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27227阅读:来源:国知局
度高,容易操纵,传动稳定。实验证明,该机完全能胜任收获各种土壤条件下生长的胡萝卜、大蒜、土豆、薯类等地下块茎农作物。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左侧的驱动盘、摇杆、驱动杆之间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003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后输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图3所示,前推滑动支撑式地下块茎作物收获履带机,包括动力驱动履带车I和双支撑式收获装置,双支撑式收获装置设在动力驱动履带车I前端;动力驱动履带车I上设有液压动力系统;双支撑式收获装置包括液压绞盘2、升降油缸3、升降大臂4、前挖掘输送总成和后输送总成24 ;
[0034]前挖掘输送总成包括前框架5,前框架5下部由前到后依次设有挖掘犁6、辊式输送机构和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7,挖掘犁6前低后高倾斜设置,挖掘犁6后侧设有与辊式输送机构衔接的分离栅,前框架5后部设有液压收获马达8和变速箱9,液压收获马达8的动力输出端与变速箱9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前框架5上部沿左右方向水平由后到前依次转动设有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10、第三传动轴11和第四传动轴,变速箱9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10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轴端部与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7之间、第二传动轴10与第三传动轴11之间、第三传动轴11与第四传动轴之间、第四传动轴与辊式输送机构之间分别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轴10两端分别同轴设有驱动盘12,驱动盘12外表面偏心处铰接有摇杆13,挖掘犁6后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根位于前框架5外侧的驱动杆14,驱动杆14前部上侧设有连接座15,连接座15与前框架5之间通过摆杆16连接,摆杆16前端与连接座15铰接,摆杆16后端与前框架5铰接,前框架5后部铰接有限位杆36,限位杆36前端、摇杆13下端和驱动杆14后端通过一根销轴相互铰接;摆杆16位于驱动杆14内侧,驱动杆14在摆杆16外侧与摆杆16对应的部分向外弯曲设置。
[0035]动力驱动履带车I前端设有固定架17,液压绞盘2设在前框架5上侧后部,液压绞盘2上缠绕的钢丝绳18 —端与固定架17上部固定连接,升降油缸3后端和升降大臂4后端分别铰接在固定架17的中部和下部,升降油缸3下端铰接在升降大臂4中部,升降大臂4前端与前框架5后端下部铰接。
[0036]前框架5前端上部设有前支架61,前支架61前端设有可调节高度的第一支撑杆62,第一支撑杆62下端转动设有支撑滚筒63,支撑滚筒63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支撑滚筒63位于挖掘犁18的前方上部,支撑滚筒63的最低处高于挖掘犁18的最高处。
[0037]前框架5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滑动支撑结构,每个滑动支撑结构均包括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滑板19,滑板19中部水平设置,滑板19前端和后端均向上折弯,滑板19上表面垂直设有第二支撑杆20,前框架5下部沿垂直方向设有调节孔,调节孔内穿设有与第二支撑杆20上端紧固连接的固定螺栓21。
[0038]后输送总成24包括后框架22,后框架22上由前到后设有后卷帘链梯输送机构23,后框架22前端通过前连接轴25与前框架5后端铰接,后框架22后部设有后液压输送马达26,后液压输送马达26通过链条与后卷帘链梯输送机构23的后主动链轮传动连接,后框架22后端下部左右两侧分别通过后下连接轴27铰接有一根立柱28,每根立柱28上端通过后上连接轴29铰接有上连接板30,上连接板30与动力驱动履带车I的履带底盘总成底部固定连接;后框架22左侧和右侧分别沿前后方向设有限位导向架31,限位导向架31上设有网板。
[0039]前框架5前部两侧分别垂直并转动设有导向轴,导向轴上端与第四传动轴端部之间通过一对锥齿轮传动连接。
[0040]本实用新型当中的第一传动轴、第四传动轴、导向轴和锥齿轮均在图中未示意出来。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与后卷帘链梯输送机构23的具体构造类似。
[0041]辊式输送机构整体呈前低后高设置,辊式输送机构包括两个安装架32,两个安装架32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框架5前端下部左右两侧,两个安装架32之间平行设置的若干根输送辊33,每根输送辊33端部均设有一个驱动齿轮34,相邻两个驱动齿轮34之间通过一个传动齿轮35嗤合,第一传动轴通过链条与其中一根输送棍33传动连接,每根输送棍33表面均轴向设有若干条钢筋。
[0042]由于挖掘深度较深,需要在挖掘犁6和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7之间设置辊式输送机构,液压收获马达8通过变速箱9驱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10转动,第一传动轴将动力传输给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7,第二传动轴10将一部分动力传输给第三传动轴11,同时带动驱动盘12转动,第三传动轴11将一部分动力传输给第四传动轴,同时带动导向轴转动,驱动盘12通过摇杆13带动驱动杆14前后上下运动,由于驱动杆14前部通过摆杆16铰接在前框架5上,根据杠杆即四连杆机构的原理,驱动杆14带动前端的挖掘犁6做上下震动,这样可将土壤松动并震碎落到地面,从而减少挖掘阻力。第四传动轴将动力传输给一个输送辊33,这个输送辊33通过齿轮传动机构带动所有的输送辊33按同一旋转方向转动,将挖掘犁6掘出的土壤和胡萝卜向后输送到和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7上,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7再将胡萝卜向后输送到后输送总成24的后卷帘链梯输送机构23上,后输送总成24设置在履带底盘总成下方,后液压输送马达26通过链条驱动后卷帘链梯输送机构23,将作物向后输送到地面上。每根输送辊33表面均轴向设有若干条钢筋可以增加向后向上输送的摩擦力。
[0043]液压绞盘2用于操控前框架5的上下翻转,在行走时将前框架5和挖掘犁6翻转升起,在工作时将前框架5和挖掘犁6翻转落下,调整入土工作角度,支撑滚筒63支撑在未挖掘的地面上,同时在左侧和右侧的滑板19的支撑下,可以限定挖掘犁6的挖掘深度,另外,固定螺栓21可以移动,这样就可使滑板19在高度方向进行微调;第一支撑杆62的高度可以调节,这样也可使支撑滚筒63在高度方向进行微调,从而适应不同深度的挖掘作业;升降油缸3伸长和缩短,前框架5和挖掘犁6做上下移动,这样可以调整收获作业时的挖掘深度。即通过操控液压绞盘2和升降油缸3来调整挖掘犁6的入土角、工作角度及挖掘深度。
[0044]当液压绞盘2和升降油缸3工作时,由于前框架5后端与后框架22之间通过前连接轴25铰接,这样就会使前框架5向前拉或向后推后框架22,因此,后框架22后端通过立柱28与履带底盘总成底部铰接,这种连接结构可以确保前框架5和挖掘犁6在升降翻转过程中,避免前框架5和后框架22之间产生应力而损坏。
[0045]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挖掘输送总成;前挖掘输送总成包括前框架,前框架下部由前到后依次设有挖掘犁、辊式输送机构和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挖掘犁前低后高倾斜设置,挖掘犁后侧设有与辊式输送机构衔接的分离栅,前框架后部设有液压收获马达和变速箱,液压收获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与变速箱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前框架上部沿左右方向水平由后到前依次转动设有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变速箱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轴端部与前卷帘链梯输送机构之间、第二传动轴与第三传动轴之间、第三传动轴与第四传动轴之间、第四传动轴与辊式输送机构之间分别通过链条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轴两端分别同轴设有驱动盘,驱动盘外表面偏心处铰接有摇杆,挖掘犁后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根位于前框架外侧的驱动杆,驱动杆前部上侧设有连接座,连接座与前框架之间通过摆杆连接,摆杆前端与连接座铰接,摆杆后端与前框架铰接,前框架后部铰接有限位杆,限位杆前端、摇杆下端和驱动杆后端通过一根销轴相互铰接; 前框架前端上部设有前支架,前支架前端设有可调节高度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下端转动设有支撑滚筒,支撑滚筒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支撑滚筒位于挖掘犁的前方上部,支撑滚筒的最低处高于挖掘犁的最高处; 前框架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滑动支撑结构,每个滑动支撑结构均包括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滑板,滑板中部水平设置,滑板前端和后端均向上折弯,滑板上表面垂直设有第二支撑杆,前框架下部沿垂直方向设有调节孔,调节孔内穿设有与第二支撑杆上端紧固连接的固定螺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前部两侧分别垂直并转动设有导向轴,导向轴上端与第四传动轴端部之间通过一对锥齿轮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式输送机构整体呈前低后高设置,辊式输送机构包括两个安装架,两个安装架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框架前端下部左右两侧,两个安装架之间平行设置的若干根输送辊,每根输送辊端部均设有一个驱动齿轮,相邻两个驱动齿轮之间通过一个传动齿轮啮合,第一传动轴通过链条与其中一根输送辊传动连接,每根输送辊表面均轴向设有若干条钢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位于驱动杆内侧,驱动杆在摆杆外侧与摆杆对应的部分向外弯曲设置。
【专利摘要】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包括前挖掘输送总成,前挖掘输送总成包括前框架,前框架前端设有支撑滚筒;前框架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滑动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前置式收获作业,视野宽广,操作简单,行走灵活,整体布置合理、收获效率高、不压坏胡萝卜、大蒜、土豆、薯类等地下块茎农作物。
【IPC分类】A01D67/00, A01D13/00
【公开号】CN204796159
【申请号】CN201520286003
【发明人】王占领
【申请人】王占领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