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058阅读:1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营养饲料,涉及一种饲养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的改进技术方案。
全纯人工饲料由完全已知的纯化学物质所组成,因其化学组分的已知性和可控性,是昆虫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就主要水稻害虫--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而言,是杀虫活性物质(如农药)生物测定以及昆虫营养生理学(如营养需求)等方面的强有力的研究手段。鉴于此,早在70年代日本学者(Mitsuhashi,1974;Koyama,1979)就开始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先后被应用于褐飞虱的营养生理学研究(Koyama,1986 a,b,c)和杀虫活性物质的生物测定(Powell等,1993,1995)。
迄今见于报道的褐飞虱全纯饲料均系参照蚜虫(另一类重要的害虫)的有关饲料设计,由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蔗糖四大类营养物质和蒸馏水组成,属液体饲料。虽然这些饲料配方对其中的蔗糖及PH值等进行了调整,但对其中的许多重要营养物质(尤其是氨基酸)却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整,而是采取完全照搬蚜虫饲料配方的办法。而事实上,褐飞虱与蚜虫的天然寄主植物很不相同,二者的营养需求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这方面的原因,现有饲料中许多重要营养物质(主要是氨基酸)的配比并不适于褐飞虱的生长与发育,其饲料结果是仅适于褐飞虱若虫期的饲养,且存活率不高,难以为褐飞虱的有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下1、现有饲料不适于褐飞虱成虫期的饲养,难以实现一个完整世代(包括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的饲养,因此,既不能用于成虫期营养需求的研究,又不能用于跨世代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的研究;2、现有饲料上,褐飞虱的存活率较低,用杀虫活性物质(如农药)的生物测定时,研究结果的可干度不高;3、褐飞虱昆虫研究,开发等相关组织饲养褐飞虱需单独配制全纯饲料,不仅成本高、操作烦,而且可靠性低、可比性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褐飞虱全纯人工饲料营养组分(主要是氨基酸)配比的不合理,通过优化组合,旨在改善饲料的饲养效果,提高该虫在饲料上的存活率,同时用于包括若虫期和成虫期饲养在内的全世代甚至跨世代的饲养,不仅解决了褐飞虱有关研究的技术难题,而且为褐飞虱昆虫研究,开发等相关组织饲养提供了商业化产品。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对饲料的重要营养组分(主要是氨基酸)进行优化。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由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蔗糖四大营养物质和蒸馏水组成,其特征在于含有半胱氨酸6.0-11.0;胱氨酸1.0-3.0;天冬酰胺17.0-28.0;谷酰胺18.0-32.0;精氨酸13.0-23.5;异亮氨酸8.5-15.0;蔗糖650-12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由此构成营养组分必要部分组成的有效范围。
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含有半胱氨酸8.0-10.0;胱氨酸1.5-2.0;天冬酰胺20.0-26.0;谷酰胺21.0-28.0;精氨酸14.0-19.0;异亮氨酸10.0-13.0;蔗糖750-9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由此构成营养组分必要部分组成的有效范围。
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还含有谷氨酸21.0-33.0;丝氨酸30.0-50.0;组氨酸9.0-15.0;亮氨酸21.0-29.0;赖氨酸21.0-27.0;苯丙氨酸15.0-23.0;苏氨酸10.0-17.0;酷氨酸0.8-1.5;缬氨酸22.0-36.0;蛋氨酸9.0-14.0;γ-氨基丁酸0.5-1.5;甘氨酸2.5-5.0;丙氨酸11.0-18.0;PH值为6.4-7.0;以上浓度单位为10克/升。由此构成营养组分辅助部分组成的有效范围。
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还含有谷氨酸24.0-30.0;丝氨酸38.0-46.0;组氨酸10.0-12.0;亮氨酸23.0-27.0;赖氨酸22.0-25.0;苯丙氨酸18.0-22.0;苏氨酸11.0-13.0;酪氨酸0.9-1.2;缬氨酸25.0-30.0;蛋氨酸11.0-13.0;γ-氨基丁酸0.7-1.0;甘氨酸3.0-4.0;丙氨酸13.0-15.0;PH值为6.6-6.8;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由此构成营养组分辅助部分组成的较佳范围。
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并含有氨基酸类脯氨酸7.5-13.0;色氨酸8.0-14.0;天冬氨酸9.0-14.0;维生素类生物素0.002-0.015;泛酸钙0.15-0.50;氯化胆碱5.00;叶酸0.05-0.15;肌醇5.0;烟酸1.0-2.0;盐酸吡哆醇0.25;核黄素0.05-0.50;硫胺素0.05-0.25;维生素C10.0;无机盐类CaCl2·2H2O0.3115;CuCl2·2H2O0.0268;FeCl3·6H2O;0.2228;MnCl2·4H2O0.0793;ZnCl20.0396;MgCl2·6H2O20.0;KH2PO45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由此构成营养组分的完整组成。
本发明所得的褐飞虱全纯饲料,成功地实现了褐飞虱在全纯人工饲料上的全世代(包括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饲养,可以完成的世代数在1代以上,最多已饲养到第7代,为褐飞虱各发育阶段及跨世代发育的营养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所饲养的褐飞虱存活率明显提高,接近于天然感虫寄主(水稻品种TM1)的饲养情况。从而不仅解决了褐飞虱饲养的技术难题,为褐飞虱杀虫活性物质的生物测定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工具。而且为褐飞虱昆虫研究,开发等相关组织饲养提供了经济、可靠的商业化产品。
以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给出其实施例。
本发明的3个实施例如表1.
表1 (单位克/10升)营养组分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蔗糖 650900 1200半胱氨酸 6.08.0 11.0胱氨酸1.02.03.0天冬酰胺 17.0 23.0 28.0谷酰胺 18.0 24.0 32.0精氨酸 13.0 17.5 23.5异亮氨酸 15.0 10.08.5谷氨酸 21.0 25.0 33.0丝氨酸 50.0 40.0 30.0组氨酸 15.0 10.09.0亮氨酸 29.0 24.0 21.0赖氨酸 27.0 24.0 21.0
苯丙氨酸 23.0 20.0 15.0苏氨酸 17.0 13.0 10.0酪氨酸0.8 1.0 1.5缬氨酸 22.0 30.0 36.0蛋氨酸 14.0 11.0 9.0γ-氨基丁酸 0.5 1.0 1.5甘氨酸2.5 3.0 5.0丙氨酸 11.0 13.0 18.0脯氨酸 13.0 10.0 7.5色氨酸8.0 10.5 14.0天冬氨酸 14.0 10.0 9.0生物素 0.0050.0025 0.01泛酸钙 0.15 0.50 0.25氯化胆碱 5.00 5.00 5.00叶酸 0.15 0.10 0.05肌醇 5.05.0 5.0烟酸 1.01.5 2.0盐酸吡哆醇 0.25 0.25 0.25核黄素 0.05 0.50 0.25硫胺素 0.05 0.20 0.25维生素C 10.0 10.0 10.0CaCl2·2H2O 0.3115 0.31150.3115CuCl2·2H2O 0.0268 0.02680.0268FeCl3·6H2O 0.2228 0.22280.2228MnCl2·4H2O 0.0793 0.07930.0793ZnCl20.0396 0.03960.0396MgCl2·6H2O 20.0 20.0 20.0KH2PO450.0 50.0 50.0PH值 6.46.8 7.0上述化学物质均为分析纯,按常规方法配成液体饲料。在用量较大或需批量生产时氨基酸类按配方用量称重并充分混匀后,可以在干燥、密闭的容器中长期保存,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两类物质不耐储藏,一般在饲料配制前分别配成25倍和100倍两种母液。具体配制步骤为首先称取所需量的氨基酸混合物,加所配饲料总体积的80%的蒸馏水,加热到80℃,搅拌至氨基酸充分溶解,然后加入微量元素盐母液以及其它无机盐组分和蔗糖,全部溶解后高温(121℃)、高压(1.05Kg/cm2)灭菌,冷却到室温。维生素母液以及用于调PH的KOH溶液则用滤膜法灭菌。在无菌室中加维生素母液,调节饲料的PH值,最后分装于5-10ml无菌试管中,包装,冷藏出厂。产品使用时,从冰箱中取出试管并打开,一般用双层石蜡膜夹持饲料液滴并固着于养虫管上,昆虫可以顺利吸食饲料。
上述实施例产品有如下饲养结果饲代数分别为2代、4代和2.5代(现有饲实饲不到1代),前10天的存活率分别73%、78%和70%(现有饲料不超过55%,天然寄主TNI为79%)。
权利要求
1.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由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蔗糖四大类营养物质和蒸馏水组成,其特征在于含有半胱氨酸6.0-11.0;胱氨酸1.0-3.0;天冬酰胺17.0-28.0;谷酰胺18.0-32.0;精氨酸13.0-23.5;异亮氨酸8.5-15.0;蔗糖650-12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其特征在于含有半胱氨酸8.0-10.0;胱氨酸1.5-2.0;天冬酰胺20.0-26.0;谷酰胺21.0-28.0;精氨酸14.0-19.0;异亮氨酸10.0-13.0;蔗糖750-9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其特征在于还含有谷氨酸21.0-33.0;丝氨酸30.0-50.0;组氨酸9.0-15.0;亮氨酸21.0-29.0;赖氨酸21.0-27.0;苯丙氨酸15.0-23.0;苏氨酸10.0-17.0;酷氨酸0.8-1.5;缬氨酸22.0-36.0;蛋氨酸9.0-14.0;γ-氨基丁酸0.5-1.5;甘氨酸2.5-5.0;丙氨酸11.0-18.0;PH值为6.4-7.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其特征在于还含有谷氨酸24.0-30.0;丝氨酸38.0-46.0;组氨酸10.0-12.0;亮氨酸23.0-27.0;赖氨酸22.0-25.0;苯丙氨酸18.0-22.0;苏氨酸11.0-13.0;酪氨酸0.9-1.2;缬氨酸25.0-30.0;蛋氨酸11.0-13.0;γ-氨基丁酸0.7-1.0;甘氨酸3.0-4.0;丙氨酸13.0-15.0;PH值为6.6-6.8;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其特征在于并含有氨基酸类脯氨酸7.5-13.0;色氨酸8.0-14.0;天冬氨酸9.0-14.0;维生素类生物素0.002-0.015;泛酸钙0.15-0.50;氯化胆碱5.00;叶酸0.05-0.15;肌醇5.0;烟酸1.0-2.0;盐酸吡哆醇0.25;核黄素0.05-0.50;硫胺素0.05-0.25;维生素C10.0;无机盐类CaCl2·2H2O0.3115;CuCl2·2H2O0.0268;FeCl3·6H2O;0.2228;MnCl2·4H2O0.0793;ZnCl20.0396;MgCl2·6H2O20.0;KH2PO45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养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的改进技术方案。现有技术褐飞虱存活率不高,难以为褐飞虱的有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本褐飞虱的全纯人工饲料,其特征在于含有半脱氨酸6.0—11.O;脱氨酸1.0—3.0;天冬酰胺17.0—28.0;谷酰肢18.0—32.0;精氨酸13.0—23.5;异亮氨酸8.5—15.0;蔗糖650—1200;以上浓度单位为克/10升。不仅解决了褐飞虱有关研究的技术难题,而且为饲养提供了经济、可靠的商业化产品。
文档编号A23K1/22GK1286927SQ9910879
公开日2001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7日
发明者傅强, 张志涛, 胡萃, 赖凤香 申请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