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1069969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包括栽培料配方,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发菌,搔菌,催蕾,出菇管理,采收,分级和贮藏保鲜,此工厂化培养方法,设计合理,节约成本,提高了生产产量。
【专利说明】
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海鲜菇属低温型草生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食用菌珍品,该菇形态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近年来在日本享有“闻则松茸,食则玉蕈”之誉,但现有的海鲜菇的工厂化的培养方法并不理想,因此,出现成本高,产量低的局面。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以解决成本高,产量低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I)栽培料配方:栽培料由玉米芯、麸皮、玉米粉、石膏粉、石灰和水组成。
[0006](2)装瓶:装料瓶采用8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内容物的重量为550?600g,干料250g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为65%。搅拌好的培养料由提升机送至装瓶机的料斗再由自动装瓶机组自动装料,调节装瓶机组中的打孔机,使孔穴能达到距瓶底2?3_处。
[0007](3)灭菌冷却: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后冷却。
[0008](4)接种:工厂化接种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时仔细检查所使用的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及生长不良现象,菌种的菌龄界定在发菌满瓶后再加10?15d,并伴有生理成熟迹象,菌丝体截面呈淡米色或淡粉油色,接种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原种瓶外壁,接种人员需穿戴经过清洗并消毒的衣帽、鞋和口罩,通过风淋室洁净后方可进入接种室,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0009](5)发菌:用塑料瓶盖里侧凹下的部分将菌种压成馒头形,并将周围的菌种也由盖子里侧轻压一下,培养室内的温度调整到20?22 V,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装置使室内C02浓度维持在0.4%以下,培养过程中保持黑暗状态。
[0010](6)搔菌:采用专用搔菌机,将培养料面中央用爪形刀刃旋转压下,将培养基料面四周搔除,形成环沟,搔菌后,需往菌瓶内注水,经Ih后全部倒掉。
[0011 ] (7)催蕾:用有孔的塑料薄膜等作覆盖材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 %?
0.2%;菇蕾发生初期I?ΙΟΙχ、菇蕾发生中后期需50?10lx的光照度,进行间歇控制。
[0012](8)出菇管理:原基或菇蕾出现以后,栽培车间的温度应控制在14?16°C,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菇蕾形成的初、中期光照控制在50?10lx的,后期控制在100?2001x的光照,栽培房内每天开灯10?15h,白天关灯,晚上开灯或者间歇开关灯。
[0013](9)采收:搔菌后20?23d即采收,仅采收I潮菇。
[0014](10)分级,贮藏保鲜。
[0015]优选的,所述栽培料的配方由粉碎的玉米芯82%、麸皮1 %、玉米粉7 %、石膏粉1.2%、石灰1.8%和水63%组成。
[0016]优选的,所述培养料的基面距瓶口15mm左右。
[0017]优选的,所述高压蒸汽灭菌时,首先需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排除冷空气的方法是加热后当压力表上指针上升到0.5kg/cm2时,打开排气阀,放气至指针仍回到“零”的位置,灭菌的时间是以排除冷空气后,压力回升到1.5kg/cm2时才开始计算,此时温度可达到121?128°C,在此温度下,维持Ih,灭菌后,将栽培瓶内部冷却至海鲜菇菌丝的培养温度30°(:以下等待接种。
[0018]优选的,所述环沟距瓶口的距离为15?20mm。
[0019]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是:所用原料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每一步骤把关到位,仅采收I潮菇,提高栽培库房的利用率,增加生产茬次,成本低,产量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一: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I)栽培料配方:栽培料由粉碎的玉米芯82%、麸皮10%、玉米粉7%、石膏粉1.2%、石灰1.8%和水63%组成。
[0022](2)装瓶:装料瓶采用8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内容物的重量为550g,干料250g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为65%。搅拌好的培养料由提升机送至装瓶机的料斗再由自动装瓶机组自动装料,调节装瓶机组中的打孔机,使孔穴能达到距瓶底2mm处,培养料的基面距瓶口15mm0
[0023](3)灭菌冷却: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首先需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排除冷空气的方法是加热后当压力表上指针上升到0.5kg/cm2时,打开排气阀,放气至指针仍回到“零”的位置,灭菌的时间是以排除冷空气后,压力回升到1.5kg/cm2时才开始计算,此时温度可达到1210C,在此温度下,维持Ih,灭菌后,将栽培瓶内部冷却至海鲜菇菌丝的培养温度30°C以下等待接种。
[0024](4)接种:工厂化接种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时仔细检查所使用的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及生长不良现象,菌种的菌龄界定在发菌满瓶后再加15d,并伴有生理成熟迹象,菌丝体截面呈淡米色或淡粉油色,接种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原种瓶外壁,接种人员需穿戴经过清洗并消毒的衣帽、鞋和口罩,通过风淋室洁净后方可进入接种室,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0025](5)发菌:用塑料瓶盖里侧凹下的部分将菌种压成馒头形,并将周围的菌种也由盖子里侧轻压一下,培养室内的温度调整到20°C,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装置使室内CO2浓度维持在0.3%,培养过程中保持黑暗状态。
[0026](6)搔菌:采用专用搔菌机,将培养料面中央用爪形刀刃旋转压下,将培养基料面四周搔除,形成环沟,环沟距瓶口的距离为15mm,使料面呈圆丘状,搔菌后,需往菌瓶内注水,经Ih后全部倒掉。
[0027](7)催蕾:用有孔的塑料薄膜等作覆盖材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 ;菇蕾发生初期ΙΟΙχ、菇蕾发生中后期需10lx的光照度,进行间歇控制。
[0028](8)出菇管理:原基或菇蕾出现以后,栽培车间的温度应控制在16°C,相对湿度控制在90%,菇蕾形成的初、中期光照控制在10lx的,后期控制在10lx的光照,栽培房内每天开灯1h,白天关灯,晚上开灯。
[0029](9)采收:搔菌后20d即采收,仅采收I潮菇。
[0030](10)分级,贮藏保鲜。
[0031]采用以上方法,生产的海鲜菇成本低,产量较高。
[0032]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料配方:栽培料由玉米芯、麸皮、玉米粉、石膏粉、石灰和水组成。 (2)装瓶:装料瓶采用8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内容物的重量为550?600g,干料250g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为65%。搅拌好的培养料由提升机送至装瓶机的料斗再由自动装瓶机组自动装料,调节装瓶机组中的打孔机,使孔穴能达到距瓶底2?3_处。 (3)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后冷却。 (4)接种:工厂化接种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时仔细检查所使用的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及生长不良现象,菌种的菌龄界定在发菌满瓶后再加10?15d,并伴有生理成熟迹象,菌丝体截面呈淡米色或淡粉油色,接种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原种瓶外壁,接种人员需穿戴经过清洗并消毒的衣帽、鞋和口罩,通过风淋室洁净后方可进入接种室,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5)发菌:用塑料瓶盖里侧凹下的部分将菌种压成馒头形,并将周围的菌种也由盖子里侧轻压一下,培养室内的温度调整到20?22°C,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装置使室内C02浓度维持在0.4%以下,培养过程中保持黑暗状态。 (6)搔菌:采用专用搔菌机,将培养料面中央用爪形刀刃旋转压下,将培养基料面四周搔除,形成环沟,搔菌后,需往菌瓶内注水,经Ih后全部倒掉。 (7)催蕾:用有孔的塑料薄膜等作覆盖材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 %?0.2% ;菇蕾发生初期I?ΙΟΙχ、菇蕾发生中后期需50?10lx的光照度,进行间歇控制。 (8)出菇管理:原基或菇蕾出现以后,栽培车间的温度应控制在14?16°C,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菇蕾形成的初、中期光照控制在50?10lx的,后期控制在100?2001x的光照,栽培房内每天开灯10?15h,白天关灯,晚上开灯或者间歇开关灯。 (9)采收:搔菌后20?23d即采收,仅采收I潮菇。 (10)分级,贮藏保鲜。2.根据权利要求1步骤(I)中所述的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料的配方由粉碎的玉米芯82 %、麸皮10 %、玉米粉7 %、石膏粉1.2 %、石灰1.8 %和水63 %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步骤(2)中所述的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料的基面距瓶口 15mm左右。4.根据权利要求1步骤(3)中所述的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灭菌时,首先需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排除冷空气的方法是加热后当压力表上指针上升到0.5kg/cm2时,打开排气阀,放气至指针仍回到“零”的位置,灭菌的时间是以排除冷空气后,压力回升到1.5kg/cm2时才开始计算,此时温度可达到121?128°C,在此温度下,维持Ih,灭菌后,将栽培瓶内部冷却至海鲜菇菌丝的培养温度30 0C以下等待接种。5.根据权利要求1步骤(6)中所述的海鲜菇的工厂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沟距瓶口的距离为15?20mm。
【文档编号】A01G1/04GK106069189SQ201610446001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1日
【发明人】张家明
【申请人】桐城市佳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