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93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泡茶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泡茶器具,其包括有一母杯及一子杯,用以将冲泡后之茶水与茶叶分离。
近十年来,由于工商业的快速繁荣,人们天天忙碌于工作岗位上,似乎已不再拥有农业时代之空闲来慢慢冲泡茶叶,享受人生,而往昔以一茶盘装置以小茶壶及小茶杯等多项器具来泡茶的情趣,已逐渐不复再现;但基于人们对茶的喜好,现代人虽不能如以往之泡茶方式来喝茶,但仍存在喝茶的习惯,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将茶叶直接放入茶杯,再冲以热开水冲泡,随即饮用,但此举由于茶叶持续的浸泡于水中,喝茶者在喝茶时,很容易的会喝到茶叶,又在茶叶浸泡过久时,茶的味道便会变得非常的苦涩,使最好的茶叶亦失去原味而无法泡出好茶,此乃令喜爱喝茶者所深感困扰。
为改善前述泡茶之困扰,有一种内附活塞之习用泡茶器的设计,此产品系为泡红茶所设计的泡茶器,并有将其设为泡某些水果茶等,其系为一杯体,内部容置一中心杆,其下端连设一与杯体内径等大之滤纲层活塞,而上端向上延伸至上盖外侧之突缘,可利用突缘带动中心杆及滤纲层活塞上下作动者,当使用时,将茶叶置入杯体与滤纲层活塞之间,再加入热开水,而后压下突缘,以滤纲层活塞压挤茶叶,而茶水浮于上部,故倾倒出来的茶没有茶叶渣者,以冲泡的方式而言,此种构造尚不失为一简便之设计,但就茶之品质而言,其显然尚不能合于使用者之要求,盖因,以此种压挤式之冲泡法,所能使用之茶叶,仅只能使用品质较差之茶叶渣,较好之茶叶必须以热开水冲泡,令茶叶自然张开,并将本身的味道溶于开水压出者;而且,此习用装置之茶叶系一直浸泡于水中,其亦将导致因冲泡过久而产生的苦涩味道,且又使此茶叶无法重复冲泡者;是以,以一种简易的泡茶方式,但泡出的茶却不够香醇,显然并不为合于实用之设计者。
另有一种习用泡茶器之设计,其主要为一大一小之同心杯,于小杯之底部设有许多的小孔,使用时,系将茶叶放入小杯中,而后加注入热开水于大杯中,使水之高度高于小杯内的茶叶,经一段时间后,成为泡好之茶水,再将小杯取出,而饮用大杯内之茶水者,但此种设计于使用时显然产生了以下的不便,其一为冲泡此茶器时,倒入之热开水量一定要充足,使水面高于小杯内之茶叶,方可有冲泡之效果;其二为此泡茶器仅藉小杯底面之小孔来进行对流,其间又存有茶叶,故冲泡时,茶叶之香味无法完全渗入大杯内之水,而降低了茶之香醇;其三为此泡茶器之小杯,因底部有小孔,而茶叶系直接置于小杯中,故于冲泡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小体积之茶叶或茶渣落入大杯中,而不合实用者。
由此可见,我们仍需要一种可方便现代人泡茶,但仍可不失香茗风味之泡茶器具。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方便地将冲泡好之茶水及茶叶分开之泡茶器具。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上述型式之泡茶器具,其不限制须充填之茶叶及开水数量,而可完全依个人喜好而决定放入之茶叶及开水数量。
完成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之泡茶器具,包括有一母杯及一可被套合于该母杯上部之子杯;该子杯内设有一凸起之滤纲,子杯之底面开有一孔,该孔平时由一球形止水塞所堵塞,而止水塞以一线连出子杯外;泡茶时,将茶叶及开水先放入子杯内,等待一适当时间后,使开水冲泡成最适饮用之茶水时,拉动线以打开止水塞,茶水即流入母杯内,而茶叶则留置于子杯内之滤纲上方,期使茶水与茶叶分离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详细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而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有关之附图为


图1系本实用新型之整体外观图;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子杯取出之外观图;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子杯冲泡茶水时之平面图;图4系本实用新型之子杯冲泡茶水后茶水由子杯流入母杯之平面图;以及图5系本实用新型之滤网结构放大之平面图。
请参阅各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泡茶器具包括一母杯(1)、一子杯(2)及一上盖(5),而于子杯(2)内装设以一滤网(3)及控制机构。
母杯(1)为一圆柱形之杯体,其上缘设有一凸出之出水口(13),另以一固定环(11)套于杯体外缘,一把手(12)之一侧为圆弧状,再以一螺丝(124)由外侧连结该固定环与把手,因此乃可简易以把手(12)握持母杯(1)杯体。
子杯(2)为一不等径之杯体,上部直径与母杯(1)相同,而下部直径略小于母杯(1)之内径,故子杯(2)可置放于母杯(1)之上部,并具有嵌合之效果,但并不堵塞该母杯之出水口(13),又于子杯(2)之底面中央开设以一圆形之通水孔(22)。
滤网(3)呈微凸状,其恰可装设于子杯(2)之内部。
控制机构系为控制线(43),其一端为球形之塞子(41),其直径略大于通水孔(22),而放置于子杯(2)内滤网(3)之下部,可封闭通水孔(23),控制线(43)之另端为一控制圆球(42),系利用控制线(43)延伸至子杯(2)之上端外侧。
上盖(5)系盖于子杯(2)之上方者。
请参阅图3、4所示,当本泡茶器具使用时,系将茶叶置入子杯(2)内,而后加注热开水于其内,而于此状况之茶叶系经自然冲泡,故泡好的茶别具甘甜美味者(如图3所示),当泡好茶后,只需将控制圆球(42)往外拉,而使塞子(41)脱离通水孔(22)(如图4所示),因此,茶水便可落入母杯(1)内,提供使用者,但茶叶被滤网(3)所阻挡,而留于子杯(2)内;此冲泡好的茶,可不含任何的茶叶片或茶渣,而且系仅经冲泡(并非如习用一直将泡茶浸泡其中),故茶水的味道特别甘甜,绝不会有苦味;另对于前述经冲泡后的茶叶,因冲泡好的茶,尽落入母杯(1)中,剩余于子杯(2)内的为几乎干燥的茶叶片,故此茶叶片不会因浸泡于水中而失去茶香,甚至将叶片内的苦汁都渗出者,即其可重复冲泡,而仍具其较佳之原味者;另外,本实用新型在母杯内虽仍存在未喝完的茶时,仍可同时于子杯内继续冲泡新茶,且不会冲淡已泡好于母杯内之茶水,显然要较习用泡茶器为佳者。
在塞子(41)和控制球(42)间之控制线(43)其外覆有一弯管(4),此弯管(4)由滤网(3)处延伸至子杯(2)上缘处,另在子杯(2)上部之周边设有一防热垫(23)。
另由图5中可明白看出,本实用新型之滤网(3)其周边套设有一边衬(33),当滤网(3)装设于子杯(2)内时,其边衬(33)恰可卡设于子杯(2)之底部内壁。
上盖(5)内沿其周边分设数个靠架(51),且在整个杯体之底架(6)采与杯体可分离之设计等。
在实际使用时,弯管(4)之设计,可将茶叶渣与内部之控制线(43)隔开,以减少彼此间之摩擦力,且弯管(4)采垂直上升后以倾斜之角度向子杯(2)上缘方向延伸,使控制线(43)往上拉起塞子(41)之力量可较为省力,尤其是在拉动时不致使滤网(3)被掀开,而弯管(4)之设计在茶叶之倒出上亦有较佳之作用,当需取出茶叶时,可由弯管(4)处施力不但在操作上较为方便,且亦无损坏之虞。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泡茶器具时,子杯(2)中之茶叶于冲泡完成后,需将子杯(2)取出以方便由母杯(1)中倒出茶水饮用,本实用新型中上盖(5)内之靠架(51)之设计,在需取出子杯(2)时,如图2所示,子杯(2)可安然放置于靠架(51)上不但不虞倾倒,且残留于子杯(2)中之水份亦可由子杯(2)流入上盖(5)不致沾污桌面。
滤网(3)其周边设有边衬(33),可使滤网(3)稳固的卡合于子杯(2)底部内缘,且因该边衬(33)系采软质之材料制成故在冲泡开水时可确保滤网(3)不致产生不定向之移动,当欲取出茶叶渣时可藉由手持弯管(4)而把整个滤网(3)上提,唯此边衬(33)亦不致妨碍滤网(3)之取出,在子杯(2)上部周边之防热垫(23)以利在子杯(2)被滚烫开水冲泡过后,可方便子杯(2)之取出,而底架(6)与杯体可分离之设计,亦利清洗和运送包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泡茶器具,在操作上相当方便,使用者可依其个人意原将适量之茶叶与开水放入子杯内,等待一适当时间,俟开水被冲泡成最佳饮用状态之茶水后,拉动控制线以开启塞子,即可使茶水流入母杯内,而茶叶尽数留于子杯内;不使使母杯内之茶水不致因茶叶浸泡其中过久而有苦涩味道,且留于子杯中之茶叶可被重覆冲泡新加入之开水者。
上述之具体实施例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对于熟悉此类技艺之人士而言,根据上述说明,可能对该具体实施例作部份变更及修改,而并不脱离出本实用新型之精神范畴,所以,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仅是由权利要求来加以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泡茶器具,包括有一附设把手及顶端出水口之母杯,其特征在于,一子杯可紧密套合于该母杯之上部,但不堵塞该母杯之出水口;一微凸形之滤纲恰可装设于该子杯之内部,而用以限制茶叶之通过;该子杯之底面开设有一通水孔,该通水孔平时由一塞子所堵塞,而该塞子上系有一伸出该子杯外之线,利用该线可由子杯外控制该塞子之启闭。
2.根据权利要求1之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该线系被部份穿合于一弯管内,该弯管底端被固定于该滤纲上,该弯管之顶端则延伸至该子杯之顶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1之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该滤纲之周边设有一边衬,该边衬恰可卡设于该子杯接近底部之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之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可紧密盖住该子杯顶面开口之上盖,该上盖底面具有一靠架,当上盖反置时,该子杯恰可置于该靠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之泡茶器,其特征在于,该子杯之外壁设有环形防热垫。
6.根据权利要求1之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该通水孔成圆形,且该塞子成球形。
专利摘要一种泡茶器具,包括有一母杯及一可被套合于母杯上部之子杯;该子杯内设有一凸起之滤网,子杯之底面开有一孔,该孔平时由一球形止水塞子所堵塞,而止水塞子以一控制线连出子杯外;泡茶时,将茶叶及开水先放入子杯内,等待一适当时间后,使开水冲泡成最适饮用之茶水时,拉动控制线以打开止水塞子,茶水即流入母杯内,而茶叶则留置于子杯内之滤网上方,期使茶水与茶叶分离。
文档编号A23L1/218GK2036351SQ882150
公开日1989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88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1988年10月15日
发明者沈顺从 申请人:沈顺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