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83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沼气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产生沼气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使罐体内的沼气液上下循环流动,能自动过滤和破壳,能双向进料和出料,能高效产生沼气的沼气发生器。
沼气是由植物残体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自然分解,或将粪便或垃圾等经甲烷发酵而成的气体,是甲烷、二氧化碳和氮的混合物。可主要用作燃料。传统的沼气发生装置是农村中使用的沼气池,它由水泥砌成,其沼气发生和贮气是在同一个池内进行,气体和液体各占有一定的容积。这种沼气池存在功能单一,产气慢,效率低等缺陷,因而在使用中存在麻烦和不便,如搅拌困难,液面容易结壳,罐内容易产生气阻,进、出料和排渣不方便等。此外,现有沼气池只是用砖和水泥砌在地下,无法工业化生产,因而其局限性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工业化生产,运输及安装方便,易于操作,高效实用,使用安全可靠的沼气发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罐体10,罐体由上罐体11和下罐体12对接而成,罐体上装有至少两根进、出料管20,各进、出料管由一根循环管道30相连通,罐体顶部设有输气孔13,罐体底部设有排放口15,罐体内顶部装有过滤、破壳器16。
所述上罐体11为锥筒形,且其顶部为球面体,下罐体12为倒锥筒形,两者粘接后用螺栓固定。
所述罐体顶部还设有观察用的透明窗14。
所述过滤、破壳器16为下凹弧面形板状体,板体上开有多个气孔161。
罐体10由耐酸碱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沼气池结构,其完备的结构设计使之可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且其罐体的分体式结构不仅便于生产,而且便于包装、运输及安装。由于在罐体上的进、出液管之间装有循环管道,因而使罐体内的沼气液可上下循环流动,起到搅拌作用。罐体内的过滤、破壳器可对液面的结壳进行自动过滤和破壳,因而可有效的提高产气率。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因此可在农村广泛推广和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参阅
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沼气发生器有一个罐体10,为便于包装和运输,罐体设计成分体式,它由上罐体11和下罐体12对接而成,其中上罐体11为锥筒形,且其顶部为球面体,下罐体12为倒锥筒形,两者端部通过法兰盘111、121粘接密封后用螺栓固定。罐体10两侧装有两根进、出料管20,其端部装有密封盖21,用于产生沼气的物料,如粪便、垃圾或杂草等经进、出料管加入罐体内,进行发酵并产生沼气。产生完沼气的废液体则由抽料器经进、出料管抽出。为使罐内的液体能进行循环,以起到类似于搅拌的作用,将两进、出料管由一根循环管道30相连通。在罐体顶部设有输气孔13,用于将罐内产生的沼气输送到储气容器中。罐体底部设有排放口15,该排放口由法兰盘密封,它主要在清洗罐体时使用,可将沉淀于罐体底部的泥沙等冲出。由于沼气原料在顶部容易结壳,导致物料内的气体不易透出,在罐体内顶部装有过滤、破壳器16,该过滤、破壳器为下凹弧面形板状体,板体上开有多个气孔161,它可使物料不会升至输气孔处,起到过滤和破壳作用。在罐体顶部通过法兰固定有观察用的透明窗14,用于观察罐内的液面情况。由于沼气物料具有较强的酸碱性,因此罐体由耐酸碱材料制成,本例中采用玻璃钢制成。
权利要求1.一种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罐体(10),罐体由上罐体(11)和下罐体(12)对接而成,罐体上装有至少两根进、出料管(20),各进、出料管由一根循环管道(30)相连通,罐体顶部设有输气孔(13),罐体底部设有排放口(15),罐体内顶部装有过滤、破壳器(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罐体(11)为锥筒形,且其顶部为球面体,下罐体(12)为倒锥筒形,两者粘接后用螺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顶部还设有观察用的透明窗(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破壳器(16)为下凹弧面形板状体,板体上开有多个气孔(16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条所述的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罐体(10)由耐酸碱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沼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罐体10,罐体由上罐体11和下罐体12对接而成,罐体上装有至少两根进、出料管20,各进、出料管由一根循环管道30相连通,罐体顶部设有输气孔13,罐体底部设有排放口15,罐体内顶部装有过滤、破壳器16。罐体顶部还设有观察用的透明窗14。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工业化生产,运输及安装方便,易于操作,高效实用,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
文档编号C12M1/107GK2467523SQ012356
公开日2001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7日
发明者李智明, 朱道元, 吴惠文 申请人:李智明, 朱道元, 吴惠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