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9292338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小麦高产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对小麦栽培技术也进行了 大量研究,重点研究了小麦群体生长和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个体的生理生态 指标,提出了高产群体的结构目标。逐渐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多种栽培技术,但这些技 术均是以常规条播方式为前提的。条播方式不能保证每个小麦个体有均衡的空间条件,即 不能保证小麦个体生长发育的均衡性,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小麦产量和品质不 能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0003] 目前已有的常规条播及撒播技术容易产生播种深度不一致、种子分布不均匀的状 况,从而导致出现大小苗,使小麦个体间差异较大,长势不整齐,不能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生 长发育的优势。生产上常规条播的行距为15-20厘米,个体间株距不均等,当株距10厘米 以上为缺苗断垄,需要补苗,使株距为0-10厘米,且播种深浅不一致,深度为2-6厘米,个体 之间播种深度差异较大。由于株距范围较大,且不易控制均匀度,而导致小麦个体生长发育 不平衡。因此,难以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高。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 法。
[0005]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均匀播种,保证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和行距均 等。
[0007] 作为优选,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和行距均为6. 1±0. 5厘米。
[0008] 更为优选,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和行距均为6. 1厘米。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包括:施肥、旋耕、播种、一次镇压、覆土、二次镇压。
[0010] 更进一步地,覆土镇压后保证播种深度为3厘米。
[0011] 进一步地,每亩施用纯氮(N) 16-18公斤、磷(P2O5) 7-8公斤、钾(K2O) 6-8公斤,磷 钾肥全部作为底肥,氮肥的底肥与追肥各占50 %,于拔节期追施。
[0012] 进一步地,小麦播种后通过第一次镇压,实现种子均匀分布在同一土壤平面上,再 经过均匀等深覆土,使种子在同一土层中,以保证种子出苗整齐一致。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 本发明方法明确、具体的限定了小麦行距和株距,易于操作,适宜范围广,便于推 广应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条播种植,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使小麦平均增产幅度达8 %以 上。选用高产品种,在中高产条件下,小范围示范田,可以达到亩产600公斤目标。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小麦田间俯视图;其中:A为本发明立体匀播的小麦;B为现有技术常规条 播的小麦。
[0016] 图2为本发明立体匀播与现有技术常规条播所种植的小麦植株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18] 实施例1
[0019] 以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小麦品种(实际生产中的多穗型品种均可采用本方法 种植,本试验采用的为小麦品种"中麦8号" "衡观35" "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计不同 的池栽试验和小区试验,以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为研究对象。
[0020] 具体设置:立体匀播为实验组A,常规条播为对照组B,播种密度为每亩18万基本 苗(见图1)。在土壤肥力均匀的试验田,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进行田间排列,定期取样测 定。
[0021] 主要数据见表1,研究立体匀播条件下小麦的主茎和分蘖的生长发育及消亡规律, 表明立体匀播条件下小麦单株分蘖主要为主茎及一级分蘖成穗;而常规条播条件下,单株 分蘖发生不均匀,部分植株可以有二级分蘖(非优势蘖)成穗,另一部分植株的一级分蘖只 有1个或2个,不能保证优势蘖全部成穗。立体匀播的小麦,其次生根数量增加,消亡较晚, 功能期延长。此外,从小麦群体结构动态、群体质量、源库平衡等方面与条播小麦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立体匀播小麦群体整齐度较高,株高变异系数较小;最大叶面积指数、旗叶功能 期及亩穗数均高于常规条播小麦,为立体匀播小麦提供了较大的"源"及充足的"库",奠定 了高产基础。同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配合氮素分配利用及高效施肥技术的研究,从小麦 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方面分析表明,立体匀播小麦的水肥利用率均有提高,为增产奠定了 物质基础。
[0022] 通过池栽试验、小区试验与实验室分析测定,研究发现,立体匀播小麦成穗以优势 蘖组为主,其他非优势蘖很少成穗,保证了个体发育的均衡性,其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和产量 形成功能均优于条播小麦的成穗结构(见图2)。上述试验初步完成了立体匀播小麦高产的 栽培理论基础和配套技术研究,为建立高产试验田,进行技术组装集成奠定了基础。
[0023] 表1两种播种方式下小麦主要生长指标比较
[0024]

[0026] 试验结论:
[0027] 首先,立体匀播的小麦,其个体处于平衡均匀的土壤空间中,个体有相同的生长空 间和环境,因此,为形成蘖优势组奠定了基础;
[0028] 其次,由于立体匀播小麦个体长势均匀,缩小了个体间的差异,避免了条播时的大 小苗情况;
[0029] 第三,立体匀播小麦个体在空间上的均衡生长,增加了田间覆盖度,减少田间土壤 水分蒸发,并且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增加了光合面积;
[0030] 第四,立体匀播小麦个体间根系生长健壮,其均衡性也明显提高,提高后期抗倒伏 能力;
[0031] 第五,立体匀播小麦发育进程中,优势蘖与非优势蘖间较早地出现两极分化,使无 效非优势蘖较早地消亡,提高了养分向成穗优势蘖的转运率;
[0032] 第六,从群体整齐度分析,由于立体匀播小麦的个体间均衡生长,因此其群体结构 和整体去均优于条播小麦;
[0033] 第七,立体匀播小麦的单株穗分化及灌浆进度也明显优于条播小麦。
[0034] 第八,立体匀播小麦的穗部性状的均匀性也明显优于条播小麦,其穗长及穗粒数 均比较一致,变异较小。
[0035] 常规条播只能保证相同的行距,而不能满足小麦单株间相同的株距,因此不可避 免地容易形成小麦个体间对养分和空间的竞争而形成大小苗,导致个体间差异较大。并且 个体间相距比较近,容易造成田间叶片互相遮阴,相应降低了有效光合叶面积。此外,常规 条播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而立体匀播则可以有效避免缺苗断垄,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增加 地表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且有利于单株均匀接受光照,从而提高个体和群体光合作 用,有利于优势蘖的形成和发育,与常规条播相比,更容易增加亩穗数,提高产量。
[0036] 成穗蘖的形态生理指标及穗部性状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标志。试验表明,高产 栽培中,采用15~18万基本苗,单株成穗3~4个,最大群体控制在90~110万,成穗数在 50万左右,是高产的合理群体动态结构。即保证小麦个体间的株距行距均等,为6. 1±0. 5 厘米,播种深度为3厘米,根据播种时的土壤状况确定播种深度。本发明通过试验研究,确 定了立体匀播的优良栽培技术模式,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小麦个体生长及 发育的均衡性是立体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该技术应充分体现小麦个体生长发育及群 体功能结构的均衡性。
[0037]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 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 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均匀播种,保证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 和行距均等。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和行距均为 6. 1±0. 5 厘米。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和行距均为6. 1 厘米。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施肥、旋耕、播 种、一次镇压、覆土、二次镇压。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覆土镇压后保证播种深度为3厘米。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亩施用纯氮(N) 16-18公斤、磷 (P205) 7-8公斤、钾(K20)6-8公斤,中磷钾肥全部作为底肥,氮肥的底肥与追肥各占50%,于 拔节期追施。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播种后通过第一次镇压,实现种子均 匀分布在同一土壤平面上,再经过均匀等深覆土,使种子在同一土层中,以保证种子出苗整 齐一致。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保证小麦出苗后个体间的株距和行距均等,优选为6.1±0.5厘米,且播种深度均匀一致,优选为3厘米。本发明方法明确、具体地限定了小麦行距和株距,易于操作,适宜范围广,便于推广应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条播种植,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使小麦平均增产幅度达8%以上。
【IPC分类】A01G1/00
【公开号】CN105009878
【申请号】CN201510379624
【发明人】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