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殖虾蟹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206570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增殖虾蟹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虾蟹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长效增殖虾蟹养殖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江苏是我国传统养殖大省,养殖面积及养殖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10年江苏淡水养殖面积达836万亩,养殖产量290万吨,其中淡水虾蟹养殖效益显著,群众养殖热情高涨。2010年江苏仅河蟹养殖面积就达394万亩,产量28万吨,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产值近180亿元,分别占江苏渔业产值和内陆渔业产值的22. 3%和29. 8%,养殖的产量、产值逐年上升。克氏原螯虾2006年江苏养殖面积仅10万亩,2007年近30万亩,2008年约为47万亩,2009年达95万亩,2010年更迅速上升到130万亩,显示了较好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十分 广阔,目前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已经成为我省水产养殖优势主导品种。但是受一些传统观念影响,倾向于养殖用水和饲料投喂的管理与研究,往往忽视池塘的自净能力和池底生产能力的提高,常因水草问题导致减产。池底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目前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池底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对于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养殖而言,由于其主要以底栖爬行生活,养殖过程中池塘底质、底栖天然饵料的优劣更为重要,目前养殖池塘底栖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瓶颈,直接影响到生长速度、病害发生、商品规格与品质好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殖虾蟹养殖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采用生态的方式将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等营养物质长效转化为活的虾蟹饵料,降低了养殖成本,改善池底生态环境,提高养殖产品品质,降低病害发生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关键技术是对“黑化”池底进行生态改良,形成一种培育池塘底栖活饵料的良好温床,为底栖甲壳类养殖提供大量适口饵料。本发明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以下步骤I、清塘曝晒在冬闲时期将存塘的虾蟹全部捕捞完毕,排干池塘池水,池底曝晒至龟裂;2、池底翻耕用农用拖拉机装犁翻耕,翻耕深度20cm左右,再曝晒至泛白;3、底泥测定采集曝晒后的底泥检测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4、施肥旋耕每亩施用有机肥150_200kg,并根据测定结果加入复合肥全池泼洒,用旋耕机池底翻耕,将肥料和底泥充分混匀,同时平整池底;5、栽种水草选择虾蟹喜食的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进行栽种,水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40%-60%。水草布局以条块式棋盘式为宜,每块水草宽3-5m,相邻两块水草相隔3m左右;
6、引种接种池塘加水10_15cm,选择虾蟹喜食的水丝蚓等水生寡毛类底栖生物
培育;7、放养管理待水丝蚓大量繁殖,水草生长旺盛后放养虾种或一龄蟹种,放养后按正常养殖方法管理,饲料投喂应按吃食情况确定投饲量。本发明通过平衡池底塘泥营养元素,接种水蚯蚓等底栖动物形成大量的适宜虾蟹利用的天然活饵料,通过人工移栽水草,合理规划水体空间,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生长,达到改良底质,增强池塘自净化能力的效果。本发明能有效改善池底底质和水体环境,长效促进底栖动物和水草等天然饵料增殖与生长,提高池底生产力,降低饲料投喂成本,达到改善商品虾蟹质量和增加养殖效益的目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增殖克氏原螯虾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 I、池塘条件成虾养殖池一般面积10 20亩,水深I. 2 I. 5m,池埂坡比I : 3,池埂不渗漏,底层淤泥< 20cm,有条件的可使用聚乙烯网护坡。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壤为粘土或壤土。2、清塘曝晒在冬闲时期将存塘的虾蟹全部捕捞完毕,排干池塘池水,加生石灰干法清塘,池底曝晒至龟裂,使池塘土壤表层疏松,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营养盐,同时能有效杀灭潜伏的病虫害。3、池底翻耕用农用拖拉机装犁翻耕,翻耕深度20cm以上,再曝晒至泛白。促使池塘底泥氧化,通过曝晒和冷冻,使底泥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水草根系伸展,促进水草和底栖动物增殖与生长。4、底泥测定采集曝晒后的底泥,在实验室或送专业检测机构测定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确定土壤底泥的肥力特点。5、施肥旋耕每亩用经发酵的有机肥150_200kg、磷肥和钾肥根据测定数据添加,经充分搅拌混匀后在池底撒开,再用旋耕机在整个池底旋耕,将肥料和底泥旋耕充分混匀,平整池底,形成具有长效培养基的池底。6、栽种水草池塘加水30cm左右后种植水草,面积占全池面积的40% _60%,栽种沉水植物,主要品种有伊乐藻、马来眼子菜、黄丝草、苦草等。水草布局以条块式棋盘式为宜,每块水草宽3-5m,相邻两块水草相隔3m左右。栽种方法根据不通品种进行移栽和布撒种子。7、引种接种水草一支后选择虾蟹喜食的水丝蚓等水生寡毛类底栖生物引种和接种。水丝蚓通常在富营养的水体中较多,可在城郊附近的河沟中采集,一般每亩接种水丝蚓L 5 2. 5kg。8、防逃设施排水口用铁丝网或铁栅栏围住,进出水口用网眼O. 5mm的聚乙烯网片作防逃设施,池埂四周用网眼Imm聚乙烯网片,内侧上部缝上宽度25 30cm农用薄膜,下部埋入土中20 30cm,上部高出田埂40 60cm,每隔I. 5m用木桩或竹杆支撑固定。9、放养管理克氏原螯虾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完成。采用自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殖体质健壮的优质苗种,规格为150 250尾/kg,放养量为O. 6 O. 8万尾/亩。10、投饲管理饲料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搭配少量的新鲜动物性饲料,配合饲料蛋白质大于28%,耐水性大于3小时,一般日投喂两次,时间为7:00 9:00,17:00 18:00,以投喂后3h内基本吃完为宜,及时调整。上午投喂量为全天投喂量的25%。11、水质调控遵循“春浅夏满,前肥后瘦”的原则。春季水位一般保持在O. 6 lm,10 15d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 IOcm ;夏季水位保持在> 120cm,每7 IO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cm ;特殊情况如缺氧、水质恶化等应及时换水。虾大量蜕壳或雨后不换水。12、捕捞运输 饲养45天后,根据养殖虾规格及时捕捞商品虾,捕大留小。主要采用干法运输,在泡沫箱或塑料周转箱的底部放一些水草,把虾放在水草上面,水草与虾交替存放,最后在水草上面覆盖一层碎冰。运输时保持湿润,空气流通,避免风吹和太阳直晒。使用此种养殖方式养殖克氏原螯虾平均亩产提高12%,病害发生率降低20%。
权利要求
1.增殖虾蟹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1)清塘曝晒在冬闲时期将存塘的虾蟹全部捕捞完毕,排干池塘池水,池底曝晒至龟裂; (2)池底翻耕用农用拖拉机装犁翻耕,翻耕深度20cm左右,再曝晒至泛白; (3)底泥测定采集曝晒后的底泥检测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 (4)施肥旋耕每亩施用有机肥150-200kg,并根据测定结果加入复合肥全池泼洒,用旋耕机池底翻耕,将肥料和底泥充分混匀,同时平整池底; (5)选择虾蟹喜食的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进行栽种,水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40% -60% ο水草布局以条块式棋盘式为宜,每块水草宽3-5m,相邻两块 水草相隔3m左右; (6)引种接种池塘加水10-15cm,选择虾蟹喜食的水丝蚓等水生寡毛类底栖生物培育。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殖虾蟹池塘底栖活饵料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清塘曝晒、池底翻耕、底泥测定、施肥旋耕,栽种水草、引种接种、放养管理等。本发明通过对“黑化”池底进行改良,采用生态的方式将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等营养物质长效转化为虾蟹喜食的底栖活饵料,降低了养殖成本,改善池底生态环境,提高养殖产品品质,降低病害发生率。
文档编号A01K67/033GK102771423SQ201210260109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6日
发明者严维辉, 刘国兴, 唐建清, 彭刚, 李佳佳, 黄成 申请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