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559510阅读:1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
众说周知,河豚是一种常见的鱼,它有剧毒,对几乎所有脊椎动物都显毒性。河豚的毒性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人若误食,会出现头昏眼花、四枝无力、全身麻木的现象。重者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直至死亡。长期以来,人们研究河豚毒性,发现其毒素主要存在于体内血液、内脏中,而其肉质的味道却十分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难得的美味珍品。因此,国内外大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目前,河豚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是去头、去皮、去内脏,用水洗净血液,把鱼体内的毒素处理干净;也有的将河豚去皮后,剔下鱼肉,加工成肉片,用水清洗干净,而后方可用来加工食用。即便这样,由于没有一科学完整的处理方法和工艺,仍然时有食河豚中毒的。上述方法破坏了鱼的完整性,浪费了头和皮等不少有价值的资源。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处理简单、合理,便于操作,安全可靠的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取新鲜河豚,沿下颌牙齿中缝开刀至肛门处,取出内脏、气囊和鱼鳃,把脊椎与头连接处的淤血洗干净,而后从头沿脊椎开刀至尾端,取出脑及外膜和脊椎内的淤血,而后把眼睛刺破,挤出里面的液体,然后用清水将整条河豚的血和污物洗干净,最后清水浸泡河豚1-4小时,期间换水3-5次,一直到水中没有异色为止。
本发明采取上述方法处理河豚,其处理方法简单、合理,便于操作,排毒干净,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河豚前处理方法。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一种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选取新鲜河豚,沿下颌牙齿中缝开刀至肛门处,取出内脏、气囊和鱼鳃,把脊椎与头连接处的淤血洗干净,而后从头沿脊椎开刀至尾端,取出脑及外膜和脊椎内的淤血,而后把眼睛刺破,挤出里面的液体。此时,河豚尾部相连,保留有头和皮,而且比较完整。然后用清水将整条河豚的血和污物洗干净,最后清水浸泡河豚1-4小时,期间换水3-5次,浸泡河豚的时间根据河豚的品种和季节来确定。比喻红鳍东方鲀、假睛东方鲀毒性较大,需用清水浸泡3小时,期间换水4次;弓斑东方鲀可用清水浸泡1小时,期间换水3次。每年的5月份,河豚处于繁殖期,此时其毒性最大,需用清水浸泡3-4小时,期间换水5次,一直到水中没有异色为止。
本发明采取上述方法处理河豚后,可以用来煎、炒、煮、炸,味道鲜美。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方法河豚保留头和完整的皮,完整性好。烹饪后完整、美观。其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一些药用价值,可用来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实践证明,采用本发明方法处理河豚食用无毒,安全可靠,迄今为止,已有3000人次食用本发明方法处理的河豚,无一发生中毒现象。本发明处理方法简单、合理,便于操作,排毒干净,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取新鲜河豚,沿下颌牙齿中缝开刀至肛门处,取出内脏、气囊和鱼鳃,把脊椎与头连接处的淤血洗干净,而后从头沿脊椎开刀至尾端,取出脑及外膜和脊椎内的淤血,而后把眼睛刺破,挤出里面的液体,然后用清水将整条河豚的血和污物洗干净,最后清水浸泡河豚1-4小时,期间换水3-5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豚食用前处理方法,首先选取新鲜河豚,沿下颌牙齿中缝开刀至肛门处,取出内脏、气囊和鱼鳃,把脊椎与头连接处的淤血洗干净,而后从头沿脊椎开刀至尾端,取出脑及外膜和脊椎内的淤血,而后把眼睛刺破,挤出里面的液体,然后用清水将整条河豚的血和污物洗干净,一直到水中没有异色为止。本发明处理方法,河豚保留头和皮,其处理方法简单、合理,便于操作,排毒干净,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河豚前处理方法。
文档编号A23L1/325GK1276989SQ9911226
公开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10日
发明者孙竹林 申请人:孙竹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