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5988发布日期:2019-04-12 23:18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属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我国养猪生产,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养猪生产中,时常出现猪肉胴体脂肪发黄的现象,这种猪肉一般称为黄膘肉。黄膘肉在屠宰前很难通过检验检疫发现,一旦发生通常不能作为食用,也无销售价值,给饲料、生猪养殖和屠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黄膘肉又称为黄脂肪病、营养性脂肪组织炎或者营养性脂膜炎,其主要特征是脂肪组织明显发炎,“蜡样”色素在脂肪细胞中沉积。研究表明,黄膘肉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饲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抗氧化剂不足。动物采食这类饲料后,饲料中的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使褐色或黄色的“蜡样”色素沉积在脂肪组织中,脂肪组织呈现出黄色或深黄色,松软并伴有腥味。

因此,预防猪黄膘肉的发生是养猪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主要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方法,防止饲料的氧化变质。但这种技术只是减少了猪的氧化脂肪摄入量,技术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明显。此外,有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610965898.5、201810163380.9)分别公开了改善和解决猪黄膘肉的全价饲料和复合预混合饲料,但这些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都是依靠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添加来解决黄膘肉,并且都涉及在养殖过程中更换饲料,操作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预防猪黄膘肉的方法所存在的针对性不强、操作难度较大等不足,提供了一种通过合理配方搭配,阻止饲料和猪体内脂质过氧化,防止“蜡样”色素在猪脂肪组织中沉积,从而预防猪黄膘肉发生的饲料添加剂。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计该添加剂由下列组分组成:

维生素c15~30%;亚硒酸钠:1~4%;二丁基羟基甲苯5%~15%;余量为橄榄粕。

进一步的,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计该添加剂由以下组分组成:

维生素c30%;亚硒酸钠2%;二丁基羟基甲苯15%;橄榄粕53%。

进一步的,所述亚硒酸钠为饲料级亚硒酸钠预混剂,硒元素含量为1%。

以上所述各组分对于防止饲料和猪体内的脂质过氧化,预防猪黄膘肉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中的橄榄粕是油橄榄经浸提取油后获得的副产物,具有香味,适口性较好。

本发明安全、高效、操作简单,能有效防止脂质过氧化和蜡样色素在猪脂肪组织中的沉积,预防黄膘肉的发生。极大的解决了生猪养殖中的黄膘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维生素c30%;亚硒酸钠2%;二丁基羟基甲苯15%;橄榄粕53%。

实施例2

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维生素c15%;亚硒酸钠1%;二丁基羟基甲苯5%;橄榄粕79%。

实施例3

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维生素c20%;亚硒酸钠2%;二丁基羟基甲苯10%;橄榄粕68%。

实施例4

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维生素c30%;亚硒酸钠3%;二丁基羟基甲苯10%;橄榄粕57%。

本发明所述添加剂对猪舍氨气浓度的影响试验: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90kg的健康dly生长育肥猪240头,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基础日粮)和试验组(基础日粮中按0.1%比例添加实施例1所述添加剂)。所有猪只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4周后屠宰猪只,检测背部脂肪颜色。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猪背部脂肪颜色

表中同行肩注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由表1可知,在本实施例配方即维生素c、亚硒酸钠、二丁基羟基甲苯、橄榄粕协同配合下,猪背部脂肪红度黄度大大降低,亮度大大提升,能有效防止脂质过氧化和蜡样色素在猪脂肪组织中的沉积,预防黄膘肉的发生。

对实施例2、3和4的效果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与实施例1结果无明显差别,故在此不做敷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优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变更,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预防猪黄膘肉的饲料添加剂,由下列组分按质量百分比组成:维生素C:15~30%;亚硒酸钠:1~4%;二丁基羟基甲苯:5~15%;余量为橄榄粕。本发明的饲料添加剂能高效清除饲料中及猪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和蜡样色素在猪脂肪组织中的沉积,预防黄膘肉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虞洁;陈代文;余冰;何军;王曲圆;郑萍;毛湘冰;罗玉衡;罗钧秋;黄志清;王慧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1.29
技术公布日:2019.04.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