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01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用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用竿,涉及体育运动用品领域。
钓友们知道渔竿有手竿、海竿、两用竿等,以利适应各种场地和环境。可不可集手竿、海竿、两用竿等优特点,弃手竿、海竿、两用竿不足处,而构思一种适应各种场地和环境的多用竿呢?钓友们清楚垂钓中每支渔竿需有合适的渔漂、渔钩、渔坠、渔饵、渔线等“零散件”配套方能进行操作。然而,由于这些“零散件”的零散,携带时保管很麻烦,使用时装拆很罗唆。既然每支渔竿必需相应的“零散件”相配套,能不能设计一种融渔竿与“零散件”珠连壁合、相得益彰、携带和使用方便的一体化钓鱼竿呢?针对上述渔具情况,本实用新型荟萃各式渔竿和相关渔具精华,旨在推出一种多功能的一体化的钓鱼竿,简称多用竿。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渔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用是在渔竿的特定位置处置有功能配套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具有渔线滑轮功能的缠绕渔线椭圆轮和存放渔漂、渔钩、渔坠、渔饵的盛物室及与竿体对接的内通孔对接螺纹构成。
本实用新型可解决垂钓过程中渔漂、渔钩、渔坠、渔饵、渔线等物品携带和使用不方便诸问题。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以往手竿不具有收放渔线功能状况和抛弃了海竿、两用竿携带、装配渔线滑轮的罗唆麻烦。本实用新型采选空心伸缩型渔竿主体,利用该渔竿的空心特点,将渔线从缠绕于渔线椭圆轮经竿体内部中心通过,既省掉了过线导眼和渔线滑轮连接底座等零件,又减轻了渔竿整体的总重量。由于渔线作用于竿体内部中心,站在力学角度讲,设计方案选择正确。
下面,对照说明书附图
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渔竿主体部分和功能配套装置部分(注图中画法是多用竿的分解放置,图左是渔竿主体部分,图右是功能配套装置部分)。
渔竿主体(14)采用现流行的玻璃钢或碳素纤维空心伸缩型渔竿,其不同处是俗称梢子的第一节(13)是空心的,可使渔线穿过实现内过线,最后一节(底把)内通孔对接螺纹(15)是待功能配套装置的装配形成整体,构成多用竿的。
功能配套装置其整体是圆柱形状的,直径粗细以手握感觉适宜为基准,尺寸长短视椭圆轮缠绕渔线数量和盛物室存放多大渔漂,多少渔钩渔坠渔饵恰当为标准。可以讲,功能配套装置是渔竿主体长度的延伸,它由内通孔对接螺纹将渔竿主体和功能配套装置部分结合成整体,构成一种适合各种场地和环境、功能齐备、携带和使用方便的钓鱼竿。
功能配套装置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摇把组件(1);变速大齿轮(2);变速小齿轮(3);对接齿轮及开关(4);轴齿轮(5);缠绕渔线椭圆轮(6);棘轮(7);调节圆钮(8);棘轮拨片及开关(9);内通孔对接螺纹(10);盛物室(11);盛物室端盖(12)。
参阅说明书附图,可以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所有部件的构造和所处位置。渔竿主体部分前面已说清,现针对功能配套装置讲解如下图中功能配套装置各部分是处于抛放渔线位置(注图中未画出渔线),如进行操作,先把摇把组件摇把拉出180°摆平(注收竿时,摇把放回,以减少占用空间),再扳动对接齿轮开关,使对接齿轮咬合于变速小齿轮和轴齿轮,这时,用手转动摇把,随着摇把组件的圆周旋转,变速大齿轮就会驱动缠绕渔线的椭圆轮实现作圆周运动,实现对渔线的收放。棘轮拨片及开关和棘轮的有机配合可使转动部分保持一定的节奏速度。调节圆钮是控制渔线收放时松紧程度的机关。内通孔对接螺纹(10)是将功能配套装置装配于渔竿主体的内通孔对接螺纹(15)部件。盛物室腔内是置放使用和备用渔漂、渔钩、渔坠、渔饵的空间,其外圆设计适宜垂钓人手持把握。
为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前面结合附图已作了详细描述,由此应当懂得本实用新型所包括的范围,因为对于技术熟练的人,进行各种改进是不难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别致新颖、设计合理、美观大方、材料来源广、整体重量轻造价低、携带和使用方便灵活可靠。本实用新型是手竿、海竿、两用竿的优特点集成。本实用新型除保持正常渔竿的作用外,还具备缠绕渔线的渔线滑轮、装渔漂的渔漂筒、放渔钩和渔坠的匣子、盛渔饵的渔饵盒的用途、功能。
本实用新型可用塑料、玻璃钢、碳素纤维和铝、铜、钢、铁合金材料单独或结合制造。
权利要求多用竿,一种改进的有功能配套装置的空心伸缩型渔竿,其特征是在渔竿的特定位置处置有收放渔线功能的缠绕渔线椭圆轮(6)和圆柱形状的置放渔漂、渔钩、渔坠、渔饵的盛物室(11)。
专利摘要多用竿,涉及体育运动用品领域。
本实用新型能解决一种鱼竿不适应各种场地和环境及垂钓过程中零散配套鱼具携带和使用不方便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改进的空心伸缩型鱼竿与功能配套装置结合构成,除保持平常鱼竿的作用外,还具备缠绕鱼线的鱼线滑轮、装鱼漂的鱼漂筒,放鱼钩和鱼坠的匣子、盛鱼饵的鱼饵盒的用途、功能。
文档编号A01K87/00GK2212308SQ9421780
公开日1995年11月15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28日
发明者李英和 申请人:李英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