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91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磨豆机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吸料机与喂料机的自动进料,经 由过滤机二次过滤,将豆渣再次回收利用,使较淡的过滤液体再进入第一过滤机与豆料混 合过滤,依此自动化循环,而研磨出较高浓度过滤液体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磨豆机作为制作豆浆的使用,仅仅利用一次过滤装置将豆料研磨后,即将豆 渣丢弃,然而黄豆的营养价值极为丰富,一般豆渣尚含原料30 %的成分比例,丢弃造成豆浆 制作成本提高,如以人工回收作第二次豆渣研磨,豆浆又过于清淡,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且浪费人力,因此于使用中有诸多不便,不符合经济效益,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基 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设计的经验,有感于上述现有品的不便,经潜心研究,试作改良,终使 本实用新型得以诞生,其首要的目的,乃在提供一种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可使豆渣再次 回收利用,自动化循环,也可研磨出较高浓度的豆浆。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 使豆渣再次回收利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至少两个过滤机,该两个过滤机分别为第一过滤机与第二过滤机;—吸料机,设有供应豆料的送料管,吸料机旁侧设置鼓风机及消音器,使豆料由吸 料机进入与该吸料机连接的喂料机;上述喂料机,连接在上述吸料机与第一过滤机之间,由侧边的电控箱设定控制进 料;一再生桶组,连接在第一过滤机及第二过滤机之间,供第一次过滤机过滤的滤渣 与水搅拌混合,再进入第二过滤机;一回收桶组,与第二过滤机连接,使第二过滤机流出的较淡过滤液体流入回收桶 组,经马达抽至第一过滤机。其中该再生桶组设有一搅拌器。其中该搅拌器具有数片鳍状体。其中该再生桶组设有一出水口。其中该再生桶组具有一遮体。其中该至少两个过滤机更各包含一座体,其内设一马达,并设一排出口 ;一盖体,装置于座体,且设置进料口与出渣口 ;一滤网,叠于滤网体,将过滤液体排出;[0019]上述滤网体,与上述滤网相贴合,将豆渣凭借离心力作用由滤网体顶缘的挤片排 到出渣口 ;一顶磨轮,设于过滤机进料口处,该顶磨轮轴心有一轴孔,该顶磨轮套于进料口底 部并锁固在盖体上;一底磨轮,相对于顶磨轮设置于过滤机内马达轴心处。其中该滤网是一底部中空的锥状体。其中该滤网体是一底部中空的锥状体。其中该过滤机是桶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 型将第一次过滤豆料的豆渣再过滤一次后,将豆渣经由设计的滤网体排出,使较淡的过滤 液体经回收桶组后,又再经马达抽送进入第一过滤机与豆料混合过滤,依此自动化循环,可 使豆渣再次回收利用,可研磨出较高浓度豆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动作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动作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过滤机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过滤机立体组合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再生桶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再生桶组立体组合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的过滤机与再生桶组立体组合图。附图标记说明1吸料机;2喂料机;3第一过滤机;4第二过滤机;5再生桶组;6回 收桶组;7抽水马达;8鼓风机;9消音器;10电控箱;11送料管;20豆料;30豆渣;311出渣 口 ;312滤网体;313顶磨轮;314底磨轮;315座体;316盖体;317滤网;318排出口 ;319进 料口 ;3120挤片;3130轴孔;501再生桶;502马达;511搅拌器;512遮体;513出水口 ;514 鳍状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并配合图4、图5所示,系本实用新型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中一种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以吸料机1、喂料机2、第一过滤机3、第二过滤机4、 再生桶组5及回收桶组6为主体,该吸料机1前方设置有送料管11,旁侧设置鼓风机8及 消音器9,该送料管11供应豆料,豆料由吸料机1进入,吸料机1下方设置有喂料机2,该喂 料机2由侧边的电控箱10设定控制进料,该喂料机2下方设置有第一过滤机3,再生桶组5 连接在第一过滤机3及第二过滤机4之间,供第一次过滤机3过滤的滤渣由出渣口 311排 出后与水搅拌混合,再进入第二过滤机4的进料口 319,回收桶组6与第二过滤机4的排出 口 318连接,使第二过滤机4流出的较淡过滤液体流入回收桶组6,经抽水马达7抽至第一 过滤机3的进料口 319。其中,该第一过滤机3与第二过滤机4的构造大致相同,都呈桶状,包括一座体315、一盖体316、一滤网317、一滤网体312、一顶磨轮313与一底磨轮314,在座体315内设 置一马达(图未示),并设一排出口 318 ;该盖体316装设在座体315上,可盖合座体315,其 上设置进料口 319,供豆料进入座体315,更设置一出渣口 311,供豆渣排出;该滤网317与 滤网体312都为底部中空的锥状体,滤网317叠于滤网体312,彼此相贴合,滤网317将过滤 液体排出,豆渣则凭借离心力作用由滤网体312顶缘的挤片3120排到出渣口 311 ;该顶磨 轮313与底磨轮314,供彼此间相互研磨作用,将进料磨碎,其中顶磨轮313设于过滤机进料 口 319处,其轴心有一轴孔3130,该顶磨轮313套于进料口 319底部并锁固于盖体316,在 过滤机内马达(图未示)轴心处相对于顶磨轮313设置一底磨轮314,达到磨豆及脱渣的功 能。请参阅图2、图3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为先将水注入再生桶组5及 回收桶组6,再将水由回收桶组6经抽水马达7引入第一过滤机3中与由吸料机1进入喂料 机2的豆料20混合过滤,将过滤液体排出,使第一次过滤后的豆渣排到出渣口 311,进入再 生桶组5先与水搅拌混合,再经由出水口 513将豆渣与水搅拌混合的流质送入第二过滤机 4,将第一次过滤豆料的豆渣再过滤一次后,将豆渣30排出,使较淡的过滤液体经回收桶组 6后,又再经抽水马达7抽送进入第一过滤机3与豆料20混合过滤,依此自动化循环,可使 豆渣再次回收利用,也可研磨出较高浓度过滤液体为其目的。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该再生桶组5有一渣水混合搅拌器511及一出水口 513, 搅拌器511具有数片鳍状体514,置于再生桶501中,由马达502带动转动,且具有一遮体 512,该遮体512不完全封盖而留一缺口供豆渣进入。为突显本实用新型的进步性,兹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列举如下1.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中豆渣自动加水再生,节省豆料。2.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中豆渣自动加水再生,且可回收二次磨豆的 较淡过滤液体,使其成为高浓度液体。3.本实用新型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速度快、高产能、高浓度,磨豆脱渣自动完 成,可降低成本。4.具产业利用价值。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 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至少两个过滤机,该两个过滤机分别为第一过滤机与第二过滤机;一吸料机,设有供应豆料的送料管,吸料机旁侧设置鼓风机及消音器,使豆料由吸料机进入与该吸料机连接的喂料机;上述喂料机,连接在上述吸料机与第一过滤机之间,由侧边的电控箱设定控制进料;一再生桶组,连接在第一过滤机及第二过滤机之间,供第一次过滤机过滤的滤渣与水搅拌混合,再进入第二过滤机;一回收桶组,与第二过滤机连接,使第二过滤机流出的较淡过滤液体流入回收桶组,经马达抽至第一过滤机。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再生桶组设有一搅拌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搅拌器具有数片鳍状体。
4.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再生桶组设有一出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再生桶组具有一遮体。
6.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过滤机更各包含一座体,其内设一马达,并设一排出口;一盖体,装置于座体,且设置进料口与出渣口;一滤网,叠于滤网体,将过滤液体排出;上述滤网体,与上述滤网相贴合,将豆渣凭借离心力作用由滤网体顶缘的挤片排到出渣口一顶磨轮,设于过滤机进料口处,该顶磨轮轴心有一轴孔,该顶磨轮套于进料口底部并锁固在盖体上;一底磨轮,相对于顶磨轮设置于过滤机内马达轴心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滤网是一底部中空的锥状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滤网体是一底部中空的锥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过滤机是桶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系以吸料机、喂料机、第一过滤机、第二过滤机、再生桶组及回收桶组为主体,该吸料机台前方设置有送料管,该送料管供应豆料,而吸料机下方设置有喂料机,该喂料机由侧边的电控箱设定控制,该喂料机下方设置有第一过滤机,将第一次过滤豆料的豆渣排到再生桶组后,再进入第二过滤机,将第一次过滤豆料的豆渣再过滤一次后,将豆渣排出,使较淡的过滤液体经回收桶组又再进入第一过滤机与豆料混合过滤,依此自动化循环,可使豆渣再次回收利用,也可研磨出较高浓度过滤液体,实为一具经济效益的复式高浓度磨豆机结构。
文档编号A23C11/10GK201782592SQ20102028309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日
发明者郑瑞台, 陈振丰 申请人:郑瑞台, 陈振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