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茶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81阅读:8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米花茶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泡饮保健茶的制作工艺。
茶叶是人们喜爱的饮用品,喝茶已成为大多数世人的传统习惯。用茶水煮饭,这是流传在日本东京、奈良、大坂、京都等许多大中城市的事。据有关资料报导,用茶水煮饭有助消化,特别对胃胀、消化不良、积食等有消除病患的功效。是用茶水煮饭对食用者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首先必须先用一定量的茶叶冲泡于一定量的开水中5-10分钟后,用清洁纱布将茶叶泸去,把茶水倒进已淘洗好的米中,放在锅里煮熟食用。这种家庭式的制作工艺不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也不方食用者随意食用。在我国少数地区的民间也流传有食用炒米茶帮助消化的习俗。炒米茶是将大米放在锅里炒过后跟茶叶拼配泡饮。由于炒米茶的大米没有经过膨化处理,有效营养成份不能充分泡出于茶汤中,且不耐泡,故容易造成粮食的浪费,商业价值低。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米花茶的制作工艺,这种米花茶既保持有茶叶的自然清香,又增添有炒米的香味;既方便泡饮,又保持有现有技术中茶水煮饭和炒米茶的医疗保健功效。同时其制作工艺具有工业实用价值。
按照本发明目的,发明人公开的米花茶制作工艺的方案要点是通过将大米进行蒸煮糊化,再经滚炒成膨松结构的米花后与绿茶按比例拼配而得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特点是1、产品耐于冲泡,汤色绿黄明亮,既有绿茶清香,又添加有炒米的芳香味,口感好;2、产品营养保健功效高,可作为帮助消化,消除胃胀、积食、消化不良等疾患的保健饮料;3、可最有效发挥米和茶叶的使用价值,节约粮食,节省茶叶用量;4、可利用制作茶叶的现有设备生产,工业实用价值高,利于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
的工艺流程框图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制作工艺步骤。
一、米花制作1、大米的预处理选用新鲜大米放在茶叶抖筛机筛分,去掉不合格碎米,拣去谷壳、谷粒和沙石。
2、清水浸泡将经预处理过的大米浸于清水中8小时左右,以大米浸透为度。
3、蒸煮将浸泡过的大米捞干置于蒸笼,用蒸汽蒸煮20-30分钟,视米粒成无僵心熟米即可。
4、摊凉干燥将蒸煮过的熟米置于室温下摊凉,至不粘手状,即可放在茶叶烘干机内烘干。烘干气流温度保持在80℃-85℃;烘干时间大致20-26分钟,测得熟米含水量约13%即可。
5、筛分解块将烘干熟米经茶叶抖筛机筛分,并分解结块成粒状熟米。
6、滚炒将粒状熟米置滚筒式茶叶炒干机滚炒,筒内温度约360℃-400℃,每筒16-18公斤,每筒滚炒时间为5-6分钟,经滚炒处理过的熟米粒呈黄褐色膨松状米花,含水量在4%以下,即可出筒。
7、拣剔将滚筒制得的米花再经风选机风选处理去除粉末、焦粒以及碎米花,剔除去焦黑米花粒即得米花合格产品。
二、绿茶的选取
选用新鲜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处理而得的含水量在6%以下的绿毛茶即成绿茶产品。
三、米花与绿茶拼配、包装米花与绿茶按45%-55%∶55%-45%(重量百分比)拼配,包装即得米花茶产品。
实施例称取50公斤新鲜梗米,经清水浸泡8小时后置蒸笼蒸煮25分钟,倒出摊凉(风吹)至不粘手时倒入茶叶烘干机干燥至含水量13%,再经茶叶抖筛机筛分分解粘结块,成粒状熟米粒,再经滚炒机于360℃滚炒至熟米粒成黄褐色米花粒,米花的含水量3.5%,最后经风选机分选去除粉末、焦粒及碎米花粒,拣去焦黑米花粒,即制得约35公斤重量的米花,将35公斤米花与成品蒸青绿茶33.7公斤拼配,即得米花茶成品。
权利要求
1.一种米花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米的预处理→清水浸泡→蒸煮→摊凉干燥→筛分解块→滚炒→拣剔即制成米花成品,取上述米花45%-55%与55%-45%绿茶按重量百分比拼配而得产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业上生产米花茶的工艺方法。该工艺特点是通过将大米进行蒸煮糊化,再经滚炒、剔除次品等步骤,即获得呈膨松结构的米花,再将该米花与成品绿茶以45%—55%∶55%—45%比例拼配即制得米花茶。本发明的制作工艺简易,可用制茶设备制作,有工业实用价值。同时,制得的米花茶耐冲泡,汤色绿黄明亮,既有绿茶清香,又添有炒米的香味,口感好。产品营养保健功效高,可作为帮助消化,消除胃胀、积食、消化不良等疾患的健康饮料。
文档编号A23P1/00GK1101223SQ9311257
公开日1995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6日
发明者陈碧林, 杨锦祥, 陈桂清 申请人:福州市胪雷茶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