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957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薯类产品如马铃薯粉的生产过程中,经过切片机切成片状的马铃薯,要由螺旋提升机送到蒸煮桶进行蒸煮,为了防止蒸煮桶中的蒸汽从蒸煮桶的进料口或从螺旋提升机的出料口跑出来,传统的做法是在螺旋提升机的出料口与蒸煮桶的进料口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上下两道闸阀,进料前,上闸阀打开,马铃薯片就累积在下闸阀与上闸阀之间的管道中,进料时,上闸阀关闭,下闸阀打开,马铃薯片就能通过下闸阀进入蒸煮桶进行蒸煮,此时蒸煮桶中的蒸汽就不会跑出来,但是这种结构操作麻烦,不能连续作业;另外,一旦忘了关闭上闸阀就打开下闸阀,蒸汽还是会跑出来,安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可使进料作业连续进行,进料方便,安全性较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包括圆管形的筒体、转轴、减速电机,所述筒体的两端固定两个端盖,筒体的上部设有进料口,筒体的下部设有出料口,两个端盖设有中心轴线与筒体中心轴线相重叠的通孔,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架设在两个端盖的通孔上,转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处于筒体内的转轴固定有三个以上与筒体内表面和两个端盖内表面相接触的刮片。进一步,所述的转轴通过两个轴承架设在两个端盖的通孔上,端盖的外表面还连接有轴承盖,使转轴的转动更加灵活。再进一步,所述的转轴的自由端为方形或六角形,方便万一出现电机损坏时,拆下联轴器,可用手柄带动转轴转动进料。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圆管形筒体上部的进料口连接螺旋提升机的出料管,筒体的下部的出料口连接蒸煮桶的进料口,由于筒体内的转轴固定有三个以上与筒体内表面和两个端盖内表面相接触的刮片,可以保持转轴处于任一位置至少有两个刮片和筒体内表面和两个端盖内表面相接触,因此转轴转到任何位置,筒体上部的进料口和下部的出料口都处于断开状态,蒸煮桶中的蒸汽就不会跑到筒体的进料口,同时从进料口上部落下的物流会积在两个刮片之间,当积有物流的两个刮片转到出料口的位置,物流就会自动掉入蒸煮桶,因此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使进料作业连续进行,进料非常方便;另外,不管转轴是正转或反转或出于任何位置,蒸汽都不会跑出来,安全性较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0010]图3是图1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包括圆管形的筒体1、转轴2、减速电机3,所述筒体1的两端固定两个端盖4、5,筒体1的上部设有进料口 11,筒体1的下部设有出料口 12,两个端盖4、5设有中心轴线与筒体1中心轴线相重叠的通孔,转轴2以可转动的方式架设在两个端盖4、5的通孔上,具体为转轴2通过两个轴承6架设在两个端盖4、5的通孔上,端盖4、5的外表面均连接有轴承盖61 ;转轴2的一端通过联轴器7与减速电机3的输出轴相连接,处于筒体1内的转轴 2上固定有四个与筒体1内表面和两个端盖4、5内表面相接触的刮片8。转轴2的自由端21设计为方形,也可为六角形。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圆管形筒体1上部的进料口 11连接螺旋提升机的出料管,筒体 1的下部的出料口 12连接蒸煮桶的进料口。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权利要求作等同的改变都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包括圆管形的筒体、转轴、减速电机,所述筒体的两端固定两个端盖,其特征在于筒体的上部设有进料口,筒体的下部设有出料口,两个端盖设有中心轴线与筒体中心轴线相重叠的通孔,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架设在两个端盖的通孔上,转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处于筒体内的转轴固定有三个以上与筒体内表面和两个端盖内表面相接触的刮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通过两个轴承架设在两个端盖的通孔上,端盖的外表面还连接有轴承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的自由端为方形或六角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蒸煮桶的进料机构,包括圆管形的筒体、转轴、减速电机,所述筒体的两端固定两个端盖,筒体的上部设有进料口,筒体的下部设有出料口,两个端盖设有中心轴线与筒体中心轴线相重叠的通孔,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架设在两个端盖的通孔上,转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处于筒体内的转轴固定有三个以上与筒体内表面和两个端盖内表面相接触的刮片;本实用新型可使进料作业连续进行,进料方便,安全性较高。
文档编号A23L1/01GK202206845SQ2011202502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曾占清 申请人:厦门圣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