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单元及植物培养装置

文档序号:35505449发布日期:2023-09-20 17:2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单元及植物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植物培养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培养单元及植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一些植物培养场景中,会将不同培养盆进行纵向排布,以模拟植物的纵态分布。现有一些培养盆中间设置有插接管,以使得不同培养盆可以通过插接管相互套设卡接,完成纵向排布的作用,以通过下方的培养盆对上方的培养盆进行支撑。由于插接管相互套设过程中需要形变,而培养盆中的土壤较为紧实的情况下,会对插接管的形变产生抑制,又或者因插接管与土壤接触,土壤容易进入两根插接管之间,往往会造成培养盆之间连接失败,下方的培养盆难以对上方的培养盆产生稳定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培养盆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纵向连接关系的问题,提供一种培养单元及植物培养装置。

2、一种培养单元,包括:

3、培养盆,培养盆内设置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的端部和第二套管的端部均固定在培养盆的底壁上,且第一套管位于第二套管的中间,第二套管的外壁和培养盆内壁围拢形成培养槽,第一套管的外壁和第二套管的内壁之间留有避让间隙;及

4、支撑板,支撑板的一面固设有第三套管,所述支撑板的另一面为支撑平面;

5、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套接配合,或者,培养盆支撑于支撑平面上。

6、本实用新型所述培养盆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落口,第一落口位于第一套管的端口处,支撑板的中间开设有第二落口,第二落口位于第三套管的端部中间。

7、本实用新型所述培养槽的底壁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口。

8、本实用新型所述培养盆外侧边缘的一部分在第一套管的轴向上投影至支撑板的外侧。

9、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套管位于第一套管中间,第三套管在第二落口处的端部呈喇叭口状并与第二落口的边缘平滑过渡,若培养盆支撑于支撑平面上,所述排水口位于第二落口处。

10、本实用新型若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套接配合,则支撑板和培养盆的顶部开口之间留有透光间隙。

11、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包括积液盆、喷液管路以及至少两个培养单元,积液盆用于放置在水平面上,培养单元依次层叠设置在积液盆中间,同一个培养单元内的培养盆支撑于支撑平面上,相邻培养单元中的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套接配合,喷液管路的进液口位于积液盆内,喷液管路的出液口至少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各个培养槽的顶部开口处。

12、本实用新型所述喷液管路包括沿培养单元层叠方向延伸的主管路以及沿培养单元层叠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流管,支流管连通至主管路,主管路的一端为喷液管路的进液口,喷液管路的出液口位于支流管上,支流管沿培养盆的开口周向延伸,支流管的两端之间留有供培养盆和/或支撑板进行拆装的拆装缺口。

13、本实用新型所述植物培养装置还包括转动单元,转动单元传动至相邻于积液盆底壁的培养单元,以使转动单元在积液盆中间绕培养盆的轴线旋转。

14、本实用新型相邻于积液盆底壁的培养单元中,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和第三套管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支撑件支撑于积液盆的底壁上,以使第三套管的端部和积液盆的底壁之间留有空隙。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其中一种效果:

16、1、如果第三套管的外径和第一套管内径相近的情况下,则第三套管可以通过略微形变插入第一套管中间,实现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的卡接,由于第三套管在形变过程中也会导致第一套管扩径形变,由于避让间隙的存在,使得第一套管可以充分形变,第一套管的形变过程不会受到紧实的土壤或者珍珠岩的限制,从而与第三套管形成牢固稳定的卡接关系。

17、2、而如果第三套管的内径略小于第一套管的外径,此时避让间隙的宽度明显大于第三套管的壁厚,以对第三套管进行容纳,因此第一套管可以套设卡接至第三套管中间。由于第二套管对土壤或珍珠岩进行了阻隔,因此第三套管同样能够顺利与第一套管实现连接关系。

18、3、培养盆还可以支撑于支撑平面上。

19、4、第二套管对土壤或者珍珠岩起到阻隔作用,使得位于下方的培养盆可以和支撑板形成稳定连接,进而利用支撑板对上方的培养盆进行稳定支撑。



技术特征:

1.一种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盆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落口,第一落口位于第一套管的端口处,支撑板的中间开设有第二落口,第二落口位于第三套管的端部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槽的底壁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盆外侧边缘的一部分在第一套管的轴向上投影至支撑板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管位于第一套管中间,第三套管在第二落口处的端部呈喇叭口状并与第二落口的边缘平滑过渡,若培养盆支撑于支撑平面上,所述排水口位于第二落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若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套接配合,则支撑板和培养盆的顶部开口之间留有透光间隙。

7.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积液盆、喷液管路以及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培养单元,积液盆用于放置在水平面上,培养单元依次层叠设置在积液盆中间,同一个培养单元内的培养盆支撑于支撑平面上,相邻培养单元中的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套接配合,喷液管路的进液口位于积液盆内,喷液管路的出液口至少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各个培养槽的顶部开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液管路包括沿培养单元层叠方向延伸的主管路以及沿培养单元层叠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流管,支流管连通至主管路,主管路的一端为喷液管路的进液口,喷液管路的出液口位于支流管上,支流管沿培养盆的开口周向延伸,支流管的两端之间留有供培养盆和/或支撑板进行拆装的拆装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培养装置还包括转动单元,转动单元传动至相邻于积液盆底壁的培养单元,以使转动单元在积液盆中间绕培养盆的轴线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于积液盆底壁的培养单元中,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和第三套管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支撑件支撑于积液盆的底壁上,以使第三套管的端部和积液盆的底壁之间留有空隙。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培养单元及植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盆,培养盆内设置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的端部和第二套管的端部均固定在培养盆的底壁上,且第一套管位于第二套管的中间,第二套管的外壁和培养盆内壁围拢形成培养槽,第一套管的外壁和第二套管的内壁之间留有避让间隙;及支撑板,支撑板的一面固设有第三套管,所述支撑板的另一面为支撑平面;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套接配合,或者,培养盆支撑于支撑平面上。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悦,龚一富,高孟雪,郦露群,高小雯,胡斌,陈笑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