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发热体及其应用的低温烟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9884发布日期:2019-10-19 02:4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分层发热体及其应用的低温烟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层发热体及其应用的低温烟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加热不燃烧的烟具采用上下分段式加热的发热体,如图1中所示,包括发热体表面布置的第一发热区和第二发热区,分段加热的方式不像整体加热的方式,无论第一发热区和第二发热区如何布置,都必须要有一个发热区空出一部分区域来设置两个发热区的电极,将电极引到发热体的同一端部进行接线,这样就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电极包括有两个发热区内部的发热电极共用的公共电极,因此无论是第一发热区还是第二发热区工作时,该部分电极均会导电发热,对该区域对应的烟草材料进行持续加热,这样就会导致,这样可能会产生焦糊味导致的不良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分段式加热发热体的低温烟具因为电极的布置导致的不良体验问题,提供一种分层发热体及其应用的低温烟具。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分层发热体,包括发热基层以及覆在所述发热基层上的电发热部件,所述电发热部件在发热基层表面分为至少两个可独立控制的发热区,所述发热区内的电发热部件以及对应电发热部件连接的电极分别位于发热基层的两个不同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区沿发热体的长度分段分布,并且均在发热体的周向首尾连接成环。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基层包括两层,所述电发热部件覆在第一发热基层靠近发热体的加热区域一侧表面,所述电极覆在第二发热基层上,并通过第二发热基层和第一发热基层压紧,将所述电极压紧覆在第一发热基层远离发热体的加热区域另一侧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热基层上设有用于使电极和电发热部件电接触的穿透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分层发热体中,所述发热基层采用氧化铝基层,所述电发热部件和电极均为印制的电子浆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分层发热体中,所述电发热部件所在的发热基层表面设有覆盖电发热部件的保护釉层。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区包括有且仅有一组电发热部件的完整发热区,以及混有多组电发热部件的混合发热区。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包括不同发热区内的电发热部件分别连接的发热电极,以及所有发热区内的电发热部件共同连接的共用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电发热部件在对应发热区内沿发热基层长度方向和/或周向方向呈连续弯折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基层卷绕成对发烟介质包围加热的管状发热体,或卷绕成插入发烟介质内部进行中心加热的空心棒状或空心片状发热体。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低温烟具,该低温烟具采用上述分层发热体作为低温烟具的发热体。

本实用新型将发热体上的电发热部件和电极分别布置在发热基层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且电极位于远离加热区域设置,消除了电极对发热区的占用,增大了发热区面积,同时将电极通电发热对发烟介质的加热效果降低到最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电极持续通电对发热区域内的发烟介质持续加热产生焦糊现象;利用分层设计可以实现电发热部件和电极在发热体上的固化,生产工艺更加方便快捷,固化效果可靠;发热区分段设置,在相应加热区域工作发热时,低温气流可以从其加热区未覆盖的其他区域流通,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烟介质加热后所产生烟雾的温度,极大的解决了低温烟具在加热初期存在的烟雾烫嘴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发热部件和电极进行分层设计,解决了电极发热对发烟介质加热的影响,提高了低温烟具的体验感。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低温烟具发热体展开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分层发热体展开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分层发热体展开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的电发热部件和第一发热基层的分开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的电极和第二发热基层的分开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的第一发热基层和第二发热基层的分开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的分层发热体卷制成管状发热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号:1-发热体,100-加热腔,101-第一发热区,102-第二发热区,11-第一电发热部件,12-第二电发热部件,13-电极,14-第一发热基层,141-穿透孔,15-第二发热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分层发热体为对发烟介质包围加热的管状发热体,参见图2和图3,图示为该管状发热体展平后的状态,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该发热体1在表面沿长度方向设置两个发热区,分别为第一发热区101和第二发热区102,发热体1具体包括第一电发热部件11、第二电发热部件12、电极13、第一发热基层14和第二发热基层15。

如图2中所示,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均覆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同一个表面上,并且在该表面上形成完全包括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或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第一发热区101和第二发热区102。其中,第一发热区101位于发热体的上半部,全部包括第一电发热部件11,第二发热区102位于发热体的下半部,包括部分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全部的第二电发热部件12,即第一发热区101全部通过第一电发热部件11的通电实现发热,同时,在第一电发热部件11通电的同时,部分位于第二发热区102内的第一电发热部件11可以对第二发热区102进行同步预热;当第二电发热部件12通电后,对第二发热区102进行完全发热,第二发热区102通过部分第一电发热部件11的预热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完全发热,减少了第一发热区101到第二发热区102切换时的升温等待时间。这样两个发热区的发热均是完全由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或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通电控制实现控制。

无论是第一电发热部件11还是在第二电发热部件12在对应发热区内沿第一发热基层14表面的长度方向和/或周向方向呈连续弯折分布,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发热区101内的第一电发热部件11均是沿周向方向来回弯折布置,在延伸进入到第二发热区102内,则是沿长度方向弯折布置;第二发热区102内的第二电发热部件12则是部分沿周向方向来回弯折布置,至与电极连接的端部则设置成沿长度方向弯折布置,通过连续弯折的蛇形分布提高对应发热区的发热均匀性。实际应用中的发热体表面的电发热部件的布置方案可进行适应调整,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结合图2和图6可以看出,第一发热基层14覆有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表面为靠近管状发热体的加热腔100的内侧表面,加热腔100为管状加热体的加热区域,在该侧表面上有且仅布置有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包括第一电发热部件11的第一发热区101和包括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第二发热区102沿加热腔100的长度方向分段围成两个完整的圆柱发热区域,并且第一发热区101和第二发热区102均为由且仅由电发热部件进行发热的发热区域,保证了仅通过电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对加热腔100内部的发烟介质进行加热。可以将第一发热区101的长度设置大于第二发热区102的长度,这样第一发热区101的发热面积更大,对发烟介质启动加热速度更快,第二发热区102的发热面积更小,有利于启动过程中烟气中的水蒸汽,降低烟气温度,避免第一口烟烫口。再次参见图3,本实施例将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连接的电极13覆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另一侧表面,即远离管状发热体的加热腔100的外侧表面,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电极13占用到第一发热基层14发热表面区域,解决了由于电极13的持续通电加热对发烟介质的影响。

结合参见图4、图5和图6,为了保证分别位于第一发热基层14两侧表面的电发热部件和电极的电气接触,本实施例在第一发热基层14对应各个发热区的电发热部件需要接出电极的位置设置穿透孔141,通过该穿透孔141可以实现分别位于穿透孔两侧的电加热部件和电极的电气接触,并且不会影响到管状发热体的外观结构。由于在第一发热基层14外侧表面布置的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对应的,本实施例将第一电发热部件11其中一个端部设置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一端,该端部直接作为一个电极通过焊线接入外部控制电路,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一个端部单独引出设置连接一个发热电极,然后将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的另一个端部靠近设置并共同引出连接一个共用电极,将第一发热部件11连接的发热电极以及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连接的共用电极一同延伸布置到第一发热部件11连接焊线的一端,这样只需要通过两个覆在第一发热基层14另一侧表面的电极即可实现对两组电发热部件的有效控制。有关电极和电发热部件的配对设置为可参考现有低温烟具上的分段发热体。

再次参见图3以及图4和图5,为了实现电极在发热体上的固化,本实施例将发热体1还进行了分层设计,其中将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固定覆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外侧表面,将电极13固定覆在第二发热基层15的外侧表面,然后将第一发热基层14和第二发热基层15叠合压紧,通过第一发热基层14和第二发热基层15之间的压紧力,将电极13同时压紧覆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内侧表面。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发热基层14和第二发热基层15均采用氧化铝基层,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以及电极13均采用印制在氧化铝基层上的电子浆料,在将第一发热基层14和第二发热基层15压紧的过程中,形成电极13的电子浆料会填充进入到第一发热基层14上的穿透孔141内,与另一侧面上的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电发热部件12通过焊盘实现电气接触。

为了保护管状发热体内壁的电发热部件,在发热体1的内侧表面上还设有将电发热部件覆盖的保护釉层,一来隔绝电发热部件与发烟介质直接接触,同时釉层还可降低发烟介质进入发热腔的阻力,并且清洁更方便。

结合参见图4和图5,对本实施例的管状发热体的工艺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发热体分两层设计,其中第一发热基层14是主发热区,如图4所示,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氧化铝基片上按照第一电发热部件11和第二点发热部件12的布置路径印刷电子桨料,增大了发热区面积,并第一发热基层14的氧化铝基片上加工穿透孔141。第一发热基层14是电极固化层,如图5所示,在第一发热基层14的氧化铝基片上按照电极13的布置印制电子桨料,由于该层只设置电极13,可以适当加宽电极13的宽度,进一步减少电极通电的发热量,再把第一发热基层14和第二发热基层15的两层氧化铝基片通过等静压压合在一起,如图6所示,然后卷制烧结,形成如图7中所示的管状发热体。最后再在发热体的内侧表面烧结保护釉层。

本实施例以对发烟介质包围加热的管状发热体进行了说明,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发热体卷绕成插入发烟介质内部进行中心加热的空心棒状或空心片状发热体,具体的分层结构以及电发热部件和电极的布置方案与本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电发热部件布置在发热基层的外侧表面,对棒状发热体或片状发热体插入的发烟介质进行加热。

因此,本实施例可用于各类采用包围加热或中心加热可抽吸介质的低温烟具中。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