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93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
本人于1993年6月12日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为93234125.X,项目名称为插秧机,在这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尽管这种分秧机构结构十分简单,但可靠性程度不高,并且由于它无法调整,因而不能适应不同秧苗的变化,例如早稻和晚稻的秧苗大小、长度有明显的不同,晚稻秧苗比早稻秧苗长和粗,如果分秧机构不能根据秧苗取秧部位的不同而及时调整松夹迟早,会出现勾秧或滑秧,插秧机无法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程度高、能随时调整的插秧机的分秧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机架1,传动轴2,其特征在于在机架1上固定有凸轮盘3,在凸轮盘3上通过腰形槽4和定位螺栓5固定有调整盘6,在调整盘6上设有限位挡边7,在传动轴2的端部固定有支架杆8,在支架杆上设有固定爪9,并通过支点10铰接有三角形的活动爪11,在三角形活动爪11上装有活动滚子12,滚子12与凸轮盘3的外表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随时可调,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1,传动轴2,在机架1上固定有凸轮盘3,在凸轮盘3上通过腰形槽4和定位螺栓5固定有调整盘6,在调整盘6上设有限位挡边7,在传动轴2的端部固定有支架杆8,在支架杆上设有固定爪9,并通过支点10铰接有三角形的活动爪11,在三角形活动爪11上装有活动滚子12,滚子12与凸轮盘3的外表面相接触。
本机构的作用是在A位置从送秧机构中夹取秧苗,再送到B位置松开,交与插秧机构,由插秧机构完成插秧过程。
由于凸轮盘固定不动,传动轴带动整个支架转动,当支架转动时,滚子沿凸轮盘外表面运动,在A位置,在凸轮盘凸边的作用下,三角活动爪11转动,由固定爪和活动爪将由送秧机构送来的秧苗夹紧,夹紧秧苗后由支架转动将秧苗带到B位置,此时,滚子进入由凸轮外表面和限位挡边组成的滑道槽内,在挡边和凸边的作用下,三角活动爪转动,将秧苗松开,送入插秧机构。
本实用新型调整方法为将定位螺钉松开,转动调整盘6,此时,定位挡边和凸边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活动爪在转动过程中松开秧苗的位置不同,可适合不同的秧苗的不同的取秧部位,并保障秧爪能叉住基根部位不会有勾秧现象和滑秧现象。
权利要求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包括机架1,传动轴2,其特征在于在机架1上固定有凸轮盘3,在凸轮盘3上通过腰形槽4和定位螺栓5固定有调整盘6,在调整盘6上设有限位挡边7,在传动轴2的端部固定有支架杆8,在支架杆上设有固定爪9,并通过支点10铰接有三角形的活动爪11,在三角形活动爪11上装有活动滚子12,滚子12与凸轮盘3的外表面相接触。
专利摘要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包括机架1,传动轴2,其特征在于在机架1上固定有凸轮盘3,在凸轮盘3上通过腰形槽4和定位螺栓5固定有调整盘6,在调整盘6上设有限位挡边7,在传动轴2的端部固定有支架杆8,在支架杆上设有固定爪9,并通过支点10铰接有三角形的活动爪11,在三角形活动爪11上装有活动滚子12,滚子12与凸轮盘3的外表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随时可调,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使用。
文档编号A01C11/02GK2225127SQ9523730
公开日1996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28日
发明者曹步贤 申请人:曹步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