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57717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猪场圈舍结构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传统的猪场设计中,通常将对猪场生产过程进行总体控制的生产管理区、供畜类进行生长繁育的生产区(包括公猪区、后备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以及饲料区在进行建设过程中采用分散式布置形式。采用上述布置形式的饲养圈舍进行繁育生长过程中,每阶段将猪群单独饲养在一栋或几栋猪舍中,各猪舍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在进行猪群转移过程中通过转猪通道或转猪车道将各猪舍联通。采用上述形式进行布置的猪舍的数量较多,相邻猪舍之间需要留有很大的空间,猪舍整体的土地资源占用面积大,造成较大的土地资源浪费,且猪场投资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进行猪舍的布置时将生产管理区和饲料区设置的距离较远,造成生产管理效率偏低。
[0003]近两年来,针对上述猪舍整体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高密度整体式平面布置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占地面积大、猪舍建造数量多的情况,但是这种高密度整体钟楼式设计存在以下问题:(I)猪舍较高,空间较大,投资成本高;(2)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冬季采暖能耗高,夏季机械通风能耗高,需要投入的运行成本相应增加;
[3]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0004]因此,市场亟需一种猪场圈舍占地面积较小、经济效益好、清洁环保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好、清洁环保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于饲养猪等畜类的饲养设计模式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建设成本高、不利于统筹管理以及因没有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造成的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6]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包括平行设置的左圈舍和右圈舍,左圈舍和右圈舍之间形成有转猪通廊,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中分别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单元饲养不同阶段猪群,所述转猪通廊能够连通所述左圈舍和/或右圈舍中任意两个区域,所述多个区域包括生产管理区和饲料区,所述生产管理区和饲料区设置于所述左圈舍的中部或者右圈舍的中部;所述转猪通廊的顶部为钟楼结构,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的顶部为双坡面结构或由至少两组双坡面结构连接而成。
[0008]优选的,所述生产管理区与所述饲料区相邻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上用于构成所述双坡面结构的顶板形成的房檐的高度为 3.8m一4.0m。
[0010]优选的,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中设置有吊顶,所述吊顶的高度为2.6m— 2.8m ;所述吊顶上开设有实现进风功能的吊顶进风窗。
[0011]优选的,所述转猪通廊顶部的钟楼结构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中进风的窗体。
[0012]优选的,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的墙壁上设置有湿帘和/或进风口,以使风进入到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中;所述左圈舍和右圈舍的墙壁上还设置有排风风机。
[0013]优选的,所述房檐的下方设置有进风口。
[0014]优选的,所述顶板上设置有屋顶出风风机。
[0015]优选的,所述顶板上设置有屋顶进风风机。
[0016]优选的,所述顶板安装有太阳能光伏组件。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中圈舍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有利于猪场集中化饲养和资源调配以及环境系统的调控。
[0018]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进行建造的圈舍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成本,适用于现代化畜类养殖模式,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更好。
[0019]本实用新型中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设计巧妙,易于夏季通风降温和春秋冬季圈舍中的通风换气,减少通风死角,保证通风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饲养体统的圈舍,本实用新型降低了圈舍的高度,缩小了圈舍所占的空间,降低建造成本,保温性能好,降低采暖能耗及通风降温能耗。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出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圈舍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出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圈舍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生产管理区;2、生产区;3、饲料区;4、公猪区;5、后备区;6、配种区;7、妊娠区;
8、分娩区;9、保育区;10、育肥区;11、转猪通廊;12、吊顶;121、吊顶进风窗;13、钟楼结构;14、排风风机;15、屋顶出风风机;16、屋顶进风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包括平行设置的左圈舍和右圈舍,左圈舍与右圈舍之间形成有转猪通廊,左圈舍和右圈舍中分别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单元饲养不同阶段猪群,转猪通廊11能够连通左圈舍和/或右圈舍中任意两个区域,方便进行母猪转运的同时也方便饲养人员对母猪进行检查和喂养。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圈舍的具体设置方式为,在位于图1中左侧的左圈舍中划分为育肥区10、公猪区4、生产管理区I和饲料区3。生产管理区I和饲料区3相邻设置并设置于左圈舍的中部位置,在饲料区3的另一侧设置育肥区10,生产管理区I的另一侧依次设置公猪区4和育肥区10。左圈舍将生产管理区I设置在中部非常利于对整个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管理,从生产管理区I向各个圈舍中移动都是非常方便的,方便饲养人员随时对饲养情况进行查看和管理,同时能够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快速移动到状况的发生区域。生产管理区I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生产管理区I设置在边部圈舍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更加机动灵活,便于管理和应对突发的状况。
[0028]图1中位于右边的右圈舍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分别为后备区5、配种区6、妊娠区
7、分娩区8、保育区9。右圈舍中的后备区5、配种区6、妊娠区7、分娩区8、保育区9和左圈舍中的公猪区4和育肥区10共同构成了生产区2。
[0029]在右圈舍的中部设置后备区5,以后备区5为中心两侧分别各依次设有配种区6、妊娠区7、分娩区8、保育区9。将后备区5设置在右圈舍的中部方便生产过程中猪群周转时按照生产工艺依次转入配种区6、妊娠区7、分娩区8、保育区9中。本实施例中的圈舍的设置方式将公猪区4设置在左圈舍中,将配种区6、妊娠区7、分娩区8、保育区9设置在右圈舍中,并且每个区域的猪群都是分单元管理,便于猪群的防疫隔离,以及管理和分类。
[0030]本实施例中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圈舍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有利于猪场集中化饲养和资源调配以及环境系统的调控。
[0031]实施例二
[0032]本实施例中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大致相同,包括平行设置的左圈舍、右圈舍和转猪通廊,左圈舍和右圈舍中分别被划分为多个区域,转猪通廊能够连通左圈舍和/或右圈舍中任意两个区域,包括平行设置的左圈舍、右圈舍和转猪通廊,左圈舍和右圈舍中分别被划分为多个区域,转猪通廊能够连通左圈舍和/或右圈舍中任意两个区域,本实施例中的左圈舍和右圈舍中的各个圈舍相比于实施例一中具有以下特点。
[0033]如图2所示,是本实施例中的猪场全阶段饲养设计模式中的圈舍的具体结构,左圈舍和右圈舍中的圈舍的屋顶为双坡面结构或由至少两组双坡面结构连接而成。左圈舍和右圈舍上用于构成双坡面结构的顶板形成的房檐的高度为3.8m—4.0m。双坡面结构可以是仅仅为两个倾斜的顶板,也可以是多个倾斜的顶板呈现锯齿形的连接在一起形成坡面的顶板,顶板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计。
[0034]为了方便对圈舍进行通风换气,本实施例中的圈舍设置有多个用于空气进入的通道,第一通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