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走水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95231发布日期:2023-10-28 22:02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走水鱼漂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鱼漂,尤其是一种抗走水鱼漂。


背景技术:

1、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的工具。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所以鱼漂是钓鱼收获好坏的重要环节。鱼漂多用较轻的材料制作而成,现在的鱼漂多为化学制品,或是用鸟类的羽毛、木材、竹材制作,性能各有差异,形状更是多种多样。

2、现有的鱼漂主要由漂尾、漂身和漂脚组成,而漂身的形状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设置,例如,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新型鱼漂,专利号为:201420509618.6,包括鱼漂本体,所述鱼漂本体为椭圆体,所述鱼漂本体内部中空,所述鱼漂本体两端设有通孔,所述鱼漂本体下端为金属材质,所述金属材质为铜或铁或铝镁合金,还包括细线,所述细线通过所述通孔贯穿所述鱼漂本体。

3、上述方案中的鱼漂本体主要是指鱼漂的漂身。当漂身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状时,在垂钓过程中的漂身迎水面就会较大,而且,当水在流动时,会使得漂身迎水面的阻力增大,较大的阻水面容易将鱼漂推倒(俗称走水),进而极大地影响了鱼漂的使用效果。基于此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抗走水鱼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走水鱼漂,该鱼漂通过对漂身进行结构改进后,能够减少漂身迎水面的阻力,进而减少阻水面,使得漂身不会被水流冲击推倒。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抗走水鱼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漂尾和漂脚,所述漂身上分别设置有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漂身呈扁平状结构设置;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面积小于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面积;所述前侧面或后侧面为迎水面。

4、进一步的,所述左侧面的一边和右侧面的一边交汇处形成前侧面。

5、进一步的,所述左侧面的另一边和右侧面的另一边交汇处形成后侧面。

6、进一步的,所述鱼漂上还安装有抗走水件,所述的抗走水件一端与鱼漂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线组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设置在漂身上或漂尾上。

8、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设置在漂尾与漂身的连接处。

9、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为闭环或开口环结构。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漂身进行结构改进,漂身呈扁平状结构设置,且前侧面和后侧面的面积小于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面积,前侧面或后侧面为迎水面,使得迎水面的面积大大减少,进而减少漂身迎水面的阻力,使得漂身不会被水流冲击推倒,此外,通过设有抗走水件,抗走水件设置在漂身上或漂尾上,当水流量较大时,线组连接在抗走水件的内部,再通过鱼竿拉扯线组,线组拉扯抗走水件,进而使得抗走水件有效拉往漂身或漂尾,有效防止鱼漂出现侧倒或者出现沉没的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所述漂身(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漂尾(1)和漂脚(3),所述漂身(2)上分别设置有前侧面(4)、后侧面(5)、左侧面(6)和右侧面(7);所述漂身(2)呈扁平状结构设置;所述前侧面(4)和后侧面(5)的面积小于左侧面(6)和右侧面(7)的面积;所述前侧面(4)或后侧面(5)为迎水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面(6)的一边和右侧面(7)的一边交汇处形成前侧面(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面(6)的另一边和右侧面(7)的另一边交汇处形成后侧面(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鱼漂上还安装有抗走水件(8),所述的抗走水件(8)一端与鱼漂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线组(9)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8)设置在漂身(2)上或漂尾(1)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8)设置在漂尾(1)与漂身(2)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走水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8)为闭环或开口环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鱼漂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抗走水鱼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漂尾和漂脚,所述漂身上分别设置有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漂身呈扁平状结构设置;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面积小于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面积;本技术通过对漂身进行结构改进,使得迎水面的面积大大减少,进而减少漂身迎水面的阻力,使得漂身不会被水流冲击推倒,此外,通过设有抗走水件,抗走水件设置在漂身上或漂尾上,当水流量较大时,线组连接在抗走水件的内部,再通过鱼竿拉扯线组,线组拉扯抗走水件,进而使得抗走水件有效拉往漂身或漂尾,有效防止鱼漂出现侧倒或者出现沉没的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范乐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祺晟自动化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