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3418发布日期:2021-12-22 12:20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产生可吸入气雾的电子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常见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池组件,雾化器包括雾化套筒和设置在套筒内的储液腔和雾化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待雾化的液体,雾化组件对液体进行加热,使液体形成气雾。
3.然而,在将待雾化液体注入到储液腔后,如果长时间不使用,雾化组件一直浸泡在待雾化液体中,待雾化液体可能会受到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在长期未使用时待雾化的液体不易受到污染,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单元,包括:内部设置有储液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出气口;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气管;套设于所述气管外壁上的密封组件;设于所述气管内壁的加热组件;所述气管侧壁上设有贯穿的注液孔,所述储液腔、所述注液孔以及所述气管依次连通形成注液通道;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气管之间相互滑动配合,将所述密封组件配置为:断开所述注液通道的第一状态以及开启所述注液通道的第二状态;当所述密封组件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通过注液通道进入到气管内,被所述加热组件加热形成气雾后,通过所述气管及出气口排出。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工作时,密封组件为第二状态,此时储液腔内的液体不会进入到雾化腔内,使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受到污染;在需要使用时,通过密封组件和气管之间的滑动使密封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注液孔进入到气管内,然后加热组件对进入气管内的液体加热,使液体形成气雾通过气管从出气口排出。
7.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气管中至少有一个设置有加压组件,所述密封组件为第一状态时,所述加压组件位于储液腔外;所述密封组件为第二状态时,所述加压组件位于所述储液腔内,使所述储液腔容积减小,储液腔内压强增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密封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使注液通道打开时,储液腔内的压强增大,使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更快地通过注液孔进入到气管内,产生气雾的速度较快,能够减少等待时间,
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与所述气管沿周向相对滑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密封组件和气管中的一个部件才能驱使密封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密封组件的状态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改变,较为稳定。
10.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与所述气管沿直线相对滑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直线方向推动密封组件或气管就能够实现状态的切换,使用较为方便。
12.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保持静止,所述气管沿直线滑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组件保持静止、气管滑动的方式,能够使密封组件对储液腔保持良好的密封,密封性较好。
14.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沿直线滑动,所述气管保持静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气管和气管内的加热组件能够保持静止,能够使加热组件保持稳定的状态,能够稳定的进行加热工作。
16.可选的,所述加压组件包括滑动穿设在密封组件上的加压塞;与气管连接的同步件;所述气管滑动使密封组件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所述气管通过同步件带动加压塞滑动,使加压塞进入到储液腔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管移动时能够通过同步件带动加压塞移动,无需单独推动加压塞移动,使用较为方便。
18.可选的,所述气管包括管体和与密封组件滑动配合的套筒,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套筒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管体的横截面积,所述套筒的外壳形成所述加压组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管移动时,套筒进入到储液腔内,通过套筒本身的体积对储液腔内的液体施加压力,在不设置额外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加压,结构较为简单。
20.可选的,所述壳体于出气口位置设有滑套,所述滑套朝向壳体内延伸,所述管体远离套筒的一端与套筒滑动配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雾化套管移动的过程中,气管会随之同步滑动,滑套能够对气管进行导向,使气管的滑动较为稳定。
22.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一种雾化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雾化单元及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任一项的雾化单元。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气管与密封组件滑动配合,通过改变气管或者密封组件的位置能够实现注液通道的启闭,待雾化液体在不工作时不能通过注液通道,使液体和加热组件保持分离,在长期未使用时待雾化的液体不易受到污染;通过设置加压组件,在切换到第二状态时,加压件能够进入到储液腔内,使储液腔内压强增大,使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更快地通过注液孔进入到雾化腔内,能够较快地产生
气雾,减少等待的时间。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雾化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中雾化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中雾化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中雾化单元处于加压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2中雾化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储液腔;2、壳体;21、吸嘴部;22、油仓部;23、出气口;24、滑套;3、密封组件;31、密封环;4、气管;41、管体;42、套筒;5、加热组件;6、注液孔;71、加压塞;72、凸缘;8、导油套;9、同步件;91、底盖;92、雾化支架;93、定位台;94、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一种雾化单元,包括壳体2,壳体2内设置有密封组件3及气管4,壳体2的端部设置有出气口23,密封组件3与壳体2内壁之间形成储液腔1,气管4内设置有加热组件5,储液腔1内的液体进入到气管4内后被加热组件5加热形成气雾,然后从出气口23排出。
28.壳体2包括吸嘴部21和油仓部22,吸嘴部21和油仓部22插接配合,并通过密封环31进行密封,吸嘴部21的端部和侧壁呈曲面光滑过渡设置,出气口23位于吸嘴部21的端部,出气口23自外而内呈减缩设置,使出气口23外侧存在负压时,出气口23内侧能够形成更强的吸力。
29.吸嘴部21内壁上于出气口23位置设有滑套24,滑套24朝向壳体2内延伸,气管4的端部插接在滑套24内,气管4与滑套24滑动配合,且气管4外壁上套设有密封圈以增强密封性能。
30.气管4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的注液孔6,储液腔1、注液孔6以及气管4依次连通形成注液通道,密封组件3与气管4之间沿直线滑动配合,将密封组件3配置为断开注液通道的第一状态以及开启注液通道的第二状态。当密封组件3位于第一状态时,注液通道断开,储液腔1内的液体无法进入到气管4内,当密封组件3位于第二状态时,储液腔1内的液体通过注液通道进入到气管4内。
31.本实施例中,密封组件3固定在油仓的内壁上,气管4沿长度方向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气管4固定在壳体2上,密封组件3滑动。
32.具体的,密封组件3包括密封环31,密封环31外壁与壳体2内壁嵌合,气管4滑动穿设在密封环31的中心孔处,密封环31的上表面与壳体2内壁形成储液腔1。第一状态时,注液孔6位于密封环31的下方,与储液腔1不连通;当需要切换到第二状态时,向上滑动气管4,注液孔6的位置气管4移动,当注液孔6与储液腔1连通时,进入到第二状态。
33.参照图2和图3,密封组件3与气管4中至少有一个设置有加压组件,加压组件是密
封组件3或气管4本身。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气管4包括管体41和与密封组件3滑动配合的套筒42,加热组件5位于套筒42内,套筒42的横截面积大于管体41的横截面积,套筒42的外壳形成加压组件,使气管4向上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使储液腔1内的液体能够更快的进入到气管4内,产生气雾的速度较快,能够减少等待时间。
34.在气管4固定在壳体2上、密封组件3滑动的实施方式中,密封环31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注油孔的挡板,挡板的下方设置有通孔,当密封环31向上滑动时能够直接对储液腔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此时挡板与通孔错位,液体通过通孔进入到气管4内。
35.套筒42的内设置有导油套8,所述导油套8环绕加热组件5,所述导油套8为导油材料,可以是棉花或者玻璃纤维,导油套8能够吸收液体,使从注液口注入的液体能够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套筒42内,对于加热组件5产生的热量利用率较高,能够提升产生气雾的效率。
36.加热组件5为呈螺旋形设置的电阻丝,电阻丝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
37.本实施例雾化单元的实施原理为:雾化单元有两个状态,在销售运输或者长期不使用时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密封件封堵气管4上的注液口,使注液通道断开,储液腔1内的液体不会直接与加热组件5接触,能够使液体不易受到污染和发生变质;在使用时处于第二状态,将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向上滑动气管4,使注液口与密封件错位进入到注液腔内,储液腔1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注液口进入到气管4内,被加热组件5加热后通过管体41和出气口23排出。
38.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的雾化单元,电源组件与雾化单元的壳体2可拆卸连接,并为壳体2内的加热组件5提供电源。
39.实施例2,参照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压组件包括滑动穿设在密封组件3上的加压塞71和与气管4连接的同步件9,气管4滑动使密封组件3切换为第二状态时,气管4通过同步件9带动加压塞71滑动,使加压塞71进入到储液腔1内。
40.进一步的,第一状态时,加压塞71与同步件9之间存在间隙,在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同步件9不会与加压塞71接触,从而不会对储液腔1内的液体加压,避免注液口还未完全进入到储液腔1内就开始加压,防止储液腔1内压力过大引发液体渗漏风险;当到达第二状态时,同步件9继续移动能够带动加压塞71移动。
41.加压塞71靠近驱动件的一端设置有凸缘72,凸缘72能够对加压塞71的行程进行限位,避免加压塞71完全进入到储液腔1内导致液体从塞孔漏出。
42.参照图4和图6,同步件9包括滑动连接在壳体2内的底盖91,底盖91与壳体2和密封组件3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避免壳体2内部受到外界污染。底盖91远离雾化支架92的一侧设置有凸台94,凸台94内设置有与加热组件5连接的电机,驱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凸台94位于壳体2外,驱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凸台94位于壳体2内,凸台94位于壳体2外时能够较为方便的对凸块施加推力,使驱动件向第二位置滑动;当驱动件滑动到第二位置时,凸台94位于壳体2内,能够便于壳体2与电源组件进行连接。
43.参照图7,底盖91上设置有雾化支架92,雾化支架92伸入到气管4内,加热组件5设置在雾化支架92上,雾化支架92上形成有与注液孔6对应的过油通道,雾化支撑能够对加热组件5进行支撑,避免加热组件5直接与雾化套接触对雾化套管加热。
44.雾化支架92上形成有环形的定位台93,定位台93用于对导油套8进行支撑。
45.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雾化单元存在如下三个状态: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加
压状态;参照图4,第一状态时,密封环31封堵气管4上的注液口,使注液通道断开,储液腔1内的液体不会直接与加热组件5接触;参照图5,向上滑动同步件9,同步件9带动气管4向上移动,使气管4上的注液孔6进入到储液腔1内时到达第二状态,此时储液腔1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注液口进入到气管4内,被加热组件5加热后通过管体41和出气口23排出;参照图6,继续向上滑动同步件9,同步件9能够推动加压塞71移动,使加压塞71进入到储液腔1内,对储液腔1内的液体施加压力,使液体能够更快的进入到气管4内,提高气雾的产生速度,缩短等待时间。
46.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密封组件3包括固定在壳体2内壁上的密封环31,密封环31上设置挡板,气管4与密封环31沿周向滑动配合,旋转气管4时能够改变挡板与注液口的相对位置,当挡板挡在注液口上时,注液通道开启,当挡板与注液口错位时,注液通道断开。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