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白肋烟中有害成分的调制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771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降低白肋烟中有害成分的调制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降低白肋烟中N-亚硝胺(TSNA)含量的调制工艺。
背景技术
白肋烟由马里兰深色晒烟品种突变而来,茎和叶脉呈乳白色,有别于其它烟草。其栽培方法近似烤烟,成熟采摘后挂在晾棚或晾房内晾干。白肋烟的烟碱和总氮含量比烤烟高,含糖量低,叶片较薄,弹性强,填充力高,阴燃保火力强,并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容易吸收料液,现已成为混合型卷烟和雪茄烟的重要原料。由于白肋烟烟碱和总氮含量较高,因此燃烧产生的N-亚硝胺(TSNA)物质相对较 多。TSNA是一组仅发现于烟草及其制品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N-亚硝基去甲基烟碱(NNN)、4- (N-甲基-亚硝基)-I-(3-吡啶基)-I- 丁酮(NNK)、N-亚硝基新烟草碱(NAT)和N-亚硝基假木贼碱(NAB)等4种成分,其中NNN和NNK具有显著的致癌作用。TSNA的主要前体物质是生物碱和硝酸盐、亚硝酸盐。研究证明卷烟烟气中有25% 45%的TSNA来自烟叶,其余的产生于热解合成反应。可见降低烟叶的TSNA含量及选用低TSNA烟叶作为卷烟原料是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有效途径。在收获前的绿色烟叶中没有TSNA存在,它们产生于收获后的调制和发酵过程。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08,增刊41-46)表明随着烟叶调制过程的进行,烟叶含水量降低,细胞外渗物增加,微生物数量和亚硝酸含量也同步增加。在烟叶调制过程中,凡是有利于促进烟叶失水,有利于抑制微生物活动,有利于清除亚硝酸的措施都可降低TSNA的形成和积累,如盛培秀(中国烟草学报,2007,4 45-49)采用具有较强硝酸盐及亚硝酸还原能力的菌株WB5对晾制阶段的白肋烟处理,可有效地降低烟叶的TSNA含量,中国专利CN1580237和CN1579260采用具有同样功能的微生物处理调制阶段的白肋烟,显著降低了烟叶中TSNA的含量。采用特殊工艺在调制阶段对烟叶进行处理,同样可以降低烟叶中TSNA的含量,如专利CN1438843公开了一种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介质在提高的温度和压力下选择性地去除亚硝胺的方法,可降低所有类型烟草的亚硝胺含量。中国专利CN1272768和CN1994163都介绍了在调制熟化阶段采用微波或高频辐射处理烟叶,降低了 TSNA的含量。但是上述工艺实现起来较为复杂,有的需要引进新的调制设备,有些需要使用生物试剂,操作起来需要严格的条件控制,均限制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白肋烟中有害成分的调制工艺,可以有效的降低调制后白肋烟中的TSNA含量,从而有助于生产低危害卷烟。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降低白肋烟中有害成分的调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成熟的白肋烟在采摘斩叶后立即分离主脉送入晾房进行调制;
B、凋萎与变黄期在晾房内14 16天,期间保持晾房内24小时的温度均控制在16 24°C的范围内,平均相对湿度调节至70 80% ;C、在变黄期末段和变褐期初期,早中晚各一次测量烟叶的水分含量,待烟叶的水分下降到50%左右时,将烟叶转移至无烟烤房中烘烤,温度控制在70°C,根据需要持续时间6小时到2天不等;D、之后继续晾制,变褐期控制平均相对湿度65 55%,该阶段持续8 10天;干筋期持续18 20天,控制平均相对湿度45 5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I.采摘斩叶后立即分离主脉,可以避免主脉中过高的水分和TSNA前体物在调制过程中,促进或增加叶片的TSNA的形成和累计。当水分达到50%左右时,采取烘烤方式可以较快的降低水分,降低微生物和酶的反应活性,抑制TSNA的形成。调制后的白肋烟中的TSNA含量与传统调制方法相比有显著降低,同时可缩短调制时间。2.调制过程采用传统晾制和烤制相结合,工艺较容易实现,不需要对现有调制设备进行改造。3.采用本工艺调制的白肋烟应用于卷烟配方,在保持卷烟风格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降低烟气中TSNA含量。
4.通过在调制过程中测量烟叶水分,可针对不同的白肋烟品种进行个性化调制。5.通过控制调制过程中烤制的时间,可赋予白肋烟一定的烤烟风格,降低白肋烟的烟碱含量,使不同化学物质的含量相互协调,提高白肋烟的可用性。调制醇化后的白肋烟可应用于混合型卷烟配方中,起到圆润烟气,降低刺激的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I :将新收获的湖北中部三级白肋烟,去除主脉后送入晾房开始调制;凋萎与变黄期在晾房内15天,期间保持晾房内24小时的温度均控制在16 24°C的范围内,平均相对湿度调节至70 80% ;在变黄期末段和变褐期初期,早中晚各一次测量烟叶的水分含量,第15天,测量烟叶水分到达50%时,将烟叶转移至无烟烤房,控制温度在70°C,烤制IOh ;之后送回晾房继续进行晾制,变褐期控制平均相对湿度65 55%,该阶段持续9天;干筋期持续18天,控制平均相对湿度45 50%。27天后,整个调制过程结束(变褐期和干筋期共27天)。本发明实施例I调制生产的白肋烟与传统方法晾制的白肋烟进行对比结果如下表I不同方法外观质量对比
权利要求
1.一种降低白肋烟中有害成分的调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成熟的白肋烟在采摘斩叶后立即分离主脉送入晾房进行调制; B、凋萎与变黄期在晾房内14 16天,期间保持晾房内24小时的温度均控制在16 24°C的范围内,平均相对湿度调节至70 80% ; C、在变黄期末段和变褐期初期,早中晚各一次测量烟叶的水分含量,待烟叶的水分下降到50%左右时,将烟叶转移至无烟烤房中烘烤,温度控制在70°C,根据需要持续时间6小时到2天不等; D、之后继续晾制,变褐期控制平均相对湿度65 55%,该阶段持续8 10天;干筋期持续18 20天,控制平均相对湿度45 50%。
全文摘要
一种降低白肋烟中有害成分的调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成熟的白肋烟在采摘斩叶后立即分离主脉送入晾房进行调制;B、凋萎与变黄期在晾房内14~16天,期间保持晾房内24小时的温度均控制在16~24℃的范围内,平均相对湿度调节至70~80%;C、在变黄期末段和变褐期初期,待烟叶的水分下降到50%左右时,将烟叶转移至无烟烤房中烘烤,温度控制在70℃,根据需要持续时间6小时到2天不等;D、之后继续晾制,变褐期控制平均相对湿度65~55%,该阶段持续8~10天;干筋期持续18~20天,控制平均相对湿度45~50%。本发明采用晾制和烤制相结合,无需复杂工艺即可有效的降低调制后白肋烟中的TSNA含量。
文档编号A24B3/04GK102715632SQ201210204390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0日
发明者司辉, 张耀华, 熊斌, 王昊, 程华, 程炳发, 谢豪, 陈一 申请人: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