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mm增程人工降雨防雹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08阅读:14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37mm增程人工降雨防雹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降雨防雹弹的增程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时而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目前抵抗干旱、冰雹一般利用飞机播撒干冰或高射炮、火箭炮发射人工降雨防雹弹播撒碘化银等。其中最普遍使用37mm高射炮发射人工降雨防雹弹。
人工降雨防雹弹作用原理是,将弹丸发射到“雨云”或“雹云”层中,在爆炸时装在弹丸内的催化剂(碘化银)被爆轰波播撒在云层中,产生大量的晶核,使“雨云”或“雹云”转化,达到降雨防雹的目的。催化剂所产生的晶核越多,降雨防雹效果越好。催化剂成核率的大小,主要与炸药量、碘化银含量及弹丸在爆炸时的高度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炸点高度愈高成核率越大。这是因为在大气对流层内,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温度越低成核率越高。另外,发射高度越高,对不同高度、不同方位云层射击的机动性越好。因此提高37mm高炮人工降雨弹射高,成为及待解决的课题。37mm高炮人工降雨弹提高射程的通常做法是加大发射药量,增大初速。但受火炮额定膛压的限止,余量很小,增大药量没有余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新技术,在不改变发射装药的情况下,增大37mm高炮人工降雨弹射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弹丸底部增加底排气增程装置,内装增程复合药柱(在低温、低压下稳定燃烧),在发射时火药气体点燃增程复合药柱,弹丸在飞行时,从增程装置底螺喷孔喷出火药气体,减小弹丸飞行时在弹底部产生的低压区压力,从而降低飞行阻力,使弹丸得到增程。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说明书附图
给出。
本实用新型由弹体(1)、炸药柱(2)、增程复合药柱(3)、底螺(4)、点火曳光药柱(5)、碘化银(6)及引信(7)组成。底排气增程装置是由增程复合药柱(3)、点火曳光柱(5)及底螺(4)组成。增程复合药柱为筒状,内孔表面涂有高效点火剂,点火曳光药柱直径大于增程复合药柱内孔径,它位于增程复合药柱的上部中心的凹槽内,底螺套装在增程复合药柱的下部,底螺与弹底螺纹连接,底螺底部设有喷孔。在发射时火药气体点燃点火曳光药柱(5),点火曳光药柱的火焰再点燃增程复合药柱,此时涂在增程复合药柱内孔表面的高效点火剂同时被点燃,加强了点火力量。炮弹出炮后弹底压力量从2800KG/cm2,瞬间降至大气压力,但增程复合药柱继续燃烧,火药气体从底螺喷孔喷出来,减小弹丸在飞行时弹底部产生的低压区压力,而弹丸的飞行阻力减小,从而弹丸得到增程。增程率达到30%左右。当弹丸飞行到7000m左右时,引信的延期装置起爆弹丸。弹丸内的碘化银被爆轰波播撒在云层中。在发射时,点火曳光药柱不仅点燃增程复合药柱而且弹丸出炮后,由它产生的火焰同增程复合药柱燃烧喷出的火药气体一起曳光、指示弹道。因此在夜间射击极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底排气增程人工降雨防雹弹,由弹体、炸药柱、碘化银、引信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弹底部装有底排气增程装置,它有一筒状复合药柱,复合药柱的上面是点火曳光药柱,复合药柱的下部套装一个底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降雨防雹弹,其特征在于底排气增程装置中的底螺与弹底螺纹相连接,底螺底部设有喷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降雨防雹弹,其特征在于增程复合药柱,内孔表面涂有高效点火药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降雨防雹弹,其特征在于点火曳光药柱直径大于增程复合药柱内孔径,并将曳光点火药柱安放在增程复合药柱顶端中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在弹底部安装底排气增程装置的37mm高射炮人工降雨弹。底排气增程装置由底螺、增程复合药柱及点火曳光药柱组成。在发射时火药气体点燃点火曳光药柱,点火曳光药柱火焰再点燃增程复合药柱,弹丸出炮后从底排气增程装置底螺喷孔喷出火药气体,减小弹丸飞行中在弹底部产生的低压区压力,而降低弹丸飞行阻力,使弹丸得到增程,增程量达30%左右。
文档编号A01G15/00GK2158614SQ9321129
公开日1994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5日 优先权日1993年5月5日
发明者李甲九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五工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