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蝇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17666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捕蝇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与诱捕蝇科昆虫器具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捕蝇器。
【背景技术】
[0002]按,目前市面上有用于诱捕蚊蝇的捕蚊灯,其主要是利用光线诱捕昆虫,但对于蚊子或许有效,但对于蝇科昆虫,其效果不张,且有浪费电力、成本高昂等问题。
[0003]因此,以目前常见捕杀蝇科昆虫的方式,主要仍是以黏蝇板居多,但黏蝇板容易被家人误触,导致黏胶沾黏于身上或衣服上,而有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为改善先前技术中,习知诱捕蝇科昆虫的器具有着构造过于复杂、成本高昂、使用不便、耗电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乃提供一种捕蝇器。
[0005]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捕幡器,包含有:
[0007]一下罩壳,具有一呈半球状的下罩壳本体,该下罩壳本体的内部具有一上方呈开放状的下罩壳空间,该下罩壳本体的一侧邻近顶缘处开设有一连通该下罩壳空间至外侧的第一通孔;
[0008]一上罩壳,具有一呈半球状的上罩壳本体,该上罩壳本体的内部具有一下方呈开放状的上罩壳空间,该上罩壳本体的顶部凹陷有一逐渐往下渐缩内径的锥形槽,该锥形槽的槽底具有一与该上罩壳空间连通的通道,该上罩壳本体的一侧邻近底缘处开设有一连通该上罩壳空间至外侧的第二通孔;
[0009]一定位结构,设置于该下罩壳本体的顶部周缘与该上罩壳本体的底部周缘,当该上罩壳与该下罩壳相互罩合时,由该定位结构限制相互转动的角度,使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二通孔于预定位置相互连通。
[0010]进一步,该下罩壳本体的底部凹陷有一平放区。
[0011]进一步,该第一通孔为一矩形槽;该第二通孔为一圆孔。
[0012]进一步,该第一通孔为一圆孔;该第二通孔为一矩形槽。
[0013]进一步,该锥形槽的周壁上形成有若干相隔预定间距的透气缝。
[0014]进一步,该定位结构具有一下罩壳凸缘壁及一上罩壳定位块,该下罩壳凸缘壁一体自该下罩壳本体的顶缘内侧往上环状凸伸而成,该下罩壳凸缘壁的相对外侧位置凸出有两下罩壳定位块,该上罩壳定位块凸出于该上罩壳本体邻近底部的内侧。
[0015]进一步,该定位结构具有一上罩壳凸缘壁及一下罩壳旋转槽,该上罩壳凸缘壁一体自该上罩壳本体的底缘内侧往下环状凸伸而成,该上罩壳凸缘壁外侧凸出有一上罩壳定位块,该下罩壳旋转槽自该下罩壳本体的内侧凹陷半圆而成,且该下罩壳旋转槽的两端分别具有一连通至该下罩壳本体顶缘的入口。
[0016]进一步,该下罩壳本体的内周面与外周面上皆设有下罩壳涡旋纹路;该上罩壳本体内周面与外周面上皆设有上罩壳涡旋纹路。
[0017]采用上述结构后,当该上罩壳与该下罩壳相互罩合时,由该定位结构限制相互转动的角度,使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二通孔于预定位置相互连通;借以达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降低、无须使用电力或其它耗材、诱捕成果相当的显著,极具市场的竞争力等功效。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0020]图3至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0023]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0024]图9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0025]【符号说明】
[0026]第一较佳实施例:
[0027]捕幡器100下罩壳10
[0028]下罩壳本体11平放区12
[0029]下罩壳空间13第一通孔14
[0030]上罩壳20上罩壳本体21
[0031]上罩壳空间22锥形槽23
[0032]通道24透气缝25
[0033]第二通孔26定位结构30
[0034]下罩壳凸缘壁31上罩壳定位块32
[0035]下罩壳定位块33诱饵90
[0036]蝇科昆虫80水管70
[0037]水71;
[0038]第二较佳实施例:
[0039]捕幡器200下罩壳40
[0040]下罩壳本体41第一通孔44
[0041]下罩壳涡旋纹路45上罩壳50
[0042]上罩壳本体51第二通孔56
[0043]上罩壳涡旋纹路57定位结构60
[0044]上罩壳凸缘壁61下罩壳旋转槽62
[0045]上罩壳定位块63入口 64。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使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其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列举以下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0047]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捕蝇器100,其主要包含有一下罩壳10、一上罩壳20及一定位结构30,其中:
[0048]请参阅图1及图2,该下罩壳10,具有一概呈半球状的下罩壳本体11,该下罩壳本体11的底部具有凹陷有一平放区12,以由该平放区12的周缘稳固地放置于一地面(或平面)上,该下罩壳本体11的内部具有一上方呈开放状的下罩壳空间13,该下罩壳本体11的一侧邻近顶缘处开设有一连通该下罩壳空间13至外侧的第一通孔14,该第一通孔14为一矩形槽。
[0049]请参阅图1及图2,该上罩壳20,具有一概呈半球状的上罩壳本体21,该上罩壳本体21的内部具有一下方呈开放状的上罩壳空间22,该上罩壳本体21的顶部凹陷有一逐渐往下渐缩内径的锥形槽23,该锥形槽23的槽底具有一与该上罩壳空间22连通的通道24,且该锥形槽23的周壁上形成有若干相隔预定间距的透气缝25,该上罩壳本体21的一侧邻近底缘处开设有一连通该上罩壳空间22至外侧的第二通孔26,该第二通孔26为一圆孔。
[0050]请参阅图1及图2,该定位结构30,设置于该下罩壳10的下罩壳本体11顶部周缘与该上罩壳20的上罩壳本体21底部周缘,使当该上罩壳20与该下罩壳10相互罩合时,由该定位结构30限制相互转动的角度及进行定位,使该第一通孔14与该第二通孔26相互连通。该定位结构30具有一下罩壳凸缘壁31及一上罩壳定位块32,该下罩壳凸缘壁31 —体自该下罩壳本体11的顶缘内侧往上环状凸伸而成,该下罩壳凸缘壁31的相对外侧位置(相距180度位置)凸出有两下罩壳定位块33,该上罩壳定位块32凸出于该上罩壳本体21邻近底部的内侧。
[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