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04321发布日期:2022-02-12 14:32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一次性雾化器以及与该雾化器可拆卸地连接的电池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用于将诸如烟油、药液等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供使用者吸食。一种常规的雾化器包括带有进气口的下座体、安装于下座体上的上座体以及设置于上座体中的雾化组件,下座体中设置有用于收容经由雾化组件或一些密封部位漏液的储液槽,以防止漏液经由进气口外泄。这种配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漏液外泄,然而,随着储液槽中漏液积累得越来越多,漏液经由进气口外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漏液外泄的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用于收容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与所述储液腔导液连接的雾化腔以及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中的雾化组件;该雾化器还包括带有进气孔的下座体以及安装于该下座体上的上座体,所述下座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收容漏液的储液槽;所述上座体包括位于所述雾化腔下方的基座,所述基座包括上下贯通、且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的中心通孔;所述上座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下侧并与所述中心通孔相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伸入至所述储液槽中靠近槽底处。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采用软质材料制成,且横截面呈纵长型。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周缘并向下延伸的环形套接部,所述环形套接部套接于所述下座体的顶部。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接部外壁面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环。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包括立设于所述基座顶面的用于形成所述雾化腔的收容座,所述收容座包括将所述雾化腔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雾化组件包括条状软质吸液芯以及缠绕于该吸液芯上的发热丝,所述吸液芯横向地且整体地设置于该雾化腔中。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至少一个进液孔包括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一进液孔和所述第二进液孔与所述吸液芯的两端正对。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包括设置于所述收容座内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分别支撑于所述吸液芯的两端下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呈纵长型,其两端各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注液孔;所述上座体还包括由所述基座底面向下延伸的一对筒状密封圈,该一对筒状密封圈分别与该两个注液孔相连接;所述上座体采用软质材料一体成型。
13.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与该雾化器可拆卸地连接的电池装置。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进气管的进气端伸入到储液槽中,并靠近储液槽的槽底,以便储液槽中累计的漏液较多时,能够被进气管吸入雾化腔中,从而降低漏液经由下座体11的进气孔泄露的几率。
附图说明
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纵向剖面图。
18.图3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3所示雾化主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图3所示雾化主体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图3所示雾化主体的分解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图3所示雾化主体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带有图1所示雾化器的雾化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图8所示雾化器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图8所示雾化器组件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7.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该雾化器1可与电池装置(未图示)可拆卸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用于将诸如烟油、药液等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供使用者吸食。
28.如图3所示,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扁壶形,其可包括一个呈倒t型的雾化主体10以及套接于该雾化主体10上的储液壳20。雾化主体10用于在通电后将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储液壳20用于存储并为雾化主体10供应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壳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具备吸嘴的功能,以导出气溶胶。
29.一同参阅图4至图7,雾化主体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下座体11、上座体12、雾化组件13、防溅液件14、一对注液塞15以及一对电极柱16。上座体12安装于下座体11上。雾化组件13安装于上座体12中。防溅液件14安装于上座体12中,并位于雾化组件13的上侧。该一对注液塞15穿设于下座体11中。该一对电极柱16嵌置于下座体11的底面,并分别与雾化组件13的两端电性连接。
30.再如图4至图7所示,下座体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硬质塑料一体成型,其可包括纵长的跑道型底座111以及立设于该底座111顶面靠近周缘处的环形侧壁112。底座111在
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一对上下贯通的注液孔1110,以分别供该一对注液塞15穿置;该一对注液孔1110分别位于底座111的两端处,以便一个注液孔1110注液,一个注液孔1110排气,让注液更加顺畅,从而提升注液效率。
31.底座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一对由底座111的底面向顶面凹陷的嵌置槽1112,以分别供该一对电极柱16嵌置;该一对嵌置槽1112位于底座111靠近中间处,并在底座111长度方向上间隔地分布。底座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上下贯通的进气管道1114,以让外部空气进入;进气管道1114包括形成底座111上的进气孔以及下端与该进气孔相连接的进气管,进气孔可呈跑道型,相应第,该进气管的横截面可呈跑道型。底座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由顶面向底面凹陷的储液槽1116,以收容漏液,防止漏液泄漏到雾化器1的外部。该一对注液塞15可采用亲磁材料(例如,铁、磁铁)制成,以便能够与电池装置上的磁铁吸附,实现磁吸和塞孔功能二合一。
32.底座1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形成于进气管道1114的进气管上端的防护网1115,该防护网1115具备防止较大颗粒的外界杂物进入到雾化主体10中、让气流进入时更加均匀以及借由网孔的小孔径让漏液更难外泄。防护网111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与进气管道1114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网1115可呈倾斜设置,以让漏液更不容易在该防护网1115表面留存。下座体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形成于底面的导气槽1113,导气槽1113与进气管道1114的进气孔相连通。
33.上座体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诸如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其包括呈加长的跑道型且具有中心通孔1210和一对注液孔1212的基座121、连接于基座121周缘并向下延伸的环形套接部122、立设于基座121顶面中部的用于收容雾化组件13且与中心通孔1210相连通的收容座123、连接于基座121底面且与中心通孔1210相连通的进气管124、连接于基座121底面且分别与注液孔1212相连通的一对筒状密封圈125以及连接于基座121底面向下座体1的进气管道1114延伸的挡液柱126,挡液柱126与防护网115正对,且末端与防护网115之间设有间隔,该间隔较小,从而使得上座体12和下座体11之间的漏液更大限度地远离防护网115,从而降低经由防护网115漏液的几率。进气管124的进气端伸入到储液槽1116中,并靠近储液槽1116的槽底,以便储液槽1116中累计的漏液较多时,能够被进气管124吸入雾化腔1230中,从而降低漏液经由下座体11的进气孔泄露的几率。
34.套接部122用于套接于下座体1的侧壁112上,并被储液壳20的开口端套接;套接部122外壁面可设置至少一道密封环1221,以实现套接部122外壁面与储液壳20内壁面之间的密封。
35.收容座1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方形筒状,其界定出一个方形的雾化腔1230。收容座123与基座121长边对应的侧壁外壁面与基座121长边所在侧侧壁的外壁面齐平,且外壁面形成有至少一道密封条1231。收容座123另两相对侧壁上靠近基座121处各设有一个进液孔1232。收容座123的内部还设有一对支撑臂1233,以分别供雾化组件13的吸液芯131的两端架设于其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芯131的长度与收容座123的上述另两相对侧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相当,以便吸液芯131能够较好地平放到收容座123中。
36.中心通孔12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扁长孔,进气管124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断面呈扁长型。密封圈125用于穿设于下座体1的注液孔1110中,其前端外侧壁面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环1251,以实现密封圈125外壁面和下座体1的注液孔1110的内壁面之间的密封。基座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一对引线孔1214,以分别供雾化组件13的两条引线133穿置;该一对引线孔1214为盲孔,以供引线133穿刺通过,实现液密封地通过。
37.雾化组件13在一些实施例可包括条状吸液芯131、呈螺旋形缠绕在吸液芯131上的发热丝132以及分别与发热丝132两端相连接的引线133,吸液芯131可采用绵条制成。雾化组件13设置于收容座123中时,吸液芯131的两端分别与收容座123的两个进液孔1232正对,同时,吸液芯131的两端分别与收容座123的内壁面相抵,使得吸液芯131整体地均设置于雾化腔1230,从而可以避免将吸液芯131的两端塞入或卡入进液孔1232时,吸液芯131因为粗细的误差导致的受压紧密程度不同造成的进液速率的差异。
38.防溅液件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u型片状,其包括一对平行间隔布置的支腿141以及连接于该一对支腿141上端的防溅液部142,防溅液部1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弧形板状,其包括位于中部的通气孔1420以及分别位于通气孔1420周围的遮挡部1422,遮挡部1422上形成有多数个贯通的孔洞1424,以在透气的同时抵挡溅起的液粒。支腿141分别卡设于收容座123的内侧壁上,并分别位于吸液芯131的两相对侧,让防溅液部142横向架设在雾化组件13的上,以在液爆时减少液粒被溅射到气流管道的侧壁上。防溅液件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金属片一体成型。收容座123内设置有供支腿141插入的卡槽。
39.每一注液塞15在一些实施例可包括头部151以及与头部151相连的三段式阶梯轴状杆部152,杆部152的各轴段的直径沿着远离头部的方向递减。每一电极柱16在一些实施例可呈倒t型。
40.底座111在一些实施例包括一对引线套筒1117,以分别供雾化组件13的一对引线133的穿置。该一对引线套筒1117分别与该一对嵌置槽1112相邻接,且下端与嵌置槽1112的侧部相连通,以便该一对引线133的末端能够伸入到嵌置槽1112中,与电极柱16电性连接。每一嵌置槽1112包括靠近底座111底面的第一槽部和远离底面的第二槽部,第二槽部与第一槽部共轴且相互连通;第二槽部的孔径小于第一槽部的孔径。每一引线133的末端均反向翻折至对应的嵌置槽1112的第二槽部中,此时,引线末端的朝向顺着电极柱16的安装方向,而夹设于电极柱16的第二柱段的侧壁面和第二槽部的侧壁面之间,从而能够让引线133与电极柱16更好地电性连接。
41.储液壳20在一些实施例可采用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硬质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可包括外壳21以及一体设置于该外壳21内的气流管道22。外壳21的上端形成一个减缩的吸嘴,吸嘴中部具有一个出气孔210,气流管道22的上端与出气孔210相连通。外壳21的底端具有一个开口212,以供雾化主体10嵌入到该储液壳20中。气流管道22的外壁面和外壳21的内壁面之间界定出一个储液腔214。气流管道22的下端密封地嵌设于收容座123的上端,并与雾化腔1230相连通。气流管道22下端的形状和尺寸与收容座123的上端的开口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42.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组件,其可用于雾化器1的运输或储存中。如图所示,该雾化器组件包括雾化器1、用于封堵雾化器1吸嘴的吸嘴盖2以及用于封盖雾化器1底端的底盖3,吸嘴盖2和底盖3的存在,可将雾化器1整个密封起来,防止漏液。
43.吸嘴盖2在一些实施例可包括柱状塞体201以及与柱状塞体201相连接的盖体202。塞体201用于紧密地塞入吸嘴的出气孔210中,防止漏液;塞体201的前端开设有一个轴向的收容孔2010,以收容用于吸附漏液的吸液体(未图示)。塞体201的侧壁面可设有至少一道密
封环2012。
44.底盖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与底座111尺寸相适配的底壁301、连接于底壁301周缘的环状侧壁302以及竖立于底壁301顶面的柱状塞体303。塞体303的形状和尺寸与底座111的进气管道1114相适配,用于塞入底座111的进气管道1114中,以防止漏液。塞体303的侧壁面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环3031。
45.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