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

文档序号:43068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
背景技术
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来的历史,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己发展出不同 的饮茶文化及茶道,而茶虽有各式不同的口味与风格,然而,其皆是由 茶叶冲泡而来,茶叶在采收后需先经过炒菁的步骤,方可冲泡出茶。
炒菁机是用于处理茶叶的炒菁步骤,而现有的炒菁机请参阅中国台
湾申请案号8 6 2 1 0 0 1 4号,『茶叶炒菁机改良构造J专利,该炒菁 机主要具有一架座以固定加热筒,该加热筒底部设有--加热炉,加热筒 内再以固定轮支撑一内筒,该内筒在炒菁时不断旋转,以免加热集中于 一侧,该加热筒以及内筒轴向需呈开放状,以便专业操作人员在炒菁时 观察该茶叶的状态,配合架座上的加热炉以调整炒菁的温度、时间,以 破坏茶叶的酵素,去除菁味保留香味,完成炒菁。
而由于现有的炒菁机其是需由操作人员留守观察茶叶在炒菁过程中 的变化,甚至需要取出部分茶叶闻其味道做判断,因此需将炒菁机设计 为开放式的型态,以利随时取出茶叶观察,造成炒菁机内筒的热量与水 份容易流失,现有炒菁机加热炉需加热至摄氏3 0 0度以上,方具有其 效果,而该加热炉由一侧加热,因此造成受热处热度极高,而其它部分 热度较低的麻烦,虽然该内筒不停旋转,但仍容易有部分茶叶受热温度 过高而过份干燥等情况,造成茶叶熟度不均匀的问题,就整体而言,炒 菁所需时间较长且较耗费热能,且炒菁所需时间较久,易破坏叶绿素, 影响茶叶的质量,且需要作业员在机器旁持续观察注意炒菁状况,若无 经验老到的专业人员指导,茶叶熟度将难以掌控不易均匀,因此就整体 而言,其实用性差,仍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
陷,而提供--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其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 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有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该加热
筒是组设于该架座上,加热筒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筒开设有一取物
口;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筒于取物口处设有一加压盖,借该加压盖在加 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 ,以达到节省能源与快速炒菁的功效。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取物口是设置于所述加热筒的轴向。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设有一抽风口。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上设有一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延 伸出一连动臂与加压盖连结,以控制加压盖启闭。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内设有一内筒,加热筒末端设有一 轮轴机构,该内筒受该轮轴机构带动旋转。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本体上设有一控制装置,以控制所述连动 装置。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连动装置是以汽缸驱动。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或温度高低。
本发明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是
—种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热将内筒加 热至预定温度;置入茶叶将欲炒菁的茶叶置入内筒中;加热旋转以 加压盖封闭内筒,并令内筒旋转,借茶叶自身的水份产生水蒸汽,并以 水蒸汽帮助内筒的热量传导对流,使热量分布更为均匀,以快速且平均 的完成炒菁的流程;排除水汽待茶叶炒菁完成后,开启加压盖,并排 除内筒的水汽,如此便完成整个炒菁的流程。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其中置入茶叶的步骤中,可视其所 需而添加水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 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另一角度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加压盖开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加压盖关闭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炒菁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本体10 ———架座
1 1--轮体20 ———加热筒
2 0 1 —-内筒20 2-——转轮组
2 1--加热装置22 —一取物口
2 3--轮轴机构23 1-一轴杆
2 3 2 —-抽风口24一——加压盖
2 4 1-——枢轴25 —---连动
2 5 1 —-连动臂26 —一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炒菁机结构请先参阅图1
至图3所示,这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1主要包括一架座1 0以及一组设 于该架座l 0上的加热筒2 0,其中
该架座1 0底部可附设有轮体1 1,以方便本体1搬运或调整位置,
而该架座1 0主要供加热筒2 0承置定位用;
该加热筒2 O用作炒菁,该加热筒2 O是呈一圆柱状,其底侧设有 加热装置2 1,而该加热筒2 O轴向开设有一取物口 2 2 ,该取物口 2 2与加热筒2 0内部相连通,该加热筒2 0内则可设置一内筒2 0 1 , 该内筒2 0 l是受加热筒2 0轴向末端所设的轮轴机构2 3带动旋转, 并配合加热筒2 0前端开口处的转轮组2 0 2而旋转,该轮轴机构2 3 是以一轴杆2 3 l与内筒2 0 l相连通,借此,可由取物口2 2将茶叶 置入内筒2 0 1,而由加热装置2 l加热,并以轮轴机构2 3旋转该内 筒2 0 1:以上所述是现有的炒菁机结构与动作方式,并非本发明所欲
保护的标的,故不再赘述;
该加热筒2 0是在取物口 2 2处设有一相对应的加压盖2 4,该加 压盖2 4是受一连动装置2 5带动而开启、关闭取物口 2 2 ,该加压盖 2 4以一枢轴2 4 1与连动装置2 5枢接,加压盖2 4内侧则直接与内 筒2 0 l套设连动,并可随内筒2 0 l旋转;该连动装置2 5延伸出有 一连动臂2 5 1,连动装置2 5利用汽缸驱动该连动臂2 5 1,以达到 控制加压盖2 4启、闭的功效,且该连动装置可感测由加压盖2 4而来 的内筒2 0 l加热时的压力。当该内筒2 0 l压力达到一设定值时,连 动装置2 5便会令加压盖2 4略微开启以释放内筒2 0 1内的气压;该 加热筒2 0外设有一控制装置2 6 ,该控制装置2 6供使用者操作加压 盖2 4的启闭以及加热装置2 1的加热温度、时间、压力上限等的设定。
再请参阅图2所示,该加热筒2 0末端的轴杆2 3 l可设置为中空 的型态,以形成一通往加热筒2 0内部的抽风口 2 3 2,并可配合抽风 机(图中未示)等设备而抽出加热筒2 0内的空气与水汽。
本发明的炒菁机结构在使用时,请再配合参阅图4至图5所示,使 用者是由取物口2 2将茶叶置入加热筒2 0的内筒2 0 l中,再由控制 装置2 6令连动装置2 5通过连动臂2 5 1使加压盖2 4将该取物口 2 2封闭,该连动装置2 5是以气缸作为驱动该连动臂2 5 l的动力,而 使该加压盖2 4如图5所示封闭该取物口 2 2 ,并可在内筒2 0 1的气 压过大时略微开启泄压,如此,则该加热筒2 0内的空间是呈封闭的形 态,炒菁时的热源不流失散逸,如此不仅可加快炒菁的速度,更可降低 加热装置2 l所需加热的温度,并具有节省能源的功效;
再者,该加热筒2 O在炒菁时是呈封闭的空间,故可利用茶叶自身 的水汽使热能散布更为平均,而避免温度集中于加热筒2 0设置加热装 置2 l之处,而将该处的茶叶炒焦,因此更可避免专业人员看顾的不便 与麻烦,达到节省人力资源与成本的功效;最后,当加热完成后,则可 由抽风口 2 3 2将加热筒2 0内的空气连同水汽抽出,如此便可快速完 成炒菁的作业。
本发明的炒菁方法是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下列步骤预热、置入茶 叶、加热旋转、排除水汽等,本发明的炒菁方法因是利用水蒸汽帮助内
筒2 0 1的热量传导、对流,而使得内筒2 0 1中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整体茶叶的炒熟程度更为一致,而可避免专业人员看顾炒菁流程的不便 与麻烦。以下针对上述各步骤作进一步的剖析。
预热先由控制装置2 6设定,以加热装置2 l对加热筒2 0内的 内筒2 0 l加热,先将内筒2 0 l温度提高到2 8 0度至3 0 0度的炒
菁温度,以利后续作业。
置入茶叶置入预定重量的茶叶于预热后的内筒2 0 1, 一次炒菁 的茶叶重量一般可为l 3至1 5公斤,在置入茶叶的同时亦可视其所需, 通过经验判断,以直接加入水份,或加入水蒸汽的方式, 一并将水加入 内筒,有助于利用水蒸汽加热炒熟茶叶。
加热旋转当置入茶叶后则可利用连动装置2 5将加压盖2 4关闭 取物口2 2,该加压盖2 4是套盖于内筒2 0 l外端,并将内筒2 4封 闭,加压盖是随内筒2 0 l旋转,而该连动装置2 5则会在内筒2 0 1 因加热而气压到达一定程度时,略为开启加压盖2 4泄压;加热旋转过 程是一直持续到茶叶炒菁完成为止,利用茶叶本身加热后产生的水份, 或额外添加的水份,使内筒2 0 l中具有足够的水蒸汽,并借该水蒸汽 帮助内筒2 0 l的热量传导对流,使热量分布更为均匀,而可使全部的 茶叶都能得到适当的加热,以快速且平均的完成炒菁的流程,而在整个 加热旋转的过程中,加热装置2 l仍令内筒2 0 l保持2 8 0度至3 0 O度的炒菁合适温度,而内筒2 0 l则通过轮轴机构2 3以及转轮组2 0 2保持旋转。
排除水汽待茶叶炒菁完成后,是将加压盖2 4开启,并由抽风口 2 3 2抽风或吹风,而令内筒2 0 1内水汽排出,如此便可将茶叶取出, 完成炒菁的流程。
本发明的炒菁方法在配合本发明的炒菁机结构可避免专业人员监看 的不便,且炒菁速度较快,完成后的成品亦可保有较多叶绿素而提高质
量o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 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 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其中如该
抽风口 2 3 2 nj设置于加热筒的任一处,并不限定于该轴杆处。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
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发明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 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有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该加热筒是组设于该架座上,加热筒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筒开设有一取物口;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筒于取物口处设有一加压盖,借该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
全文摘要
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加热筒组设于架座上,加热筒有一加热装置,加热筒开有一取物口;加热筒于取物口处有一加压盖,借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以达到节省能源与快速炒菁的功效;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包括预热;置入茶叶;加热旋转;排除水汽四个流程。本发明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
文档编号A23F3/06GK101176490SQ20061013863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0日
发明者张崇益, 杨季奇 申请人:杨季奇;张崇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