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杆自动调漂配套钓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33阅读:15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杆自动调漂配套钓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鱼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钓鱼手杆的自动调漂配套钓组。
现在的手杆钓鱼,要亲自绑钩、配线配坠配漂,在钓点,首先要调漂,以测准钓点的水深,传统的调漂是先估计,后测试,往往要反复多次才能调好,而且换一个钓点又要重新调漂,操作繁琐、耽误时间、效率低、稳定性差。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调漂准确、使用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不乱线、适用范围广的手杆自动调漂配套钓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手杆自动调漂配套钓组由钓线、鱼钩、自动漂、上下两坠组成,钓线包括母线和子线,自动漂包括漂体、调控杆、气门芯,漂体为空管穿过空壳体漂身构成,并在穿入穿出处进行密封,漂体的上端漂尾开孔,由母线穿入,调控杆也为空管,上端装有调控环和保险丝坠,调控杆下端开孔,母线穿过,气门芯中部剪一缺口,插入调控杆,气门芯上端插入漂体的下端漂脚,母线从气门芯下端穿出后,连接上坠,上坠下端连接子线,子线下端固定下坠和鱼钩。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本自动钓组临钓时不需调漂,只需上好鱼食便可垂钓,操作简捷、自动调漂、方便准确;2、本钓组由于设计了上下两坠,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钓大鱼和小鱼;3、自动漂比一般漂多设计了一根调控杆,并且调控杆上端设置了调控环,因此,与一般漂比较,漂不晃动,不缠绕钓线;4、适用于池塘、水库、江河用手杆垂钓,深水浅水均可,适用范围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自动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由钓线1、鱼钩2、自动漂3、上坠4、下坠5组成,具体分述如下
1、自动漂3自动漂是钓组的核心构件,它由漂体6、调控杆7和气门芯8连接组成(见图2)。漂体6是一根直径为三毫米的塑料管穿过圆锥形或圆形空壳塑料球漂身9组成,穿入穿出处要密封好。在漂尾10上钻一个条形孔供母线11穿入。调控杆7也是一根直径为三毫米的塑料管,管的下端钻一个条形孔供母线11穿过,管的另一端套一个金属丝圆形调控环12,并缠绕一段保险丝坠13,此坠13的作用是在垂钓时使调控杆7处于水平状态,坠的重量视漂的浮力而定。气门芯8长度为五至六厘米,中间剪一个缺口,供调控杆7插入(插入时要将调控杆上的条形孔对准气门芯的缺口)。气门芯8的上端插入漂体的漂脚14(插入时要将漂尾上的条形孔面对调控杆),这样自动漂3便组装完成。
2、钓线1包括母线11和子线15,子线15按常规小于母线11,母线11的粗细视自动漂3的浮力而定,浮力越大,母线越粗,一定浮力的自动漂只能选定一种粗细合适的母线与之配套使用,是否配套由满足下面两个要求为标准第一个要求是当钓组处在下坠5落底前的状态时(见附
图1),此时气门芯呈直线形,母线与自动漂的摩擦力要小于自动漂的浮力。使自动漂能沿母线慢慢向上滑动,直到浮出水面;第二个要求是当钓组处于垂钓状态时(见附图3),此时气门芯变成“∽”形,母线与自动漂的磨擦力要大于自动漂的浮力,使自动漂不能沿母线上下滑动。
母线11穿入自动漂的先后次序是调控环--漂尾上的条形孔--气门芯缺口--调控杆上条形孔--由气门芯下端出线。
3、上下两坠4、5及鱼钩2为提高本钓组的灵敏度,本钓组设上下两坠,上坠4固定在母线11末端连接环上边,上坠4的沉力在未挂下坠5的情况下稍小于自动漂的浮力,在水中调试表现为漂尾凸出水面在4至6厘米之间,这时上坠4悬在水中。下坠5固定在子线15上,下坠的沉力与上坠的沉力之和稍大于自动漂的浮力。垂钓时,下坠落底,上坠悬在水中,漂尾凸出水面1-2厘米。一般下坠沉力约为0.5克左右。子线长度为15厘米左右,鱼钩与下坠的距离为3厘米左右。鱼钩大小视钓鱼的大小而定,也可用双钩,由钓者自定。
使用方法与自动调漂原理钓友到达钓场后,按常规打好窝子,将组装好的自动钓组系在鱼杆尖上(用线轮的则装好轮子便成),并将母线上橡皮条和自动漂移动到离下坠60厘米左右处(即半水位置),使自动漂与坠钩离开,以利操作。然后将鱼钩投入钓点,投入钓点有两种情况,即钓杆慢慢落下进入钓点和抛入钓点,现就这两种情况分别介绍操作方法与自动调漂原理。
第一种情况钓杆慢慢落入钓点(钓杆落下时,最好轻轻抖动),这时自动钓组处在
图1状态,在下坠未落底前由于上下两坠的沉力使母线拉得较直,气门芯也呈直线,这时母线与自动漂的磨擦力小于漂的浮力,所以双坠慢慢下沉,而自动漂的漂尾始终浮出水面,等下坠落底后,沉力减少,母线放松弯曲,这时由于调控杆上端的保险丝坠的沉力作用,将调控杆由垂直状态慢慢变成水平状态(见图3),逼使气门芯由直线状态变与“∽”状态,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气门芯内的母线与气门芯的摩擦力,咬住了自动漂不能沿母线滑动,这就相当一般调漂方法中的将牙签插入漂座的作用,只是这里是自动完成了这一动作,达到了自动调漂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鱼钩抛入钓点,钓线处于放松弯曲状态,调控杆由于杆端保险丝坠的沉力作用,呈水平状态下沉,迫使气门芯呈“∽”形态下沉,咬住了气门芯内的母线,使自动漂不能沿母线滑动,从而使自动漂也跟着下沉入水中,一直到下坠落底为止,这时由于自动漂的浮力小于母线与气门芯的磨擦力,不能上浮水面,为了使自动漂浮出水面,只要将钓杆轻轻提起(提起时最好轻轻抖动钓杆),使调控杆变成垂直状态,气门芯也成直线状态,从而使母线与气门芯的磨擦力小于自动漂的浮力,自动漂便自动沿母线浮出水面,再落下钓杆,调控杆又恢复水平状态,气门芯跟着变成“∽”状态,咬住母线,使自动漂不能滑动,完成了自动调漂任务。
值得提示一点的是在调控杆由垂直状态变成水平状态时,会使凸出水面的漂尾再下沉2厘米左右,这样使水中钓线拉得较紧,可提高钓组灵敏度。同时也提示钓友,假如您想使漂尾凸出水面2厘米进行垂钓,那么就要提起钓杆,让漂尾凸出水面4厘米后再落下钓杆,使漂尾最后凸出水面2厘米。由此类推,钓友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操作。但垂钓时,漂尾凸出水面的高度不能大于3厘米,否则灵敏度降低。
权利要求1.一种手杆自动调漂配套调组,其特征在于由钓线(1)、鱼钩(2)、自动漂(3)、上下两坠(4、5)组成,钓线(1)包括母线(11)和子线(15),自动漂(3)包括漂体(6)、调控杆(7)、气门芯(8),漂体(6)为空管穿过空壳体漂身(9)构成,并在穿入穿出处进行密封,漂体(6)的上端漂尾(10)开孔,由母线(11)穿入,调控杆(7)也为空管,上端装有调控环(12)和保险丝坠(13),调控杆(7)下端开孔,母线(11)穿过,气门芯(8)中部剪一缺口,插入调控杆(7),气门芯(8)上端插入漂体的下端漂脚(14),母线(11)从气门芯(8)下端穿出后,连接上坠(4),上坠(4)下端连接子线(15),子线(15)下端固定下坠(5)和鱼钩(2)。
专利摘要一种手杆自动调漂配套钓组,由钓线、鱼钩、自动漂、上下两坠组成,自动漂包括漂体、调控杆、气门芯,调控杆上端装有调控环和保险丝坠,漂体下端和调控杆下端都插入气门芯,母线穿过自动漂,下端连接上坠、子线、下坠、鱼钩。本实用新型调漂准确、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范围广。
文档编号A01K91/06GK2328185SQ98230589
公开日1999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22日
发明者王若南 申请人:王若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