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

文档序号:54536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本发明人认为生命是地球岩层中大量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形成原始的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从中再逐渐出现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以及其它有机物质。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大量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以及其它有机物质通过一种未知的生命反应,最终产生出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生命物质。地球上最早期的原始生命大约是在三十亿年前出现的。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进化的问题,在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进化论之后,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生物经常发生的细微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比较适合于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个体可以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力的变异发展成种。比较不适合的就不能生存或不能传种。但是,研究表明,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达尔文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点,但他的这一观点未免过于偏激,并非是生物进化中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使得人们未能意识到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在培养各种新的微生物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培养新型微生物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可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它是基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体生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存力是内容,生存关系是生存力赖以发展的组织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生存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每一种生存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存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存力向前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存关系的变革;但同时生存关系又积极影响生存力,新的和生存力相适应的生存关系一经建立就给生存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有力地促进生存力的发展,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采用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间断地照射微生物。
本发明的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其中所述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的每次连续照射时间为1-6小时。
本发明的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其根据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采用独特的物理方法,用电磁波照射微生物,可从现有的微生物中生产培育出新微生物,其具有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生物体之间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完全类似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但如果用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去分析生物体之间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生物体之间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问题。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本发明人参照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引申建立的相关名词概念和生物进化理论。
生存以一定的生存关系联系起来的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应自己需要的过程。是生物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为了获得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故生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生物体生存,包括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两个方面。
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竞争中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自然,并创造生物的历史。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生存是生物体再生存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没有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就没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反过来又影响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生存的性质因不同的生存资料所有制不同而不同;生物体的生存一般是在生存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是在生存资料公有制基础上。
生存力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或者说是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获取生存物质资料的能力。其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的生理知识、生存经验和生存技能的生物体劳动者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劳动者;同一定的生理知识相结合的、以生存工具为主的生存资料。生物体劳动者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劳动者是生存力的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因为只有生物体劳动者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劳动者才能制造和改进生存工具,掌握和使用生存资料。生存工具是生存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理知识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于生存,通过对生存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生存力的发展。生理知识是生存力。
生存力是生物体生存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生物体生存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生存关系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资料生产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生存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不以生物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相互关系。
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是一种生存关系。
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性质的规律生存关系和生存力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一切形态生物所共有的客观规律。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体/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存力是内容,生存关系是生存力赖以发展的组织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生存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每一种生存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存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存力向前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存关系的变革;但同时生存关系又积极影响生存力,新的和生存力相适应的生存关系一经建立就给生存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有力地促进生存力的发展。当生存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存关系便落后于生存力的发展而基本上不能再同它相适应,成为生存力发展的障碍。在这时,生存关系的变革对生存力的发展,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由于生存力比较活跃易变,生存关系则相对稳定,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着的。当生存关系和生存力相适应时,这种矛盾处于量变阶段;当生存关系逐渐不适应生存力的发展时,矛盾就日益激化,必然要求生存关系做根本变革,即由量变的阶段进到根本质变的阶段。在生存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之后,生存关系和生存力的不适应又转化为适应,开始了它们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在生物体/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中,它表现为激烈的生存竞争、对抗和冲突。生物体/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关系和生存力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般说,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生物体/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生存关系和生存力的矛盾有对抗性的,它只能通过你死我活的对抗加以解决;生物体/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生存关系和生存力的矛盾也有非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生物体/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性质的规律,揭示了生物体演化的客观必然性。
生物体内的生存资料为该生物体所有细胞劳动者共同占有,其所有制类似于一种全民所有制。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生存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不能分离。其中,作为内容的生存力是一个活跃的因素,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作为形式的生存关系则相对稳定。一定的生存关系一经确定,只要还能够满足生存力在一定阶段发展的要求,生存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改变。由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这种特性,形成了生物/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矛盾运动,成为推动生物/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方式依次更迭的决定力量。
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存力对生存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于下列两点第一,生存力的水平决定生存关系的性质;第二,生存力的发展决定生存关系的变革。
任何一种生存关系的形式都是由生存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任何一种新的生存关系的形成,都是生存力发展的结果。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虽然是生存力决定生存关系,但生存关系也能反作用于生存力。
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当生存关系适合生存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存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存关系不适合生存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存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物/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系统,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系统是推动生物发展的根源。没有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就没有该种生物和/或该生物体。正是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既决定了生存力的存在也决定了生存关系的存在。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必须满足。靠谁来满足?只有靠生物自己,靠生物自己的劳动。这就是生存力。要进行生存劳动和进行满足需要的产品分配,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存关系。所以,物种和某个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三大支柱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生存力和生存关系。这就是物种和/或某个生物体存在的三要素。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促进,共存共亡,缺一不可。
没有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这里还泛指整个生物体的细胞需要),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存在都不可能。物种和生物体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状况的规律,可以被认为实际上是在确认了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存在的前提下,从强调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关系角度对生物体发展规律的揭示。
生物的三要素决定了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发展。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的状况、一定要适合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状况才是完整的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生存关系和生存力不完全同步的问题没有最终通过进化解决,即当今的生物物种中,存在着先进的生存关系和落后的生存力状况与落后的生存关系和先进的生存力状况都相适应,都具有生命力的并存现象。
正是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状况不同,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的相同生存力状况下再现时,相适应的生存关系不同。同样的生存力状况,因为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不同,与生存力的相适合的生存关系就有差别。这就是同样的生存力状况下,生物体形态、生存关系形式不同的原因。就是当今生存力发达的老鼠、蟑螂、苍蝇和生存力落后的华南虎、大熊猫、白犀牛能够并存的根本原因。
一切生物现有的生存形态都是暂时的,其生存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存形态都是生存基础和器官的统一体。
生存基础生存资料所有制形式、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及生存资源的分配形式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生存基础。
生存基础就是与一定的生存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阶段的生存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生物体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生存基础之上的生物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器官的总和。
生物意识形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是能够反映生物生存利益和要求的生物意识形态。
生存基础犹如生物的“骨骼”,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如同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生存基础是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生存基础决定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生存基础对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存基础的需要决定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的出现,生存基础的性质决定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生存基础的变化决定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的变化。
在生存基础与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虽然是生存基础决定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但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对生存基础也有反作用。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生存基础服务,保护和帮助生存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这种反作用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关键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生存基础是否与生物的生存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生物体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一定的生存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生存基础而建立的。如果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不具有这种为自己生存基础服务的作用,那么它既不会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可以说,生物体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就是通过种种方式控制整个生物的活动来为其生存基础服务。至于这种服务是否真正有利于生物的进步,则有两种情况。当生物体的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生存基础适合生存力的发展状况时,生物体的上层建筑通过自己对生存基础的保护,发展了生物生存力,使生物得以生存;反之,当生物体的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生存基础已经不适合生存力的发展状况时,生物体的上层建筑通过自己对落后的生存基础的保护,必然会损害生物生存力的提高,使生物趋于灭绝。
生存基础与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存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存基础状况的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生存基础决定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必须根据生存基础的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或变化;二、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取决于生存基础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是对任何形态生物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因而,它也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的最基本作用形式。其中,生存力是一切生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必需要提供能够满足生物某种需要的劳动和/或劳动产品才能存在,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劳动既是该生物物种和生物体的劳动,也是该细胞本身的劳动。一方面,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劳动是由该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该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本身决定的,所以,它们的劳动是孤立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存在着社会分工,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的劳动和/或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其它生物体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的,每个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劳动又都是该生物物种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它们的劳动又是该生物物种和每个生物体的劳动。
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劳动和/或劳动产品如果被其它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其他细胞接受了,它的劳动和/或劳动产品才算是被承认为有用的、能够满足生物某种需要的劳动和/或劳动产品。如果劳动和/或劳动产品不符合需要,不被其它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其他细胞接受,该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孤立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物种和生物体的劳动,劳动和/或劳动产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影响生物进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类,外因包括生物存在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生物链结构,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内因包括生物体内细胞的生理知识、生存经验、生存技能和生存工具,以及生物体细胞之间的关系。
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劳动形成了生物经济,生物经济是指一个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总体。生物经济活动,就是大量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再生产活动。
生物体内的生物经济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也不同于一般的计划经济,而是一个满足细胞需要的极其严谨的生物计划经济。生物体内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是满足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需要,超过需要地生产某种劳动产品将会给生物体内其他细胞带来可怕的灾难。
生物体内的生物经济通常是严格按需生产,规划周到,满足了供给后一般就不再生产了,每个细胞“吃饱”后就本能的不再消费了,从不无谓地多消耗营养。生物体内的每个细胞能够做到“各尽所能,按需消费”,并不是其具有绝对高尚的思想觉悟,而是每个细胞本能的就不懂得损公肥私、偷奸耍滑。
生物体内的生物经济虽然是超级严谨的计划经济,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竞争的经济体制,其中也存在着竞争原则、分工原则和垄断现象。
众所周知,生物最初由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如上所述,在进化过程中,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系统,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系统是推动生物发展的根源。没有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就没有该物种和生物体。正是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既决定了生存力的存在也决定了生存关系的存在。要进行生存劳动和进行满足需要的产品分配,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存关系。所以,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三大支柱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生存力和生存关系。这就是物种和生物体存在的三要素。正是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需要和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性质的规律,以及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存基础状况的规律,使得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同种生物群体在相似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生物链结构中生存,其每个生物体内部各个细胞的细胞需要、各个细胞之间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也会具有较多的共同性,因而同种生物群体的进化基本上是按照基本相同的形态和方向进行的。
地球上大约是在三十亿年前开始有了寿命非常短暂的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在充足的养料供给、氧气存在和水生环境条件下,其数量的增长非常快,从而造成养料供给的相对短缺,养料供给的相对短缺使得单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每个单细胞生物必须要提高吸收养料的速度、寻找养料的能力和利用养料的效率,才能在日益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这种生存竞争的结果必然造成每个单细胞生物努力改造自己的生理结构、总结自己的生存经验,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改进自己的生存工具。于是,每个单细胞生物的生存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逐步有了提高,并且将这一生存力的进步通过遗传保留给了后代,单细胞生物一代代逐渐累积总结自己的生存经验,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改进自己的生存工具,最终使得其生存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生存力的提高使得每个单细胞生物内部原来的生存关系不再适合生存力,根据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性质的规律,每个单细胞生物内部的生存关系必然要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生存力。单细胞生物的生存力的巨大进步,使得一个单细胞生物的生存劳动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且还能获得多余的生存养料,这就为多细胞生物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单细胞生物的生存劳动能够获得多余的基本生存养料,使得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在分裂后彼此不必再相互远离,而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由一个单细胞生物提供基本的生存养料给另一个单细胞生物,而另一个单细胞生物则可以从事其它性质的生存劳动,由此产生了寿命较长、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的多细胞生物。
由于单细胞生物的生存劳动能够获得多余的基本生存养料,在此基础之上,生物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的细胞需要,进一步提高每个细胞的生存力,母细胞在分裂后彼此不再远离,而是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成为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并产生了生存劳动分工,生存劳动分工在开始时一般是根据每个细胞在生物体上的位置进行的。例如,处于生物体表面上的细胞由于能够接触到外界,因此其主要从事收取养料,感觉外界碰撞、光线和声音等生存劳动,而不再从事养料的分解、消化吸收、对接受到的外界碰撞作用、光线和声音等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则由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来进行。生存劳动分工必然引起不同性质的生存劳动朝向不同的细胞集中,从而使得生物体的生存力有了更大的提高,并使得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生物体内部从事相同性质生存劳动的细胞之间开始出现了生存劳动的自由竞争,细胞之间的自由竞争引起生存劳动朝向部分细胞集中,生存劳动朝向部分细胞集中必然会造成部分细胞垄断生存劳动,最终形成了具有垄断不同生存劳动功能的上层建筑——器官。
生物体的上层建筑——器官的出现,标志着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器官在生物体的生存劳动中占据统治地位,标志着生物体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垄断阶段。生物体上层建筑的垄断可以消除生物体内器官之间的竞争。由器官来垄断的生存劳动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内部“家务”劳动,生物体内的竞争规律必然要服从生物内部的节约资源计划,一般不允许内部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垄断生存劳动的器官一旦出现,就会造成从事相同生存劳动的其它细胞失去存在的必要。例如眼睛是用来收集光信号的器官,除了那些自称有所谓特异功能的人,很难想象耳朵、皮肤等会有同样的功能。但垄断不能消除每个器官内从事相同生存劳动的细胞之间的自由竞争。
下面以昆虫的眼睛为例,说明垄断生存劳动的器官是通过自由竞争产生的。
地球上最原始的昆虫最初是没有眼睛的,但位于这些昆虫身体上方表面的某些细胞由于比其他细胞更常用来感知光线,使得其在感知光线方面的功能不断强化,而其从事吸收养料等方面的能力则开始弱化,由此,昆虫身体上方表面的细胞开始出现生存劳动分工,处于生物体上方表面的某些细胞趋于提供感知光线的生存劳动,这些细胞的感知光线的生存劳动在开始时是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为了与其相配合,昆虫体内与之相邻近的细胞也开始逐渐配合表面的那些感光细胞的生存劳动,进行传输和/或处理感光细胞获得个信息的劳动,以满足昆虫的生存需要。如上所述,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存劳动集中,由于处于昆虫上方表面的部分细胞的感光能力在自由竞争中胜出,使得感光生存劳动逐步朝向少数细胞集中,由于大量昆虫身体上方表面的部分细胞不断强化其感光功能,结果是每个昆虫身体上方表面的部分细胞的感光功能得到强化,并反映在昆虫的遗传基因中。每个昆虫的后代又总是获得更接近于父母辈的遗传基因,而不是祖父母辈的遗传基因,从而使得大批昆虫的后代身体上方表面细胞的感光功能方面的生存力逐步地得到提高,感光功能方面生存力的提高又引发了昆虫内部各个细胞之间生存关系的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生存力,昆虫体内进行传输和/或处理感光细胞也开始朝向少数细胞集中,结果是从事感光生存劳动的眼睛——聚眼,在昆虫身上进化了出来。聚眼这一昆虫的上层建筑,是昆虫为了适应一定的生存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昆虫为了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生存基础而建立的。如果聚眼不具有这种为昆虫生存基础服务的作用,那么它既不会产生,也不可能存在。
聚眼,也称集眼。它是许多单眼集聚一团,形状很象复眼,但各个不相接触,视觉仍如单眼。如多足纲的马陆,昆虫纲的衣鱼、跳虫等都具有聚眼。显然,昆虫聚眼中的各个单眼之间也存在着感光生存劳动方面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单眼感光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使得那些感光功能较差的单眼逐渐被淘汰,从而引起感光生存劳动朝向少数单眼集中,于是,垄断感光生存劳动的上层建筑——眼睛,在聚眼的基础上进化了出来。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某一个组织器官的生存劳动满足了该生物体的需求,就会垄断该生存劳动,并使得其它提供同样生存劳动的器官退出该生存劳动领域。
不同性质的生存劳动通过分工从每个细胞转化为生物体的不同器官,对促进生物体生存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它使生存资源在生物体范围内进行配置,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各器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通过竞争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各器官,对促使器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各个细胞劳动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细胞劳动的产品成本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通过总鳍鱼类成功登陆论述生物的器官变化。
在古生代早期,河流湖泊中有一种叫总鳍鱼类的淡水鱼,具有浆状的鱼鳍、可以呼吸的鱼鳔和通入口腔的外鼻孔,经常用鳍在岸边和浅水水底爬行,用鱼鳔在空气中呼吸。大批总鳍鱼类在朝向陆地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强化鳍的爬行功能和鱼鳔的呼吸作用,这种活动的结果是造成鳍的爬行功能和鱼鳔的呼吸功能得到强化,而鳍的拨动滑水功能和鱼鳃的呼吸功能则开始退化。如上所述,总鳍鱼类的上层建筑——鱼鳍、鱼鳔和鱼鳃,都是为了总鳍鱼类的生存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总鳍鱼类的生存基础而建立的。如果鱼鳍、鱼鳔和鱼鳔不具有这种为总鳍鱼类生存基础服务的作用,那么它就不会产生,存在的也要消失。总鳍鱼类的鱼鳍、鱼鳔通过对生存基础的保护,发展了总鳍鱼类的生存力,使总鳍鱼类得以生存;而鱼鳃所服务的生存基础由于不适合总鳍鱼类生存力的发展状况,自然也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
总鳍鱼类的上层建筑——鱼鳍、鱼鳔和鱼鳃的这些变化反映在总鳍鱼类的遗传基因中,每个总鳍鱼类的后代又总是获得更接近于父母辈的遗传基因,而不是祖父母辈的遗传基因,从而使得大批总鳍鱼类的后代在陆地上的生存力逐步地得到提高,生存力的提高和生存基础的变化又引发了总鳍鱼类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生存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生存力和生存基础。上层建筑的鱼鳍变成了四肢,鱼鳔变成了肺,而鱼鳃则消失了,所有这些变化最终使得总鳍鱼类成功登陆。
下面通过古猿的进化过程说明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影响。
众所周知,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古猿为什么能够进化成为人的问题上,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但事实上,许多动物也具有各种形式的劳动行为,为什么只有古猿进化成为高智慧动物呢?本发明人认为这与古猿离开森林后,必需要借助于石块、棍棒等工具进行自卫和狩猎有关。是古猿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即古猿的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古猿进化成为人。其中,生存力是古猿进化成为人的最终决定力量。
随着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使得人类的祖先一古猿不得不一批批的从树上爬下来,走向自己原来不熟悉的生存环境。而古猿又没有长着猛虎那样能够咬断羚羊喉咙的利齿和撕开野马腹部的利爪,也没有老鼠那种什么差劲的植物都能当饭吃的吃苦本领。四个握惯了树权的爪子在地面上奔跑起来比狗熊还慢;在河流中一遇到激流通常是需要大喊救命;由于当年已经过惯了伸手就有美食的日子,其饭量倒是一个赛过一个,而且对食物挑剔的非常厉害。这就是当年刚刚来到地面上的人类祖先的现状——无能、贪吃加嘴馋。
由于奔跑的速度与大多数长期在地面上生活的野兽相比实在太慢,想当食肉类动物,却根本追不上兔子、野猪、野羊等野兽,而自己反而是一种非常容易被猛兽追上的猎物。即使偶尔靠近了野猪、野羊或野马,也会由于无法咬死或挠死对方而让其跑掉,严酷的现实逼使古猿不得不开动脑筋,开始用自己的两个前爪拿起棍棒和石块集体进行自卫和狩猎,为了提高成狩猎的功率,在狩猎时不得不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协调,讲究狩猎的策略与技巧,并开始注意对狩猎工具的改进。于是,古猿之间的声音沟通内容愈来愈丰富,并最终演化成为非常复杂的语言,古猿的狩猎工具也开始由原来的纯天然石块、棍棒改进为经过加工的石块、棍棒。从此,古猿朝向人类进化的漫长历程开始了。
来到地面上的古猿为了满足自身内部细胞的生存需要,在自卫和狩猎时,相互之间开始出现分工合作和使用工具,从而提高了古猿劳动器官的工作能力,也即提高了古猿的生存力,改进了古猿的上层建筑。古猿生存力和上层建筑的提高使得古猿原有的生存关系和生存基础不再适合提高了的生存力和上层建筑,于是,生存力和上层建筑的提高和改进又引发了每个古猿身上生存关系和生存基础的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生存力和上层建筑。
例如,由于自卫工具的使用和不断改进,使得猛兽对每个古猿生命的威胁逐渐减弱,古猿也就没有必要频繁地转动耳轮去探听猛兽的声音,使得耳轮与大脑意识之间的信息联系开始逐渐减少,最终使其脱离了大脑意识的支配,变得不能转动耳轮了。
再例如,古猿在自卫和狩猎时,其大脑的脑神经需要处理大量的各种原来没有出现过的复杂信息,长期超负荷的信息处理工作,使得古猿大脑的脑神经数量开始增加,以便于不断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同时,古猿大脑的每个脑神经也开始产生劳动分工,对不同的信息由不同脑神经分别加以处理,这种劳动分工也使得古猿大脑每个脑神经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大批古猿的大脑不断从事各种大量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理劳动,结果是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强化,古猿的大脑变得愈来愈发达,并反映在大批古猿的遗传基因中。而每个古猿的后代又总是获得更接近于父母辈的遗传基因,从而使得古猿后代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的生存力逐步地得到提高,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生存力的提高又引发了古猿大脑内部各个脑神经之间生存关系的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大脑的生存力,大脑内部各个脑神经之间生存关系的变化,又会进一步促进每个脑神经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使得大脑的生存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此循环进步,一个具有高智慧生存劳动能力的人脑,就在古猿身上进化了出来。
如果当年的古猿体型比较小,食量不是很大,能够放弃对牛肉、猪肉、羊肉以及植物种子等各种美食的追求,古猿完全有可能朝向食草类动物进化。但是,由于渴望吃到牛肉、猪肉、羊肉以及植物的种子这一贪吃加嘴馋的习性,使得古猿努力寻求提高自己的狩猎本领,改进自己的狩猎工具,扩充自己的捕猎区域,增加自己的猎物品种,从一开始的野猪、野羊,到后来的犀牛、大象,最后甚至连剑齿虎都进了古猿的食谱。所有这些活动,不仅改变着古猿之间的生存关系,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每个古猿生存力的变化。
正是由于没有猎豹的迅捷,没有大象的力量,没有蜜蜂的勤劳,却又不肯放弃对各种美食的追求,古猿在离开森林后才不得不开始用自己的两个前爪使用石块、棍棒等工具,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自卫和狩猎,并最终进化成为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动物——人。
下面分析一下生物之间择偶行为产生的生存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存力和生存基础的影响。
众所周知,动物一旦长到择偶年龄时,也会像人找对象那样,面临一个选择伴侣的问题,择偶是生物之间生存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对生存力的影响极其重大。生物找对象的生存力标准概括地说就是要求异性必须具有能够获取生存物质资料的能力,对于人来讲,一般应包括器官健全,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是男人,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要求男方行动机敏、善于炫耀、躯体高大、英姿勃勃、流光溢彩等。此外,人们还发现某些雌性动物还有一种偏爱具有鲜艳色彩的雄性动物的特点。查理士·达尔文在他所著的《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到极乐鸟时指出“当我们欣赏一头正在雌鸟面前炫耀其优美的羽毛或华丽色彩的雄鸟时,不会怀疑雌鸟是赞赏其雄性伙伴的美丽外形的。”那么,雌性动物选择色彩最艳丽雄性动物作配偶的好处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行为仅仅是动物的一种爱美之心吗?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许多雄性可以同时生产大量的精子,因此具备了与尽可能多的雌性交配的能力,而雌性则与此相反,因此不得不需要精心地选择雄性。正因为雄性总是需要雌性,所以雌性总是羽毛单调的,不需要为了生殖而去炫耀自己。由于艳丽的色彩对雌性并无任何必要,反倒有可能招来捕食者的攻击,因此,雌性的羽毛往往倾向于具有较强的保护色彩。由于只有雌性选择雄性,一旦雌性表现出对某种特征的偏爱,就会产生称为“剧变选择”的进程。剧变选择这一理论模型是由罗纳德·菲希尔于1958年提出的,该理论模型认为雄性的某种特征以及雌性对该特征的偏爱是共同进化的。例如,喜欢同大体躯雄性交配的雌性,理应产生大体躯的雄性后代,以及对大体躯雄性偏爱的雌性后代。因此,雄性动物进化出的色彩鲜艳、叫得最响亮、最频繁等第二性征是雌性动物刻意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大量的证据表明,为了适应整个物种生存力和生存基础的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雌性动物都有一些遗传性的择偶标准。例如,雌性绿树蛙总是优先引诱叫得最响亮、最频繁的雄蛙;雌性虹总是优先引诱色彩最鲜艳的雄虹;而雌性绿头鸭则是优先引诱求爱最频繁的雄鸭。由于存在着这种优先选择,许多雄性动物不得不进化出引人注目的第二性征,并不得不勇于从事冒险性的探索,以期赢得雌性的青睐。
相对于色彩平淡的雄虹,具有艳丽色彩的雄虹,无疑将会成为捕食者最优先跟踪并加以攻击的目标;叫得最响亮、最频繁的雄性绿树蛙,肯定更容易引来蛙类的天敌。难道自然界的这些雄性动物真的仅仅是为了向雌性显示自己的强健有力,富有朝气,而置生死于不顾,刻意通过第二性征向雌性、同时也向天敌展示自己的存在吗?为什么在天敌面前突出雄性存在的物种,会在自然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发展壮大呢?一般认为,主动牺牲局部利益,以换取整体利益,是一种只有人类才会做的事情。但事实上,许多动物也在被动地执行着这一准则,雌性动物愿意选择色彩最艳丽的雄性动物作配偶,是基于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采用的一个基本准则——通过主动牺牲雄性个体,保护雌性个体来延续和壮大本物种的种群。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动物是以雌、雄数量基本对等的方式来生产后代的,由于一只雄性动物可以满足多只雌性动物生育后代的需要,这样以来,至少从延续种群的角度来看,某些雄性的存在就显得有些多余了。由于生物体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体的生存力状况,同时生物体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一定的生存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生存基础而建立的。因此,对于许多动物来讲,决定本物种种群数量的关键是确保每个雌性动物生存下来,要让它们的上层建筑——毛色,尽可能充分地以接近自然的色彩包装自己,以使自己隐蔽起来,避开天敌的威胁。至于那些在数量上有富余的雄性动物,其上层建筑一一毛色的责任则要复杂、沉重多了,由于物种后代一半的基因是来自雄性动物,如果每个雄性动物能够适当地突出自己,相对较容易被发现并受到各种天敌的攻击,不得不反复地锻炼一种能够在天敌的攻击下成功逃生的本领,则无疑会提高本物种后代在天敌攻击下的生存能力。即使逃跑失败,成为天敌的口中餐,同样也符合上层建筑要适应一定的生存基础的原则。同时由于捕食者追捕饱餐以后的攻击性会大为降低,也能够间接地提高在附近生活的雌性动物的安全,有利于本物种种群的长期发展。令雄性动物色彩艳丽,叫得响亮、频繁一些,以吸引本物种天敌的注意力,进而让天敌铲除掉其中的弱者,不仅可使雄性动物受到考验,也可有效地确保真正的雄性强者保留下来,从而有助于壮大本物种的种群。
观察表明,许多种类的动物都有这样的特点,即每当雌、雄动物在一起活动时,一旦周围出现潜在的危险,雄性往往会责无旁贷地前往试探。例如,当一条捕食鱼接近一群虹时,其中的雄虹就会鼓足勇气,谨慎地逼近这一潜在的威胁,以便在捕食鱼发起攻击时能够掩护雌虹,同时也可以向雌虹炫耀其所具有的勇气和活力。但如果在附近没有雌虹的存在,没有一条雄虹会鼓足勇气主动接近捕食鱼来充当英雄。
由此可见,雌性动物格外欣赏雄性动物身上的艳丽色彩,其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漂亮的伴侣。那些色彩相对淡漠,不大容易引起天敌注意的雄性动物,虽然保护色有助于提高雄性自身的生命安全,使其不容易受到天敌的攻击,但与这样的雄性伴侣在一起,其安全感远不如具有色彩艳丽的雄性。因此,色彩相对淡漠,不大容易引起天敌注意的雄性动物,自然不会受到雌性动物的青睐。
雌性动物也许确实是由于雄性的色彩艳丽更容易引起自己的注意选择来配偶的,不大可能是故意让雄性失去保护色,以便于被捕食者追杀,但这种选择的结果正好造成让本物种的天敌淘汰那些多余的雄性,有利于本物种种群的长期发展,因此,在这种生存关系的影响下,雄性动物身上的色彩逐渐变得愈来愈突出、艳丽了。由于异性之间的这种择偶行为产生的生存关系符合生存力,具有这种特性的物种才得以在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延续下去。
由于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也曾经受到过老虎、狼群等猛兽追捕猎杀,因此,不排除古代雄猿在雌猿长期的精心选择培育下,其毛发色彩在性成熟后也是神采奕奕、夺目非常,而雌猿和幼猿的毛发色彩则相应地更具保护作用。每当猿群遇到潜在的危险时,雄猿就会鼓足勇气前往察看,当猿群受到猛兽的无情攻击时,由于雄猿的色彩相对更容易受到猛兽的注意,并往往挺身而出,去搭救遇到危险的雌猿和幼猿。因而也成为优先被猎杀目标,雌猿及其幼子则可借助于成年雄猿的掩护,赢得宝贵的逃生机会。只是到了后来,随着人类祖先通过对火的使用,狩猎工具的改进,其自身的自卫能力愈来愈强,不再象过去那么惧怕老虎、狼群等猛兽,成年雄猿那一身光彩夺目的美丽毛发,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时值今日,虽然男性那一身光彩夺目的美丽毛发,由于不能为生存基础服务,早已退化干净。但历史上女性曾经长期对男性身上色彩的搭配组合,非常精心地从事过分辨、观察等工作,其遗传基因的影响依然存在,故直到今天,女性对各种色彩的直觉分辨能力,以及对他人身上服装色彩的搭配组合的观察、记忆能力,依然远远胜过男性。而男性从猿人时代锻炼出来的冒险、献身精神,多少也被现代人类的男性们继承了下来。因此,总的来说,男人确实是先天性地比女性勇敢、果断、坚强,更富有冒险、献身精神。每当民族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许多热血男儿会本能地挺身而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来捍卫本民族的利益。这种只有男子汉们才具有的内在品格的基础,是无数男性先祖们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上,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奠定的,绝不仅仅是临时的家庭教育、口号鼓动的结果。
下面通过分析大象之间的生存关系论述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许多种食草类动物往往会遭到食肉类动物的无情追杀,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多数食草类动物选择了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类动物的追杀。但大象由于身材庞大,其奔跑的速度和持续能力远远比不上斑马、角马、羚羊等食草类动物,自然界中却没有捕食大象的食肉类动物。那么,大象的身材为何如此庞大?自然界中为什么没有捕食大象的食肉类动物呢?本发明人认为,大象的身材之所以逐渐变得如此庞大,是由于大象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生存策略。即大象在个体较小的时候,没有采取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类动物的追杀,因为大象要采取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类动物的追杀,其身材就不可能进化的如此庞大。
根据现在的大象群体对付危险的表现分析可知,古代的大象在其身材较小的时期,是采取团结对敌的战术来应对食肉类动物的攻击的。例如,当亚洲象的象群中的某只大象由于伤、病等原因倒下时,象群中的其它成员会长时间地呆在它的身边对其加以保护。由于整个大象群体的团结、互助性极强,远远超出了其它种类的食草类动物,面对食肉类动物的攻击,每个大象都不怕牺牲,奋起反击,抗击到底,造成曾经捕食大象的食肉类动物很难得手,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久而久之,食肉类动物自然也就不敢去攻击处于成群状态的大象了,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由于不用采取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类动物的追杀,截然不同的生存关系使得大象可以过着相对较为悠闲的生活,心宽体胖,身材也逐渐进化的越来越庞大。而斑马、角马、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每个群体中的成员数量虽然很多,但它们之间的生存关系远不同于大象,在遇到食肉类动物的攻击时,只会各自飞快地逃命,当某只同伴不幸被食肉类动物死死咬住,生命处于最危险状态时,其它的斑马、角马或羚羊虽然都配备着一对锋利的犄角或有力的四肢,但决不会团结一致地冲上去援助那只受到食肉类动物重点攻击的同伴,只是幸灾乐祸地站在一边看热闹,庆幸自己这次躲过了一场可怕的劫难,任凭同伴葬身于食肉类动物之口。这使得斑马、角马、羚羊等食草类动物虽然个个练就了四条逃命用的飞毛腿,却至今还是狮子等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逃过了今日,逃不过明日,一个个最终都会被狮子等食肉类动物活活咬死,撕碎吃掉,不得善终,这不能不说是对其整个种群见死不救的极端自私行为的一种报应。
由于随时需要用快速奔跑的方法来躲避食肉类动物的追杀,那些长的高大、但奔跑速度相对较慢的个体会首先被食肉类动物捕食吃掉,斑马、角马、羚羊等食草类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造成了斑马、角马、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身材受到很大限制,使得它们不可能像大象那样进化的越来越庞大。
到了后来,随着大象的身材逐渐进化的庞大起来,要想捕食大象这样运动速度较慢、但身材、力量巨大的食草类动物,对食肉类动物的身材、力量要求也逐渐高了起来,大型食肉类动物如果进化的身材、力量很大,其运动速度、灵活性就会相对较低,捕食时自身的隐蔽性较差,难以追捕到视力较好、奔跑迅速的斑马、角马、羚羊等数量众多的食草类动物,由于自然界中像大象这样身材巨大的食草类动物数量相对较为稀少,专门捕食大象不足以维持大型食肉类动物的生存。因此,数量稀少、身材庞大的大象,成了一种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除了人类)的食草类动物。
下面通过分析鳄鱼与被其捕捉的猎物之间的生存关系论述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影响。
鳄鱼是一种极古老的爬行动物,至今已有二亿多年的历史,当地球上还处于恐龙称霸的时,鳄鱼就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了。时至今日,那些强大的恐龙家族灭绝已经有6000多万年了,而鳄鱼还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许多地区,其形态、生存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鳄鱼避免了惨遭灭绝的命运呢?这就需要从鳄鱼与被其捕捉的猎物之间的生存关系谈起。
鳄鱼属脊椎动物爬虫纲,世界上的鳄类有25种左右,著名的有恒河鳄、短鼻鳄、澳鳄、西鳄、暹罗鳄、眼镜鳄以及尖鳄等,生活在我国的则有扬子鳄。鳄鱼的全身一般都被一层厚厚的角质骨板所包裹。平时喜欢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中,或生活于丘陵中的潮湿地带。鳄鱼属肉食性的动物,其捕猎的对象有鱼类、蛙类、水鸟类、龟类、小型兽类等。
行动迟钝的鳄鱼却能够经常捕捉到行动迅速的各种鱼类、水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足以说明鳄鱼生存战略确有独到之处。据观察,鳄鱼平时总是静静地躺在水边,一动不动,远远看去就像一节飘浮在水面上的树桩,只露出一对鼻孔和眼睛,耐心地观察着水面和陆地上的东西。
自然界中的鳄鱼捕捉猎物的方法也非常特别,每当鳄鱼发现岸边有可捕食的小动物时,聪明的鳄鱼会马上将身体躲到水面下面,然后悄悄地朝小动物所处的方向游去,慢慢接近目标,趁其不备时突然从水中一跃而起,将小动物一口咬住,用力将其拖向水中将它溺死,然后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
有人认为鳄鱼在捕捉猎物时还会使用尾巴击打被捕捉的目标,但鳄鱼采用这种方式捕猎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鳄鱼的尾巴虽然粗壮有力,猛扫过去足以击伤被捕捉的目标,但鳄鱼追击猎物的速度较慢,如果受伤的小动物爬起来后拼命逃窜,到口的食物就有可能跑掉了。这种事情对于鳄鱼来讲,是绝对难以容忍的。因此,鳄鱼不大可能采取一种没有太大把握的捕猎方法。但鳄鱼在与旗鼓相当对手进行搏斗时,倒是有可能使用它那粗壮有力的大尾巴的。因为相对于非洲狮、美洲虎这类猛兽,鳄鱼的行动相对较为迟缓,在与它们发生冲突时,难免会受到包抄到其侧翼的非洲狮、美洲虎这类猛兽的攻击,此时尾巴作为一种长距离攻击的武器,可以在相对较安全的距离上打击来犯者,如果一尾巴扫过去,能够打的对方鼻青脸肿,同时尾巴别被对方咬住,自然是很惬意的事情。
鳄鱼没有与同为爬行动物恐龙一起灭绝,用事实证明了鳄鱼的生存方式确实可以避免6000多万年前发生的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的灾难。通过对现在生存着的鳄鱼的观察,不难总结出作为肉食动物的鳄鱼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与非洲狮、美洲豹这类猛兽相比,鳄鱼在捕猎之时更加善于等待最佳时机,讲究用最少的体力消耗获得猎物,这种捕猎方法较之于6000多万年前那些依赖自己的高速度奔跑追捕猎物的霸王龙等食肉恐龙,从表面上看似乎场面不够壮观、热闹,但却可以利用最少的体力获得食物。当自然界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食物极度短缺时,捕猎时体力消耗少的特点就会有助于其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
其次,鳄鱼在平时的运动量较少,相应的食量较之其它同体重的食肉动物也要小的多,对食物的吸收利用率极高,并具有很强的抗饥饿能力,这也有助于其度过食物极度短缺的时光。
最后,鳄鱼之所以没有灭绝,是由于鳄鱼的很多捕猎对象本身就没有在6000多万年前的那场全球性的大灭绝灾难中被灭绝,这其中包括多种鱼类、蛙类、水鸟类、龟类、小型兽类等等。虽然大灾难减少了鳄鱼可捕猎的对象,但大灾难本身也减少了鳄鱼种群的数量,使得幸存下来的鳄鱼依然能够得到必要的食物来源,因此,鳄鱼才得以逃脱了整个种族被灭绝的厄运。
由于鳄鱼的上层建筑在那场全球性的大灭绝灾难中能够满足自己生存基础要求,保护和帮助自身生存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使鳄鱼得以从那场全球性的大灭绝灾难中存活下来。
自从恐龙灭绝后,成年的鳄鱼罕有天敌,除了人类,几乎没有那种食肉动物愿意招惹凶猛无比的成年大鳄鱼,由此不难想象,如果今后没有全世界范围内的天灾人祸,自然界中的鳄鱼是不会轻易灭绝的。
基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体生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存力是内容,生存关系是生存力赖以发展的组织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生存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每一种生存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存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存力向前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存关系的变革;但同时生存关系又积极影响生存力,新的和生存力相适应的生存关系一经建立就给生存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有力地促进生存力的发展,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采用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间断地照射微生物,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的每次连续照射时间为1-6小时。
采用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间断地照射微生物,可使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每个微生物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发生变化,每个微生物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发生变化又会引起每个微生物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就会产生新的微生物。
权利要求
1.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体生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存力是内容,生存关系是生存力赖以发展的组织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生存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每一种生存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存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存力向前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存关系的变革;但同时生存关系又积极影响生存力,新的和生存力相适应的生存关系一经建立就给生存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有力地促进生存力的发展,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采用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间断地照射微生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的每次连续照射时间为1-6小时。
全文摘要
一种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它是基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体生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每一种生存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存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采用远红外电磁波和/或红外电磁波间断地照射微生物。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可模拟生物进化原理生产新微生物的方法。
文档编号C12N13/00GK1458275SQ0314830
公开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0日
发明者马龙 申请人:马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