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17871发布日期:2021-10-23 03:1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加热卷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


背景技术:

2.随着加热卷烟的低危害性被普遍认知,以及该类产品含有的科技元素,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及喜欢。而加热卷烟在抽吸过程中会出现烟雾量小、吸阻大、接装纸边沿温度过高而烫嘴的情况出现。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所述烟支包含:
5.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抵接的烟草段3、冷却段2和滤嘴段1;
6.所述滤嘴段1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断层和第二隔断层使之形成三个不同的锥形腔,依次为从中心向外围分布的第一锥形腔1a、第二环状锥形腔1b、和第三环状锥形腔1c;
7.其中,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下游窄上游宽,且位于所述滤嘴段1的中心位置,其内填充有第一降温材料段;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下游宽上游窄,位于所述第一锥形腔1a的外围,其内为空腔;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下游窄上游宽,位于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的外围,其内填充有第二降温材料段;所述第一锥形腔1a侧壁的上游端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气孔1d,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与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依靠所述透气孔1d气流连通;
8.所述冷却段2内部设置有第三隔断层使之形成两个不同的锥形腔,依次为从中心向外围分布的第四锥形腔2a、第五环状锥形腔2b;
9.所述第四锥形腔2a为下游窄上游宽的空腔;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下游宽上游窄,位于所述第四锥形腔2a的外围,其内填充有第三降温材料段;
10.其中,所述第一锥形腔1a、所述第四锥形腔2a和第五环状锥形腔2b均为截锥形。
11.上述截锥形目的是保证气流的互相连通。
12.所述隔断层的功能是支撑作用,且透气度可控,例如不透气或者略微透气。
13.优选地,所述第一锥形腔1a和第二环状锥形腔1b高度平齐,或者所述第一锥形腔1a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向所述烟支的下游凸出。
14.优选地,所述第四锥形腔2a下游端部至少与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上流端部气流连通,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下游端部至少与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气流连通。
15.优选地,所述第四锥形腔2a下游端部仅与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上流端部气流连通。当然,其他情况,例如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上流端部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锥形腔2a下游端部直径,这时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与所述第四锥形腔2a和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共同气流连通,也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16.优选地,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与所述滤嘴段1的体积比为60%-80%。
17.优选地,所述第一降温材料段、第二降温材料段、第三降温材料段彼此独立地选
自:聚乳酸丝束段、醋酸纤维丝束段、云母材料段、薄荷纤维丝束段、木糖醇纤维丝束段、或者棉纤维丝束段。
18.优选地,所述烟草段3内填充有含烟草材料的固体物质,包含烟草丝、烟草片、或烟草棒。
19.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断层、第二隔断层和第三隔断层彼此的独立的选自:涂覆有凝胶的复合纸层、或聚乳酸层、醋酸纤维层、云母材料层、薄荷纤维层、木糖醇纤维层、或者棉纤维层。
20.优选地,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为截锥形,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为截锥形或者锥形。当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为截锥形时,抽吸时,少量的外界气体通过其下游端进入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与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内的烟气混合后,进入所述透气孔1d;当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为锥形时,抽吸时,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内的气体仅为通过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流入的气体,通过文丘里效应和两个环形锥形腔内的降温材料使引流过来的烟气温度逐渐降低,然后进入所述透气孔1d。
21.优选地,所述烟支的最外层包裹有透气的接装纸。这可以将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内的烟气散出。
22.优选地,所述滤嘴段1的包裹层均为透气材料层。
23.优选地,所述烟支为圆柱体或者棱柱,所述锥形腔为圆锥形或者棱锥形。
24.本文所述的截锥形指的是,圆锥体或者棱锥体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去上部小锥体后剩下的结构。
25.上述技术方案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
26.本发明提到的材料均为现有材料,材料的形状均利用现有工艺得到,例如降温材料段、烟草段、隔断层等,具体形式包括:聚乳酸丝束段、醋酸纤维丝束段、云母材料段、薄荷纤维丝束段、木糖醇纤维丝束段、棉纤维丝束段,或烟草丝、烟草片、烟草棒,或涂覆有凝胶的复合纸层、或聚乳酸层、醋酸纤维层、云母材料层、薄荷纤维层、木糖醇纤维层、或者棉纤维层等。
27.本发明将烟气在烟支内的流动方向计为从上游到下游。
28.本发明原理如下:
29.利用文丘里效应,即流体在通过缩小的过流断面时,流体流速增大的现象,其流速与过流断面面积成反比。而由伯努利定律知流速的增大伴随流体压力的降低。本发明利用气体在从宽通道进入窄通道时,流速增大、温度降低的原理,提出相关结构。
30.在抽吸时,烟草段3被燃烧或烘烤后,烟气气流从烟支上游下游流至冷却段2。冷却段2内第四锥形腔2a由宽变窄的结构可以让烟气的流速增加,温度降低,从而使烟气降低温度且快速进入滤嘴段1内的第一锥形腔1a。
31.当烟气进入第一锥形腔1a,由于降温材料及同样的节流面逐渐变小的原理,使烟气降低温度,同时快速流出。此时,第二环形锥形腔1b因节流面逐渐变小的原因,从烟支外部吸引空气进入腔体内,并通过透气孔1d进入到第一锥形腔1a内部,增加第一锥形腔1a的空气流,同时降低第一锥形腔1a内部的烟气温度,从而达到增加抽吸时的烟雾量及降低烟气温度的目的。
32.而滤嘴段1最外部的第三环形锥形腔1c主要是为了引流冷却段1外围的第五环形
锥形腔2b内的烟气,通过文丘里效应和两个环形锥形腔内的降温材料使引流过来的烟气温度逐渐降低。
33.因此,最外围的第五环形锥形腔2b和第三环形锥形腔1c的设计使得接装纸边沿温度都被降低,避免了抽吸时烫嘴的情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抽吸体验。
3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5.本发明首次设计了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其内的滤嘴段和冷却段设置有多个锥形腔,利用多重文丘里效应、降温材料、和引入外界空气等方案可以加速烟气的流入用户口腔,降低了抽吸时的阻力,可以降低烟气温度,增大烟雾量。尤其最外围的第五环形锥形腔2b和第三环形锥形腔1c的存在,使得靠近的接装纸边沿温度都被降低,避免了抽吸时烫嘴的情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抽吸体验。
附图说明
36.图1为实施例1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示意图。
37.图2为实施例2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示意图。
38.附图标记列表:
39.1、滤嘴段,1a、第一锥形腔,1b、第二环形锥形腔,1c、第三环形锥形腔,1d、透气孔,2、冷却段,2a、第四锥形腔,2b、第五环形锥形腔,3、烟草段。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41.实施例1
42.如图1,一种可促进气流排出的烟支,所述烟支包含:
43.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抵接的烟草段3、冷却段2和滤嘴段1;所述烟支最外围包裹有接装纸。所述冷却段2和滤嘴段1的包裹材料均为透气性材料。
44.所述滤嘴段1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断层和第二隔断层使之形成三个不同的锥形腔,依次为从中心向外围分布的第一锥形腔1a、第二环状锥形腔1b、和第三环状锥形腔1c;
45.其中,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下游窄上游宽,且位于所述滤嘴段1的中心位置,其内填充有第一降温材料段;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下游宽上游窄,位于所述第一锥形腔1a的外围,其内为空腔;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下游窄上游宽,位于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的外围,其内填充有第二降温材料段;所述第一锥形腔1a侧壁的上游端部设置有2个透气孔1d,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与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依靠所述透气孔1d气流连通;
46.所述冷却段2内部设置有第三隔断层使之形成两个不同的锥形腔,依次为从中心向外围分布的第四锥形腔2a、第五环状锥形腔2b;
47.所述第四锥形腔2a为下游窄上游宽的空腔;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下游宽上游窄,位于所述第四锥形腔2a的外围,其内填充有第三降温材料段。
48.所述第一锥形腔1a和第二环状锥形腔1b高度平齐,
49.所述第四锥形腔2a下游端部仅与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上流端部气流连通,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下游端部与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和第二环状锥形腔1b的上游端部共同气流连通。
50.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环状锥形腔2b下游端部仅与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气流连通也可以。
51.所述第一锥形腔1a、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所述第四锥形腔2a和第五环状锥形腔2b均为圆锥对应的截锥形。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为圆锥形。
52.所述烟支为圆柱体。
53.所述第一锥形腔1a与所述滤嘴段1的体积比为60%。
54.所述第一降温材料段、第二降温材料段、第三降温材料段均为聚乳酸丝束段。
55.所述烟草段3内填充有烟草棒。所述烟草段可以被燃烧或者被烘烤。
56.所述第一隔断层、第二隔断层和第三隔断层均为涂覆有凝胶的复合纸层。
57.实施例2
58.如图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第一锥形腔1a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锥形腔1b向所述烟支的下游凸出。抽吸时,唇端仅接触所述第一锥形腔1a的凸出部分。
59.烟支内气体的流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
60.从烟草段3产生的烟气大部分经过第四锥形腔2a和从第二环状锥形腔1b进入的空气一起汇入第一锥形腔1a,进入用户口腔。
61.从烟草段3产生的小部分烟气进入第五环状锥形腔2b,然后一小部分通过第二环状锥形腔1b流入第一锥形腔1a,大部分进入所述第三环状锥形腔1c,然后通过所述烟支最外层包裹的接装纸流出。
6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