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42639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〇〇〇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饵料台,更具体涉及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尤其适用于养殖黄颡鱼,套养草鱼、鲢、鳙等鱼类的混养。
【背景技术】
[0002]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鳇科,黄颡鱼属。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一种中小型的底层淡水经济鱼类,白天喜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体中上层觅食,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黄颡鱼的食性属杂食性偏肉食性,经人工驯化后可摄食配合颗粒饲料。其含肉率高,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
[0003]在黄颡鱼养殖中有单养、混养等多种养殖模式。混养能够针对不同鱼类的生物学及生态习性,实现上、中、下层各种鱼类的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促进水体物质能量循环,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在主养黄颡鱼模式中,由于套养的草鱼、鲢、鳙等对营养的需求不同于黄颡鱼,黄颡鱼对于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为了满足黄颡鱼营养的摄取,养殖过程中必须投喂黄颡鱼饲料,但是所投喂的黄颡鱼饲料中很大一部分被其它规格较大的套养鱼类所抢食,而市售的黄颡鱼饲料价格远远高于草鱼等饲料的价格,这无疑增加了养殖成本。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主养黄颡鱼模式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饵料台利用黄颡鱼个体较小,而套养鱼类个体相对较大,通过网片阻止较大规模套养鱼类进入饵料台,对黄颡鱼、套养鱼类进行分别投饲,防止较大规格的套养鱼类抢食黄颡鱼饲料。避免了较大规格套养鱼类摄食黄颡鱼饲料,从而降低了饲料成本。
[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0006]—种主养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由上框架、中框架、下框架、支撑杆、上网面、下网面和底网面组成,其连接关系是: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通过支撑杆形成立体围栏式框架,上网面和下网面分别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外侧,底网面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底部。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的封闭方框结构分别是用四个弯头将四根PVC管连接成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连接处用PVC胶黏剂粘结。支撑杆是八根同样长的PVC管,支撑杆两端分别通过八个正三通固定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通过四个正四通固定在中框架上,三个框架平行排列形成一个立体围栏式框架,这样的一个立体式框架是中心是空心并且封闭的,使得其自身的浮力能使其漂浮于水面之上。上网面为小孔径聚乙烯网布,用聚乙烯线固定于上框架与中框架之间的立体框架外侧,该上网面能够有效防止饲料逃逸。下网面和底网面为合适孔径的聚乙烯网片,这两个网片位于水面之下,由于草鱼个体较大,黄颡鱼个体较小,因而下网面和底网面能将草鱼阻挡在框体外面,而黄颡鱼可以通过网孔进入立体框架中摄食黄颡鱼饲料,从而防止较大规格套养鱼类摄食黄颡鱼饲料。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为4mX 2m长方形。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分别为四根PVC管材通过四个PVC材料90°弯头连接形成。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支撑杆为PVC管材。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上网面为1mm孔径聚乙烯网布。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下网面和底网面为25mm孔径聚乙烯网片。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下网面和底网面可随黄颡鱼个体大小而更换为合适网目的网片。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网面通过聚乙烯线固定于立体围栏式框架上。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饵料台通过在下框架装有四个角添加沉子来调节饵料台平衡以及沉入水中的深度。
[00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的主养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饵料台,制作容易,管理方便,经久耐用;饵料台的整体框架为空心封闭系统,其自身浮力使饵料台悬浮于水面,于下框架的4个角分别用沉子使该投饲装置水平下沉,最终使得中框架刚好浮于水面,下框架在水面以下,而上框架在水面以上,饵料台的位置可随水位变动而变动。投食黄颡鱼饲料的时候,只需要将黄颡鱼饲料倒入上框架与中框架的立体框架中,使饲料浮于水面,上网面可以防止饲料逃逸,将其固定在饵料台内。水下的部分,由于立体框架四周及底部都固定有25_孔径聚乙烯网片,所以较大规格的草、鲢、鳙等套养鱼类无法进入投饲装置摄取食物,而规格较小的黄颡鱼则可以通过25mm孔径聚乙烯网片而摄食到投饲装置里的黄颡鱼饲料。而草鱼、鲢、鳙等套养鱼类饲料则直接投喂到水体中,如此就杜绝了套养鱼类抢食黄颡鱼饲料,可以大大降低养殖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一上框架、2 —中框架、3 —下框架、4 一支撑杆、5 —上网面、6 —下网面、7 —底网面。
[0019]【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 :
[0021]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2]根据图1可知,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它由上框架1、中框架2、下框架3、支撑杆4、上网面5、下网面6和底网面7组成。其连接关系是:上框架1、中框架2和下框架3通过支撑杆4形成立体围栏式框架,上网面5和下网面6分别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外侧,底网面7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底部。上框架1,中框架2和下框架3的封闭方框结构分别是用四个90°弯头将二根同样长为4m直径为50mm和二根同样长为2m直径为50mm的PVC管连接而成,连接处用PVC胶黏剂粘结。支撑杆4是八根长25cm,直径为50mm的PVC管,它们的两端通过八个正三通固定在上框架1和下框架3上,通过四个正四通固定在中框架2上,三个框架平行排列形成一个立体围栏式框架,这样的一个立体式框架是中心是空心并且封闭的,使得其自身的浮力能使其漂浮于水面之上。上网面5为1mm孔径聚乙烯网布,用聚乙烯线固定于上框架1与中框架2之间的立体框架外侧,该上网面5能够有效防止饲料逃逸。下网面6和底网面7为25mm孔径聚乙烯网片,这两个网片位于水面之下,由于草鱼个体较大,黄颡鱼个体较小,因而下网面6和底网面7能将草鱼阻挡在框体外面,而黄颡鱼可以通过网孔进入立体框架中摄食黄颡鱼饲料,从而防止较大规格套养鱼类摄食黄颡鱼饲料。
[0023]所述的上网面5、下网面6和底网面7由聚乙烯材料制成。
[0024]所述的下网面6和底网面7可拆卸,方便更换不同孔径网片。
[0025]所述的下框架3四个角装有沉子,沉子采用建筑用红砖(240X115X53 mm3)。
[0026]使用时,将该饵料台的下框架朝下,上框架朝上,平放入池塘中,该投饲装置可以浮在水面之上。然后在下框架的四个角分别系上沉子,通过沉子数量来调节框体的平衡,同时让框体部分下沉,最终使得中框体刚好浮于水面,而上框体在水面之上,下框体在水面之下。投饲时,将黄颡鱼饲料自上而下投入框体中,此时,饲料漂浮于框体中的水面之上,上网面5则可以防止饲料因风吹,水波等因素而四处逃逸;而下网面6和底网面7则可以阻止草鱼、鲢、鳙等较大规格套养鱼类进入框体中摄食黄颡鱼饲料,而黄颡鱼个体小,则可以通过下网面6和底网面7的网孔而进入框体摄食,套养鱼类饲料则可以直接投入池塘中,如此就可以分别投食黄颡鱼与套养鱼类,防止较大规格套养鱼类抢食黄颡鱼饲料,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
【主权项】
1.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它由上框架(1 ),中框架(2),下框架(3),支撑杆(4),上网面(5),下网面(6)和底网面(7)组成,其特征在于:上框架(1)、中框架(2)和下框架(3)通过支撑杆(4)形成立体围栏框架,上网面(5)和下网面(6)分别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外侧,底网面(7)附在立体围栏框架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框架(1)、中框架(2)和下框架(3)的封闭方框结构分别用四个90°弯头将二根同样长为4m直径为50mm和二根同样长为2m直径为50mm的PVC管连接,连接处用PVC胶黏剂粘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4)是八根长25cm、直径为50mm的PVC管,两端通过八个正三通固定在上框架(1)和下框架(3)上,通过四个正四通固定在中框架(2)上,三个框架平行排列形成一个立体围栏框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网面(5)、下网面(6)和底网面(7)由聚乙烯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框架(3)四个角装有沉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养殖黄颡鱼池塘中黄颡鱼饲料的饵料台,其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通过支撑杆连接成立体围栏式框架,上网面和下网面分别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外侧,底网面附在立体围栏式框架底部。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的封闭方框结构分别是用四个弯头将四根PVC管连接,连接处用PVC胶黏剂粘结。支撑杆是八根同样长的PVC管,支撑杆两端分别通过八个正三通固定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上,通过四个正四通固定在中框架上,三个框架平行排列成一个立体围栏式框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下网面和底网面的网片阻止较大规模套养鱼类进入饵料台立体围栏式框架内部抢食黄颡鱼饲料,实现对黄颡鱼和套养鱼类的分别投饲,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IPC分类】A01K61/02
【公开号】CN205052517
【申请号】CN201520740682
【发明人】张学振, 王力, 李建
【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