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59409发布日期:2023-07-23 05:04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子雾化,尤其涉及发热体。


背景技术:

1、目前电子雾化器中的雾化组件通常采用层叠的组装方式,即雾化组件由上至下包括依次叠置的支架、导油体、发热体以及底座,支架固定到底座上,以将导油体和发热体进行夹持固定,但是由于导油体通常采用导油棉,因此具有一定的压缩量以及对发热体存在一定的压持力度,而发热体的发热丝通常较为细小,在组装后存在导油体压住发热丝情况,从而发热丝中部受到挤压变形而容易出现发热丝与导油体贴合度不够,导致糊芯现象;并且雾化器在每次抽吸完后会产生冷凝液,这些冷凝液容易粘附在发热丝表面上,使发热丝在发热雾化时容易导致出现炸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体。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沿所述发热部横向两端延伸形成的导电部,所述发热部在位于纵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侧面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槽。

3、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在所述一侧面突出形成有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围成所述吸附槽,所述吸附槽邻近所述发热部的一端开口。

4、可选地,所述边缘部的突出高度小于1mm。

5、可选地,所述发热部用于与导油体接触的表面经蚀刻形成不规则的粗糙表面。

6、可选地,所述导电部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所述发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延伸,且所述导电部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横截面积。

7、可选地,所述发热部沿横向划分为位于中部的第一发热区域以及沿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两侧的第二发热区域,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间距。

8、可选地,所述发热部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9、可选地,所述发热部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横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纵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10、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之间的间距为d1,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之间的间距为d2,d1大于d2。

11、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矩形状的发热丝,若干所述发热丝沿横向间隔设置,并依次串联于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每一所述发热丝包括两个沿纵向延伸并平行相对的第一发热段,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发热段对应连接;

12、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中所述发热丝的两个第一发热段之间的间距为d3,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所述发热丝的两个第一发热段之间的间距为d4,d3大于d4。

13、可选地,第一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丝之间的间距为d5,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丝之间的间距为d6,d5大于d6。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相同,并小于所述导电部的最小横截面积。

15、可选地,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由中部向两端逐渐缩小延伸。

16、可选地,所述固定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

17、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所述固定部。

18、可选地,所述固定部沿纵向延伸。

19、可选地,其中一部分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端倾斜延伸,另一部分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另一端倾斜延伸。

20、可选地,所述第二发热段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

21、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菱形状的发热丝,若干所述发热丝沿横向依次串联于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

22、每个所述发热丝具有一菱形孔,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中所述发热丝的菱形孔沿横向最大间距为d7,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所述发热丝的菱形孔沿横向最大间距为d8,d7大于d8。

23、可选地,若干所述发热丝的短轴方向沿横向设置,长轴方向沿纵向设置,且每一所述发热丝的长轴方向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固定部。

24、根据本发明的发热体,通过在发热部沿纵向的两侧分别设置固定部,以使发热体在组装到雾化器中时,利用固定部来为发热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使发热部不易变形而完全贴设于导油体上,并保持发热部平整,以确保发热部与导油体不分离;并通过在固定部相对与导油体接触的另一侧面形成吸附槽,利用吸附槽的表面张力作用,从而将发热部以及固定部表面所形成的冷凝液吸附至吸附槽中,避免了因发热部表面冷凝液过多而容易引起的炸油现象,减少了炸油现象的发生。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沿所述发热部横向两端延伸形成的导电部,所述发热部在位于纵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侧面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一侧面突出形成有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围成所述吸附槽,所述吸附槽邻近所述发热部的一端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的突出高度小于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用于与导油体接触的表面经蚀刻形成不规则的粗糙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所述发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延伸,且所述导电部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横截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沿横向划分为位于中部的第一发热区域以及沿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两侧的第二发热区域,所述第一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为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的发热丝,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横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纵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矩形状的发热丝,若干所述发热丝沿横向间隔设置,并依次串联于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每一所述发热丝包括两个沿纵向延伸并平行相对的第一发热段,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发热段对应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丝之间的间距为d5,所述第二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丝之间的间距为d6,d5大于d6。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相同,并小于所述导电部的最小横截面积。

12.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由中部向两端逐渐缩小延伸。

13.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的横截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所述固定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沿纵向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其中一部分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端倾斜延伸,另一部分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另一端倾斜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段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菱形状的发热丝,若干所述发热丝沿横向依次串联于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发热丝的短轴方向沿横向设置,长轴方向沿纵向设置,且每一所述发热丝的长轴方向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固定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沿所述发热部横向两端延伸形成的导电部,所述发热部在位于纵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侧面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槽。本发明发热体利用固定部来为发热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使发热部不易变形而完全贴设于导油体上,并保持发热部平整,以确保发热部与导油体不分离;并通过在固定部相对与导油体接触的另一侧面形成吸附槽,利用吸附槽的表面张力作用,从而将发热部以及固定部表面所形成的冷凝液吸附至吸附槽中,避免了因发热部表面冷凝液过多而容易引起的炸油现象,减少了炸油现象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波,张青,翟公高,潘世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