸泵直接捕捞,其直抽方式捕捞海洋生物的同时还会抽吸到鱼礁底部及周围的淤泥,形成深坑将鱼礁埋入其中,导致不利于鱼礁的二次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解决了现有的鱼礁捕捞过程中不易捕捞和容易造成捕捞减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包括可供生物体避险栖息的礁体和设于礁体上的泵体,所述礁体内通过内隔层分隔有捕捞腔和避险栖息区;

3、其中,所述泵体抽吸捕捞腔内/外的生物/水流。

4、优选的,所述礁体包括有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下端面为礁体与地面的接触面,所述内隔层设置于礁体的上端面;

5、其中,所述捕捞腔形成于内隔层与礁体的上端面之间,所述避险栖息区形成于内隔层与礁体的下端面之间。

6、优选的,所述内隔层的横截面具有位于中心的中心部和位于两端的边缘部,所述中心部至边缘部之间为圆弧或直线。

7、优选的,所述内隔层为深槽件,所述深槽件为半圆形或锥桶形。

8、优选的,所述深槽件的内壁为光滑内壁面。

9、优选的,所述避险栖息区内设置有底网,所述底网与礁体相连将避险栖息区分隔为上下设置的避险栖息腔和隔离腔。

10、优选的,所述礁体位于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开有若干可供生物体穿过的开孔,所述开孔包括:

11、第一缺口,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形成于礁体的下端面上;

12、第二缺口,设于所述礁体的侧壁上。

13、优选的,所述礁体上设置有固定泵体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包括固定于泵体外侧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通过若干支架固定于礁体上。

14、优选的,所述固定件或支架上安装有摄像头。

15、有益效果

16、通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设计内隔层将鱼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光滑的内壁面可捕捉蟹和海螺和海参等生物;下层作为海参的避险栖息地,底网的设计能够便于鱼礁起吊捕捞时对海参的捕捉。在投食后,根据海洋生物的向食性聚集于内隔层内,而泵体的设计能够将抽吸力作用在内隔层上,通过内隔层的阻隔改变水流动线,使抽吸力作用于礁体捕捞腔的内壁周围,对海洋生物进行抽吸捕捞,同时防止对渔礁外围淤泥直抽而形成的深坑,保障渔礁礁体的持续利用。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供生物体栖息的礁体(3)和设于礁体(3)上的泵体(1),所述礁体(3)内通过内隔层分隔有捕捞腔(10)和避险栖息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3)包括有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下端面为礁体(3)与地面的接触面,所述内隔层设置于礁体(3)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层的横截面具有位于中心的中心部和位于两端的边缘部,所述中心部至边缘部之间为圆弧或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层为深槽件(4),所述深槽件(4)为半圆形或锥桶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件(4)的内壁为光滑内壁面(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栖息区内设置有底网(7),所述底网(7)与礁体(3)相连将避险栖息区分隔为上下设置的避险栖息腔(8)和隔离腔(9)。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3)位于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开有若干可供生物体穿过的开孔,所述开孔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3)上设置有固定泵体(1)的连接架(2),所述连接架(2)包括固定于泵体(1)外侧的固定件(21),所述固定件(21)通过若干支架(22)固定于礁体(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1)或支架(22)上安装有摄像头。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自捕式渔礁,包括可供生物体栖息的礁体和设于礁体上的泵体,所述礁体内通过内隔层分隔有捕捞腔和避险栖息区;所述泵体抽吸捕捞腔内/外的生物/水流。所述避险栖息区内设置有底网,所述底网与礁体相连将避险栖息区分隔为上下设置的避险栖息腔和隔离腔。本发明涉及渔礁技术领域,设计内隔层将鱼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光滑的内壁面可捕捉蟹子、海螺、海参等生物;下层作为海参的避险栖息地。在投食后,根据海洋生物的向食性聚集于内隔层内,而泵体的设计能够将抽吸力作用在内隔层上,通过内隔层的阻隔改变水流动线,使抽吸力作用于礁体捕捞腔的内壁四周,同时可防止对渔礁外围淤泥直抽而形成的深坑。

技术研发人员:孙延发,孙世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连钓鱼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