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798903发布日期:2024-01-23 12:2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茭白栽培,具体涉及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1、茭白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菰感染上黑粉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食用的茭白。茭白为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不移栽来年可以继续生长,但是容易出来连作带来的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对茭白需求量及品质的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

2、连作障碍是指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的现象。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品质下降,极端情况下,局部死苗,不发苗或发苗不旺;多数受害植物根系发生褐变、分支减少,活力低下,分布范围狭小,导致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下降等。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连年在同一块土壤中种植同一种作物越来越普遍。茭白栽培也同样面临连作障碍问题。因此,如何开发一种能在现有土地基础上克服连作障碍,实现茭白连作种植且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技术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茭白连作障碍带来的问题,该栽培方法通过对栽培田间土壤进行前期预处理、种苗选择和栽培、结合精细的田间管理,可有效克服连作障碍问题,得到的茭白生长好,产量高,病害感染少。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包括:田间土壤管理、选种苗及栽培、田间栽培管理,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3、s1.田间土壤管理:待茭白采收结束后,将不再往田间灌水,并在10月上旬将茭白苗距离茭墩15-20cm处将其割下,将茭墩带土移至育苗田间,茭白割下的茎叶在田间晒10-20d后,用火烧毁,然后撒入石灰和残叶,将田间土壤进行翻耕至次年2月,灌入水浸没土壤至3月中旬,施入底肥用拖拉机整地,待栽培;本技术方案中先将茭墩移除后,将田间剩余茎叶烧毁,消灭残留病害,同时得到的草木灰可为来年种植茭白提供养分;通过撒入石灰并翻耕、暴晒进一步消灭土壤中的病害;加入具有杀菌功能的残叶在提供有机质等营养成分的同时,提供一定的抗菌性能;后续用水浸没可杀死有氧病害,同时为有机质发酵、污泥腐烂提供条件,最后施入有机肥,为移栽茭白苗提供充足的养分。

4、s2.选种苗及栽培:选取根多墩粗的茭墩进行育苗,待生长至30-40cm后,选取有效分蘖多的茭白苗将苗连泥挖起,用刀顺着分蘖着生方向将茭白苗分成小墩,然后移栽入s1整理好的田间;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选取跟多墩粗的茭墩进行育苗,所得茭白苗更强壮,抵抗病害能力更强。

5、s3.田间栽培管理:施肥管理,茭白苗移栽10-15d后追一次提苗肥,移栽20-25d后追一次分蘖肥,孕茭期再追一次催茭肥;水位管理,移栽后,保持水位为5-7cm,分蘖后期灌水至水位10-15cm,孕茭期灌水至水位15-20cm,孕茭后期保持水位置3-6cm进行采收;病害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通过严格对田间施肥、水位计病害防治进行管理,针对性的施肥和调整水位,不仅有利于茭白苗的生长,分蘖多,孕茭多且持续时间长,得到的茭白产量高,品质好。

6、s4.在栽培一个周期茭白、采收后的田间再次按照s1方法进行整理,然后按照s2-s3移栽、管理,如此循环连作。在采收茭白后,按照s1-s3的管理方法进行来年茭白连作栽培,并没因长势不佳、病害严重减产,连作效果显著。

7、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s1中,所述残叶为桉树叶、残茶叶、残蒜叶中的任意一种与水稻秸秆的混合物。

8、桉树叶是桉树的树叶,具有驱虫、消毒等作用,含有一定的桉精油具有很强的杀菌性能;残茶叶是茶叶采收后的修理剪枝叶,茶叶中含有多种儿茶素类、咖啡因、矿物质等,除了均有抗菌、驱虫作用外,还可提供丰富的富的钾、钙、镁、锰等矿物质;残蒜叶是蒜苗收割完蒜薹后剩余的蒜叶,不仅营养丰富,同时还具有消炎除菌的功效;水稻秸秆有机质含量丰富,翻入泥土后可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同时可以较长时间的改善土壤结构。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翻整茭白田间泥土时加入上述具有抗菌驱虫功效的残叶,不仅可以提供有机质的等营养成分,同时还可长效释放抗菌驱虫物质,达到长期抗菌的效果。具体地,水稻秸秆需切割至4-8cm长。

9、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桉树叶或残茶叶或残蒜叶与秸秆的质量比为0.5-0.8:1。

10、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s1中,所述石灰的撒入量为45-55kg/亩,所述残叶的撒入量为500-600kg/亩。

11、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s1中,田间土壤的翻耕深度为40-50cm;底肥包括有机肥和碳酸氢铵的混合物,施用量按每亩有机肥500-700kg、碳酸氢铵20-30kg施入。

12、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s2中,分成的小墩含有3-5个有效分蘖数,并带有匍匐茎。带有有效分蘖数和匍匐茎的小墩的茭白苗,成活率高,分蘖效果好。

13、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s2中,栽培株距为40-50cm,行距为80-90cm。

14、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s3中,所述提苗肥为尿素,施用量为10-12kg/亩;所述分蘖肥和催茭肥均为n、p2o5、k2o质量比为17:9:10的专用肥,施用量分别为5-6.5kg/亩和8-10kg/亩。本技术方案中根据不同生长期,施用不同的肥料,可针对性的为茭白提供营养需求,茭白苗生长好,产量高。具体地,专用肥主要为尿素(n 46%)、氯化钾(k2o 60%)、过磷酸钙(p2o5 12%)及一些微量元素。

15、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茭白苗成活后可放养鱼和鸭子,放养密度按养鲤鱼400-500尾/亩,鸭子10-16只/亩。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茭白苗成活后放入鲤鱼或鸭子,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由于鲤鱼或鸭子的活动可为茭白苗的生长提供一定的氧气。

16、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发明通过对田间土壤进行预处理,在茭白采收后将茭墩转移后,用火烧毁茭白叶,不仅可以将其残留的病害烧死,还可提供草木灰肥料,撒入石灰和残叶后翻耕暴晒,可进一步将土壤中的病害消灭,同时残叶可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及杀菌成分,为后续茭白的种植提供养分及抗菌环境;通过选取强壮的茭墩育苗,抗病能力强;对田间栽培进行严格管理,茭白生长好,产量高,病害感染少,连作后基本无减产或连续病害发生。



技术特征:

1.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田间土壤管理、选种苗及栽培、田间栽培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残叶为桉树叶、残茶叶、残蒜叶中的任意一种与水稻秸秆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桉树叶或残茶叶或残蒜叶与秸秆的质量比为0.5-0.8: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石灰的撒入量为45-55kg/亩,所述残叶的撒入量为500-600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田间土壤的翻耕深度为40-50cm;底肥包括有机肥和碳酸氢铵的混合物,施用量按每亩有机肥500-700kg、碳酸氢铵20-30kg施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分成的小墩含有3-5个有效分蘖数,并带有匍匐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栽培株距为40-50cm,行距为80-9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提苗肥为尿素,施用量为10-12kg/亩;所述分蘖肥和催茭肥均为n、p2o5、k2o质量比为17:9:10的专用肥,施用量分别为5-6.5kg/亩和8-10kg/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茭白苗成活后可放养鱼和鸭子,放养密度按养鲤鱼400-500尾/亩,鸭子10-16只/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茭白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茭白连作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包括:田间土壤管理、选种苗及栽培、田间栽培管理、循环连作栽培。本发明通过对栽培田间土壤进行前期预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田间及土壤病害;通过选择根多苗壮的种苗进行栽培,品质好,抗病能力强;通过结合精细的田间管理,有针对性的为茭白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及生理需求,有效克服了连作障碍问题,连作得到的茭白生长好,产量高,病害感染少。

技术研发人员:魏明亮,丁双虎,梅胜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正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