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植被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9800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旱区植被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绿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旱区植被修复是对被破坏的林地进行优化改造的一种造林水段,是以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利用为基础,以降水的合理时空分配为手段,从而使植物的生长接近当地生态条件下最大的生产力的一种技术。目前旱区植被修复的集水方法有两种:(I)挖植树穴并在植物周围修筑集水区域以收集天然降水;(2)修建集水池、水窖等设施,在雨水充沛的季节收集雨水并在树木缺水时补灌。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旱区植被修复工程施工复杂,水分利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系统,该系统可以合理地集水、贮水、用水,提高天然降水及浇灌用水的利用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包括相邻排列的集水区和种植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区包括位于底层的基础层、位于顶层的砾石层和位于所述基础层和砾石层之间的隔水层,所述种植区种植有植物,其中,所述基础层具有坡面,该坡面的下坡方向指向所述种植区。
[0005]优选地,所述基础层的坡面形成为条带状或圆锥状。
[0006]优选地,所述条带状坡面形状为单坡形条带状或双坡形条带状。
[0007]优选地,所述坡面的坡度为0.2 %?5 %。
[0008]优选地,所述隔水层为塑料膜或土工布。
[0009]优选地,所述集水区的表面高于所述种植区的表面,或者与所述种植区的表面齐平。
[0010]优选地,所述种植区内布设有灌溉管道。
[0011 ] 优选地,所述种植区的表面覆盖有保墒材料层。
[0012]优选地,所述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包括多个相间排列的集水区和种植区。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集水区内的天然降水或浇灌用水通过集水区的砾石层过滤并渗透到隔水层上,并由坡面结构导流至种植区,为种植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从而增加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苗木成活率。
[0014]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条带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平面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条带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剖面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图斑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平面示意图。
[0019]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图斑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剖面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I集水区2种植区
[0022]3基础层4隔水层
[0023]5烁石层6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正常状态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2或图4所述的图面方向。
[0026]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包括相邻排列的集水区I和种植区2,所述集水区I包括位于底层的基础层3、位于顶层的砾石层5和位于基础层3和砾石层5之间的隔水层4,所述种植区2种植有植物,其中,所述基础层3具有坡面,该坡面的下坡方向指向所述种植区2。这样,集水区I内的天然降水或浇灌用水的砾石层5过滤并渗透到隔水层4上,并由具有坡面结构的基础层3导流至种植区,为种植区植物提供水源,从而增加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苗木成活率。
[0027]其中,基础层3可以由原有地层通过施工而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础层3一般通过施工整理为坡面状。根据实际需要,施工整理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条带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中,基础层3可以设计成截面为一侧高另一侧低的单坡形的条带状,也可以设计成截面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双坡形条带状。另外,还可以施工整理为如图3和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斑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此时基础层3还可以设计成圆锥状。
[0028]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基础层3的坡面角度大约为0.25%,即水平方向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0.25米,这样,集水区I内的水可以缓慢地流入种植区2,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
[0029]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水层4为塑料膜或土工布,但不限于此。具体地,可以选用塑料膜或土工布等隔水材料紧密贴合在基础层3顶面,以作为隔水层4。隔水层4可以有效地避免水分渗入地下而造成流失。
[0030]本实用新型中的砾石层5能够起到保护隔水层,过滤降水,抑制扬尘等作用,增加水分利用率。集水区I内的天然降水经过砾石层5的过滤后流至种植区2,为种植区2植物提供水源。其中本发明对砾石的规格、来源以及堆放方式不做限制。
[003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中,还可以使得集水区I的表面高于种植区2的表面,或者与种植区2的表面齐平。这样,不仅集水区I和种植区2的边界清晰,而且可以便于水流朝向种植区流动,充分利用水资源,这可以例如通过调整砾石层实现。
[0032]另外,作为补充,可以在种植区2内布设灌溉管道,当植物缺水时,进行人工浇灌,浇灌时进入集水区I的浇灌用水可以再次经砾石层5过滤后回流至种植区2,从而减少水分的流失。
[0033]为了更有效地贮水,种植区2的表面可以覆盖有保墒材料层,例如秸杆或者无纺布地膜等,可以阻止土壤内的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0034]下面结合所述旱区植被修复系统的具体施工方法对各区域进行详细介绍。
[0035](I)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施工区域年降雨量设定好集水区与种植区的面积比例,当年降水量为200mm以内时,集水区I与种植区2面积比为3:2 ;当年降水量为200mm-300mm时,集水区I与种植区2面积比为1:1 ;当年降水量为300mm-400mm时,集水区I与种植区2面积比为2:3。根据景观需要设计集水区I和种植区2的形状及位置。条带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保证边线平直,图斑状旱区植被修复系统保证边界清晰,线条圆顺。
[0036](2)如图2和图4所示,对基础层3地形进行整理,处理成具有流水坡度的地形,夯实表面,保证坡度一致,流水面平整。基础层3坡度大约为0.25%。
[0037](3)如图2和图4所示,在基础层3上铺设隔水材料,隔水材料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塑料膜或土工布。隔水材料与坡面贴合紧密,每幅膜之间搭接紧密防止漏水。
[0038](4)如图2和图4所示,隔水层4上面覆盖一定厚度的砾石,与种植区2找平,或略高于种植区2表面。砾石选用鹅卵石或棱角小的级配石,其最薄处不小于20cm。铺设后,保证砾石表面平整,斑块边缘平滑。
[0039](5)在种植区2内布设灌溉管道。
[0040](6)根据需要种植的植物改良种植区土壤,并于栽植后做保墒覆盖。保证种植区2与集水区I界限分明。
[0041](7)在无自然降水时,对种植区2进行浇水灌溉。
[0042]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4]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包括相邻排列的集水区(I)和种植区(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区(I)包括位于底层的基础层(3)、位于顶层的砾石层(5)和位于所述基础层(3)和砾石层(5)之间的隔水层(4),所述种植区(2)种植有植物,其中,所述基础层(3)具有坡面,该坡面的下坡方向指向所述种植区(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层(3)的坡面形成为条带状或圆锥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带状的坡面形状为单坡形条带状或双坡形条带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的坡度为0.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层(4)为塑料膜或土工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区(I)表面高于所述种植区(2)的表面,或者与所述种植区(2)的表面齐平。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区(2)内布设有灌溉管道。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区(2)的表面覆盖有保墒材料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包括多个相间排列的集水区⑴和种植区(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旱区植被修复系统,包括相邻排列的集水区(1)和种植区(2),所述集水区(1)包括位于底层的基础层(3)、位于顶层的砾石层(5)和位于所述基础层(3)和砾石层(5)之间的隔水层(4),所述种植区(2)种植有植物,其中,所述基础层(3)具有坡面,该坡面的下坡方向指向所述种植区(2)。本实用新型中,集水区(1)内的天然降水或浇灌用水通过集水区(1)的砾石层(5)过滤并渗透到隔水层(4)上,并由坡面结构导流至种植区(2),以为种植区(2)的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从而增加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苗木成活率。
【IPC分类】A01G25/00, A01G1/00
【公开号】CN204907244
【申请号】CN201520657195
【发明人】张春禹, 王磊, 冀春雷, 赵晋灵, 王宝驹
【申请人】亿利生态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