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繁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0031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大鲵繁殖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鲵繁殖池,包括一级过滤池、二次过滤池和仿生态河道区,所述的一级过滤池经过二次过滤池后与仿生态河道区的入口连接,其中,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内由高至低依次由多个养殖单元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四周设有繁殖池壁分隔,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之间设有连通口,在所述的连通口处设有使大鲵通过的缓坡,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安置大鲵的大鲵洞穴。利用本发明的大鲵繁殖池既可以用于培养种鲵,也可以用于大鲵繁殖,具有使用方便、培养繁殖效果好的特点。
【专利说明】
大鲵繁殖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繁殖池,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大鲵繁殖池。
【背景技术】
[0002]大鲵,又名娃娃鱼,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鲵的自然繁殖率越来越低,因此开展人工繁殖养殖大鲵,是保护和利用这种特有物种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大鲵人工繁殖养殖的过程中,如何改善大鲵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繁殖率,成为了促进大鲵生长繁殖的关键。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鲵繁殖池,利用该繁殖池既可以用于培养种鲵,也可以用于大鲵繁殖,具有使用方便、培养繁殖效果好的特点。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大鲵繁殖池,包括一级过滤池、二次过滤池和仿生态河道区,所述的一级过滤池经过二次过滤池后与仿生态河道区的入口连接,其中,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内由高至低依次由多个养殖单元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四周设有繁殖池壁分隔,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之间设有连通口,在所述的连通口处设有使大鲵通过的缓坡,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安置大鲵的大鲵洞穴。
[0006]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的养殖单元间呈S型依次相互连接。
[0007]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间高度差为10?50厘米,所述缓坡水深为10?50厘米,所述缓坡的顶部比前一个养殖单元的底部高出5?10厘米。
[0008]进一步的,在所述的连通口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缓坡的隔栏。
[0009]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由中部水深45?55厘米至四周水深5?15厘米逐渐过渡。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的底部设有15?30厘米厚的隔垫层,所述的隔垫层由大卵石和岩石组成;所述繁殖池壁的高度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
[0011]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养殖单元内的大鲵洞穴为3个,所述的大鲵洞穴要求按仿生态方式建造,在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中养殖水生植物,要求所述的水生植物覆盖率大于50%。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级过滤池和二次过滤池均为沙滤池。
[0013]进一步的,在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上方设有用于遮挡光线的挡光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发明的一种大鲵繁殖池,包括一级过滤池、二次过滤池和仿生态河道区,一级过滤池经过二次过滤池后与仿生态河道区的入口连接,其中,仿生态河道区内由高至低依次由多个养殖单元相互连接,每个养殖单元四周设有繁殖池壁分隔,相邻两个养殖单元之间设有连通口,在连通口处设有使大鲵通过的缓坡,每个养殖单元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安置大鲵的大鲵洞穴。通常大鲵喜欢生活在幽暗、湍急、清凉的溪流中,栖息于山间狭长的石洞内,为了模拟大鲵的野生生长环境,使繁殖池内的水不断流动,在仿生态河道区中的多个养殖单元由高至低分布,使流入仿生态河道区中的水依次流过各个养殖单元,并且在每个养殖单元中设有大鲵洞穴,以便大鲵栖息繁殖。利用该繁殖池既可以用于培养种鲵,也可以用于大鲵繁殖,使用更方便,培养繁殖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0018]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大鲵繁殖池,包括一级过滤池1、二次过滤池2和仿生态河道区3,所述的一级过滤池I经过二次过滤池2后与仿生态河道区3的入口连接,其中,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3内由高至低依次由多个养殖单元4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四周设有繁殖池壁5分隔,通过设置繁殖池壁5防止大鲵逃窜。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之间设有连通口 6,在所述的连通口 6处设有使大鲵通过的缓坡7,大鲵可以通过缓坡7进入不同的养殖单元4中,实现自由交配。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安置大鲵的大鲵洞穴8。通常大鲵喜欢生活在幽暗、湍急、清凉的溪流中,栖息于山间狭长的石洞内,为了模拟大鲵的野生生长环境,使繁殖池内的水不断流动,在仿生态河道区3中的多个养殖单元4由高至低分布,使流入仿生态河道区3中的水依次流过各个养殖单元4,并且在每个养殖单元4中设有大鲵洞穴8,以便大鲵栖息繁殖。利用该繁殖池既可以用于培养种鲵,也可以用于大鲵繁殖,使用方便,培养繁殖效果好。
[0019]多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间呈S型依次相互连接,使各个养殖单元4间的构成更近似自然河道。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间高度差为10?50厘米,所述缓坡7水深为10?50厘米,这个宽度的缓坡7更方便大鲵往来各个养殖单元4;所述缓坡7的顶部比前一个养殖单元4的底部高出5?10厘米,以实现将养殖单元4中的水保持在一定深度,确保大鲵有一部分身体浸泡在水中。
[0020]在所述的连通口6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缓坡7的隔栏。平时培育种鲵时期,在连通口 6上放置隔栏,阻止了种鲵在各个养殖单元4内游走,但是水流还能正常通过;在大鲵的繁殖时期,将隔栏拿走,让种鲵能够自由交配。
[0021]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由中部水深45?55厘米至四周水深5?15厘米逐渐过渡,以形成一个水回流单元的水底缓坡。
[0022]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3的底部设有15?30厘米厚的隔垫层,所述的隔垫层由大卵石和岩石组成,并控制流入仿生态河道区3的水流速度为0.05?lm/s,使仿生态河道区3内环境更接近生态河道。所述繁殖池壁5的高度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防止种鲵逃窜。
[0023]每个所述养殖单元4内的大鲵洞穴8为3个,在培育种鲵时期,要求每个养殖单元4中所养殖的种鲵数为I?2条。所述的大鲵洞穴8要求按仿生态方式建造,在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中养殖水生植物,要求所述的水生植物覆盖率大于50%。
[0024]所述的一级过滤池I和二次过滤池2均为沙滤池,利用一级过滤池I和二次过滤池2能有效除去水中的杂质,使流入仿生态河道区3的水更干净。
[0025]由于大鲵喜欢生活在幽暗的溪流中,需要在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3上方设置挡光棚遮挡光线,给种大鲵营造一个幽暗的环境。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大鲵繁殖池,包括一级过滤池(I)、二次过滤池(2)和仿生态河道区(3),所述的一级过滤池(I)经过二次过滤池(2)后与仿生态河道区(3)的入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3)内由高至低依次由多个养殖单元(4)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四周设有繁殖池壁(5)分隔,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之间设有连通口(6),在所述的连通口(6)处设有使大鲵通过的缓坡(7),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安置大鲵的大鲵洞穴(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间呈S型依次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间高度差为10?50厘米,所述缓坡(7)水深为10?50厘米,所述缓坡(7)的顶部比前一个养殖单元(4)的底部高出5?10厘米。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连通口(6)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缓坡(7)的隔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由中部水深45?55厘米至四周水深5?15厘米逐渐过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3)的底部设有15?30厘米厚的隔垫层,所述的隔垫层由大卵石和岩石组成;所述繁殖池壁(5)的高度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养殖单元(4)内的大鲵洞穴(8)为3个,所述的大鲵洞穴(8)要求按仿生态方式建造,在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4)中养殖水生植物,要求所述的水生植物覆盖率大于5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过滤池(I)和二次过滤池(2)均为沙滤池。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繁殖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仿生态河道区(3)上方设有用于遮挡光线的挡光棚。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6069976SQ201610543685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2日
【发明人】潘建龙
【申请人】蒙山县瑶山大鲵繁育专业合作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