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36074发布日期:2022-08-13 12:4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气雾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气雾发生装置又名虚拟香烟、电子烟,蒸汽烟等等,主要是用于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模拟吸烟感觉,以供戒烟或替代香烟使用。
3.一般的气雾发生装置上只设置有一个雾化组件和一个储油仓,只能使用一种烟油,在需要使用其他口味的烟油时需清洗储油仓和更换新的雾化组件和出储油仓,造成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气雾发生装置需要使用其他口味的烟油时需清洗储油仓和更换新的雾化组件和出储油仓,造成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需要使用其他口味的烟油时使用方便的气雾发生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
6.至少两个雾化组件,每一雾化组件包括:
7.基座,包括第一侧体及形成于第一侧体一侧的容纳槽;
8.导油件,至少部分设于容纳槽内;
9.发热件,相对基座可拆卸,且沿第一方向夹持定位于导油件与第一侧体之间,以致发热件的一侧与导油件相接触;
10.第一侧体开设有与容纳槽连通的第一气雾出口,发热件至少部分覆设第一气雾出口;以及
11.电源组件,位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的一侧,用于向雾化组件提供工作电源;
12.其中,每一雾化组件的发热件具有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电源组件具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全部雾化组件的正极引脚与正极触点电连接,电源组件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之间可相对转动,以使负极触点选择性地与对应至少一雾化组件的负极引脚电连接。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底盖,底盖安装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与电源组件之间,底盖朝向电源组件的一侧具有汇聚部,汇聚部用于汇聚全部雾化组件的正极引脚,正极触点与位于汇聚部的正极引脚电连接。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汇聚部包括开设于底盖朝向电源组件一侧的汇聚凹槽或者汇聚孔。
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底盖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正极引脚孔,每一正极引脚孔与汇聚部间隔设置,每一雾化组件的正极引脚穿设对应一正极引脚孔,并折弯汇聚至汇聚部。
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底盖朝向电源组件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引导部,每一第一引导部设于对应一正极引脚孔与汇聚部之间,第一引导部用于引导对应的正极引脚至汇聚部。
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底盖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负极引脚孔,底盖朝向电源组件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每一负极引脚孔与汇聚部间隔设置,每一第二连接部与对应一负极引脚孔间隔设置,每一雾化组件的负极引脚穿设对应一负极引脚孔,并折弯至对应的一第二连接部处。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底盖朝向电源组件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引导部,每一第二引导部设于对应一负极引脚孔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引导部用于引导对应的负极引脚至对应的第二连接部。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第一磁吸件位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朝向电源组件的一端,第二磁吸件位于电源组件朝向两个雾化组件的一端;
20.其中,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其中至少一者包括多个,多个第一磁吸件或者多个第二磁吸件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每一第一磁吸件能够与对应一第二磁吸件相互吸合,以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相对电源组件定位。
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体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柱,两个侧柱之间形成第一气雾出口,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或者
22.第一侧体向远离发热件的方向凹陷,以在夹持发热件的一侧形成第一气雾出口。
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基座还包括第二侧体,第二侧体与第一侧体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侧体与第二侧体之间形成容纳槽。
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包括两个发热体,两个发热体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其中一发热体沿第一方向夹持于导油件与第一侧体之间,其中另一发热体沿第一方向夹持于导油件与第二侧体之间,导油件夹持于两个发热体之间。
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还包括中间连接件,中间连接件连接两个发热体,中间连接件及两个发热体之间围合形成一发热槽,导油件至少部分设于发热槽内。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基座具有定位部,发热件具有配合部,配合部能够与定位部相配合,以使发热件定位于基座。
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雾化组件还包括支撑件和第一连接件,支撑件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发热件设于第一气流通道内,导油件至少部分在第一气流通道内与发热件相接触,第一连接件能够与支撑件套设,并具有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一气雾通道;
28.其中,导油件限位于第一连接件与支撑件之间。
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孔,导油件的部分自连通孔凸伸出支撑件的外侧;
30.每一雾化组件的基座的部分自连通孔凸伸出支撑件的外侧,以支撑于连通孔的孔壁上;
31.导油件的部分支撑于基座凸伸出支撑件的外侧的部分上;
32.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支撑件的外侧,以在支撑件的外侧限位导油件。
33.上述气雾发生装置,通过设置气雾发生装置包括多个雾化组件,并使电源组件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之间可相对转动,可在需要使用其他口味的烟油时,仅需使电源组件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之间相对转动,以实现对应的一雾化组件与电源组件电连接而被启用,从而无需清洗储油仓和更换新的雾化组件和储油仓,故在使用其他口味的烟油时变得方
便。另外,由于本技术中的全部雾化组件的正极引脚与正极触点电连接,而仅仅通过旋转切换负极引脚与负极触点电连接,故简化了整体结构,并使得气雾发生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所示的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图4所示的发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2.图9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5.图1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7.图1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底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0.图1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1.图18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电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2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底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56.附图标记说明:
57.发热组件100;
58.导油件10;
59.发热件20;
60.发热体21、中间连接件22、发热槽23、配合部24、正极引脚25、负极引脚26;
61.基座30;
62.容纳槽31、第一气雾出口32、第一侧体33、侧柱331、第二侧体34、第二气雾出口341、第一敞口35、第二敞口36、基底37、定位部38;
63.雾化组件200;
64.支撑件210;
65.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孔212;
66.第一连接件220;
67.储油件230;
68.子储油件231;
69.密封座240;
70.密封座体241、第二连接件242;
71.底座250;
72.底座座体251、第一进气口2511、第一引导通道2512、第三连接件252;
73.雾化壳体260;
74.储油仓261、第二进气口262、第一开口263、第二开口264;
75.雾化器300;
76.吸嘴310;
77.抽吸通道311;
78.冷凝件320;
79.底盖330;
80.正极引脚孔3301、负极引脚孔3302、第一连接部3303、第二连接部3304、第一引导部3305、第二引导部3306、第二引导通道3307、第三进气孔3308、第三安装槽3309、出气孔3310、第四进气口3311、第三引导通道3312、汇聚部3313、第四安装槽3314;
81.正极连接部340;
82.负极连接部350;
83.雾化器壳体360;
84.第三开口361
85.气雾发生装置400;
86.电源组件410;
87.正极触点411、负极触点412、电源壳体413,对接槽4131、电源414;
88.装置壳体420;
89.第五开口421;
90.咪头启动件430;
91.第一磁吸件440;
92.第二磁吸件450。
具体实施方式
9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9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9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
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9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9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100.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101.图1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102.参阅附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组件100,包括导油件10及发热件20,发热件20与导油件10相接触。本技术的发热组件100应用于气雾发生装置400,具体可应用于气雾发生装置400的雾化器3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适用发热组件100的器件中,在此不作限制。
103.具体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导油件10可以包括导油棉,也可以包括其他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结构,在此不作限制。导油件10的形状呈长条型,具体地,可呈矩型。
104.发热件20可以包括金属发热件,金属发热件的制作工艺简单、发热效果好,且成本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热件20也可以包括金属陶瓷发热件或者玻璃发热件等,在此不作限制。
105.通过发热件20与导油件10之间的接触,以形成雾化面,进而在发热件20发热工作时,雾化来自导油件10的雾化液以形成气溶胶。
106.进一步地,发热组件100还包括基座30,基座30具有容纳槽31,导油件10至少部分设于容纳槽31内,发热件20相对基座30可拆卸,且沿第一方向夹持定位于导油件10与容纳
槽31的槽壁之间,以致发热件20的一侧与导油件10相接触。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图2所示的x方向,具体可为导油件10的厚度方向。
107.在实际安装中,可先将发热件20放置于容纳槽31内,再将导油件10安装在容纳槽31内,并位于加热件30与容纳槽31的槽壁之间,使得导油件10的一侧能够与加热件30紧密贴合,形成雾化面,而导油件10的另一侧受到容纳槽31的槽壁的限制,故可通过挤压发热件20的方式将发热件20固定在基座30上。
108.如此,能够不采用陶瓷发热体,因此,简化了制作工艺,并且发热件20采用夹持的方式定位于导油件10与基座30之间,而不需要使用缠绕的方式,使得导油件10的体积进一步地增大,且发热件20不会发生形变,也便于组装。
109.为了使雾化后的气溶胶能够顺利地从发热组件100排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基座30还具有与容纳槽31连通的第一气雾出口32,发热件20至少部分覆设第一气雾出口32。
110.可选地,第一气雾出口32位于发热件20背向导油件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气雾出口32与雾化面相对设置。如此,可使得雾化后的气溶胶能够快速地到达第一气雾出口32处。
111.进一步地,发热件20上开设有多个导烟通孔,导烟通孔连通第一气雾出口32与导油件10。如此,雾化后的气溶胶能够通过多个导烟通孔引导至第一气雾出口32出,而被顺利排出。
1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件20呈网格状。其中,多个导烟通孔即为网格状的发热件20上的网格孔。网格状的发热件20不仅能够使得发热均匀,且雾化后的气溶胶也能快速且均匀地排出。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30包括第一侧体33,容纳槽31形成于第一侧体33的一侧,发热件20沿第一方向夹持定位于导油件10与第一侧体33之间。通过设置第一侧体33与导油件10配合,以对发热件20进行夹持定位的方式简单。
114.进一步地,第一侧体33上开设有第一气雾出口32。由于第一侧体33能够与发热件20直接贴合,因此,将第一气雾出口32设于第一侧体33上,能够使气溶胶顺利从第一气雾出口32排出,并且也使基座30的结构更加紧凑。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30还包括第二侧体34,第二侧体34与第一侧体33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侧体33与第二侧体34之间形成容纳槽31。通过设置分离的第一侧体33和第二侧体34的方式,能够更有利于导油件10放置在容纳槽31内。
116.进一步地,第二侧体34开设有与容纳槽31连通的第二气雾出口341,发热件20至少部分覆设第二气雾出口341。如此,气溶胶也可以通过第二气雾出口341从顺利地从发热组件100排出。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体33与第二侧体34之间在容纳槽31沿第二方向的两侧界定形成第一敞口35和第二敞口36,导油件10的两端分别自第一敞口35和第二敞口36凸伸于基座30的外侧,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具体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为图2所示的y方向,具体可以为导油件10的长度方向。如此,一方面能够有利于导油件10的放置,另一方面,能够使导油件10与油液充分接触,以提高导油效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侧体33与第二侧体34之间,在容纳槽3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也可界定形成第一敞口35和第二敞口36其中之一,导油件10的一端自第一敞口35或第二敞口36凸伸于基座30的外
侧。
1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体33和第二侧体34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二方向包括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侧柱331,每相邻的两个侧柱331之间形成第一气雾出口32。通过设置多个侧柱331,以界定出第一气雾出口32的方式简单,且能够使得侧体33具有一定弹性,在夹持发热件20的时候,能够产生弹性变形,进而对发热件20进行更好的夹持,提高了夹持稳定性。
119.如图4和图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体33及第二侧体34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发热件20的一侧凹陷,以在夹持发热件20的一侧形成第一气雾出口32。通过第一侧体33凹陷的方式,不仅能够形成第一气雾出口32,并且能够形成与第一气雾出口32连通的通道,以使雾化后的气溶胶能够集中排出。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体34与所述导油件10相贴合的部分,沿第一方向朝向发热件20的投影区域覆设发热件20。如此,受到第二侧体34的阻挡作用,雾化的气溶胶仅能从第一气雾出口32排出,进而避免了雾化的气溶胶泄露,而影响抽吸效果。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20包括两个发热体21,两个发热体21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其中一发热体21沿第一方向夹持于导油件10与第一侧体33之间,其中另一发热体21沿第一方向夹持于导油件10与第二侧体34之间,导油件10夹持于两个发热体21之间。通过设置多个发热体21与导油件10接触,能够提高雾化面积。
122.进一步地,发热件20还包括中间连接件22,中间连接件22连接两个发热体21,中间连接件22及两个发热体21之间围合形成发热槽23,导油件10至少部分设于发热槽23内。设置中间连接件22,可集成两个发热件20,提高安装效率,并且由于中间连接件22的设置,也可进一步地提高发热件20与导油件1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雾化面积。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30还包括基底37,第一侧体33和第二侧体34均连接于基底37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基底37、第一侧体33及第二侧体34围合形成容纳槽31。通过设置基底37,能够对发热件20和导油件10进行支撑,以使它们稳靠地设于基座30上。进一步地,中间连接件22连接于发热体21的同一侧,且限位于导油件10与基底37之间。通过将中间连接件22限位于导油件10与基底37之间,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发热件20在基座30上的定位稳靠性,并且也有利于简化组装过程。
124.具体地,中间连接件22包括多个,多个中间连接件2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中间连接件22包括两个。如此,能够提高两个发热体2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当中间连接件22限位于导油件10与基底37之间时,由于增大了中间连接件22与导油件10及基底37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使限位更加可靠。更具体地,中间连接件22呈条状。
125.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中间连接件22之间也可设置发热体21。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发热件20与导油件1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雾化面积。
126.进一步地,基底37开设有与容纳槽31连通的第三气雾出口,发热件20至少部分覆设第三气雾出口。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可雾化后的气溶胶的排放效率。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20与导油件10相接触的部分呈片状。片状的发热件20相对传统的螺旋的发热件20能够提高与导油件10的接触面积,且能够使发热件20与导油件10的接触更加稳定。具体地,两个发热体21均呈片状。
128.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30具有定位部38,发热件20具有配合部24,
配合部24能够与定位部38相配合,以使发热件20定位于基座30。除了受到导油件10与基座30之间的夹持定位作用外,还可以在基座30上增设定位部38,可在受到导油件10与基座30之间的夹持定位作用之前,对发热件20进行预定位,以提高发热件20的安装稳定性。
129.请继续参阅图4,具体地,定位部38和配合部24其中之一包括定位凹槽,其中至另一包括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相配合定位的方式简单且可靠,并且有利于组装。
1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8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定位部38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配合部24也包括至少两个,全部定位部38与全部配合部24一一对应设置。设置多个定位部38和配合部24,能够提高定位的可靠性。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8设于侧体33上,具体可设置在侧柱331上。
131.请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地,全部定位部38中的其中两个定位部38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发热件20的一侧逐渐减小。如此,可形成“八”字定位形状,在与配合部24配合后,能够使得发热件20扣紧于基座30上。
132.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8包括两个,两个定位部38沿第二方向彼此间隔地设置设于发热件20的两端。
133.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20包括与发热体21相连的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均具有配合部24。如此,利用现有的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作为与基座30的定位部38配合的结构,可简化发热件20的结构,并且,通常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均需要向外延伸出发热组件100,因此,能够加长其与定位部38之间的接触长度,进而提高定位可靠性。
134.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200。
135.第一实施例
136.参照图6~图10,图6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37.雾化组件200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100和支撑件210,支撑件210具有第一气流通道211,发热件20及至少部分导油件10位于第一气流通道211内。
138.如此,通过发热件20雾化的气溶胶能够进入第一气流通道211内,进而被用户抽吸。
139.可以理解的时,本技术的第一气流通道211与外部空气连通。
140.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9,进一步地,基座30安装于支撑件210,发热件20至少部分显露于基座30的外侧,容纳槽31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具体地,基座30可拆卸地安装于支撑件210上。
141.如此,可使得发热组件100整体安装在支撑件210上,简化了安装过程,且雾化后的气溶胶也能够顺利进入支撑件210的第一气流通道211内。
142.具体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发热件20沿第一方向背向导油件10的一侧显露于基座30,并与第一气流通道211的内壁彼此间隔以形成雾化通道。具体地,发热件20通过基座30上开设的第一气雾出口32、第二气雾出口341及第三气雾出口其中至少一者显露于基座
30。如此,发热件20能够直接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进而使得雾化的气溶胶能够快速地进入第一气流通道内,从而提高雾化的气溶胶的排放效率,且能避免泄露。
14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211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可选地,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也可以理解为,雾化面与第一气流通道211平行设置。具体地,第三方向为图2所示的z方向,具体可为导油件10的高度方向。如此,可减小雾化的气溶胶流入第一气流通道的阻力,使得雾化的气溶胶能够更加顺畅且快速地流入第一气流通道。
14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10开设有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的连通孔212,导油件10的部分自连通孔212伸出于支撑件210的外侧。设置导油件10的部分伸出支撑件210的外侧,能够使导油件10与油液充分接触,以提高导油效果。具体地,支撑件210沿第二方向开设有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的连通孔212。由于导油件10的伸出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故并不影响导油件10在第一方向上对发热件20的夹持,且雾化后的气溶胶也不易从连通孔212泄露。
145.优选地,支撑件210开设有多个连通孔212,全部连通孔212沿支撑件210的周向间隔设置,导油件10的多个部分分别自多个连通孔212伸出于支撑件210的外侧,如此,可扩大导油范围,提高导油效率。优选地,支撑件210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连通孔212,导油件10的两端分别自两个连通孔212伸出于支撑件210的外侧。
146.进一步地,基座30的部分自连通孔212凸伸出支撑件210的外侧,以支撑于连通孔212的孔壁上。如此,简化了基座30相对支撑件210的组装过程。具体地,基座30的基底37沿第二方向凸伸于侧体33并穿设连通孔212,并沿第三方向支撑于连通孔212的孔壁上。更进一步地,导油件10的部分支撑于基座30凸伸出支撑件210的外侧的部分上。如此,一方面,由于基底37的加长,加大了导油件10的支撑面积,另一方面,基底37与连通孔212的配合,也能对基座30进行可靠定位,提高了基座30相对支撑件210的安装可靠性。
147.请继续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220,第一连接件220能够与支撑件210套设,并具有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的第一气雾通道221,其中,导油件10限位于第一连接件220与支撑件210之间。
148.如此,通过设置导油件10限位于第一连接件220与支撑件210之间,能够充分压紧导油件10,以使导油件10不易松动,进而与发热件20之间保持紧密接触,提高雾化效果。另外,导油件10同时还具有使雾化后的气溶胶流通的第一气雾通道221,故集成了多个功能,从而简化了雾化组件100的结构。
149.进一步地,当导油件10的部分自连通孔212伸出于支撑件210的外侧,第一连接件220套设于支撑件210的外侧,以在支撑件210的外侧限位导油件10。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在支撑件210的外侧限位导油件10,一方面能够扩大第一气雾通道221,另一方面安装过程也简单,并可以同时观察导油件10与第一连接件220之间的安装是否到位,提高了导油件10的安装可靠性。
150.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20呈管状,支撑件210也呈管状。
151.更进一步地,导油件10与第一连接件220及连通孔212的孔壁之间相贴合。如此,可避免沿雾化的气溶胶从该连通孔212处泄露,而影响抽吸效果。
152.优选地,导油件10具有弹性,导油件10与连通孔212的孔壁及第一连接件之间均弹
性相抵。
153.在本实施例中,当导油件10的部分支撑于基座30凸伸出支撑件210的部分上时,由于基座30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因此,导油件10能够被可靠地限定在第一连接件220与基座30之间,进一步地提高了导油件10的安装可靠性。
1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20包括玻纤管,玻纤管能够与支撑件210套设,并具有第一气雾通道221。玻纤管能够与支撑件210之间实现紧密连接,进而避免雾化后的气溶胶从两者之间泄露。
155.在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储油件230,储油件230设于支撑件210和第一连接件220的外侧,并与导油件10相接触。具体地,储油件230包覆于支撑件210和第一连接件220的外侧。
156.进一步地,储油件230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油件231,全部子储油件231能够相互拼合,以形成一容纳支撑件210和第一连接件220的第一容纳空间。该第一容纳空间可以为通孔的形式。通过设置拼接的多个子储油件231,能够更加方便地安装储油件230。具体地,至少两个子储油件231沿支撑件210和第一连接件220的周向分布。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储油件23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储油件230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容纳支撑件210和第一连接件220的放置槽或者放置孔。
157.更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相邻的子储油件231之间具有吸油间隙。如此,可以吸附因意外而泄漏的气溶胶。
158.优选地,储油件230包括沿第一方向相互拼合的两个子储油件231。
159.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子储油件231之间能够夹持导油件10凸伸出支撑件210的至少部分。如此,可通过该夹持作用使导油件10相对储油件230固定,进而提升引导气溶胶的效果。具体地,至少一子储油件231上开设有夹持孔,导油件10凸伸出支撑件210的至少部分被夹持于该夹持孔内。优选地,每一导油件10凸伸出支撑件210的至少部分均被两个相邻的子储油件231夹持。
160.在本实施例中,储油件231包括储油棉等多孔储油件。
161.在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密封座240和底座250,密封座240与第一连接件220远离支撑件210的一端相连,底座250与支撑件210远离第一连接件220的一端相连,密封座240与底座250之间形成限位空间,储油件230限位于限位空间内。通过设置密封座240和底座250,来形成限位储油件230的限位空间,使得储油件230相对导油件10的位置更加可靠,以使气溶胶能够顺利引导。
162.进一步地,密封座240包括密封座体241及第二连接件242,第二连接件242设于密封座体241朝向第一连接件220的一侧,第二连接件242能够与第一连接件220套设。如此,可实现第一连接件220与第二连接件242之间的紧密连接。
163.具体地,第二连接件242能够套设于第一连接件220的外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242能够套设于第一连接件220的内侧,在此不作限制。更具体地,第二连接件242呈管状,第二连接件242与第一连接件220之间过盈配合。
164.需要指出的是,密封座240还具有第二气雾通道,第二气雾通道与第一气雾通道221连通。具体地,第二气雾通道贯通密封座体241及第二连接件242。
165.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50包括底座座体251及第三连接件252,第三连接件252设于
底座座体251朝向支撑件210的一侧,第三连接件252能够与支撑件210套设。
166.具体地,第三连接件252能够套设于支撑件210的外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252能够套设于支撑件210的内侧,在此不作限制。更具体地,第二连接件242呈管状,第三连接件252与支撑件210之间过盈配合。
167.需要指出的是,底座250还具有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具体地,第二气流通道贯穿底座座体251及第三连接件252。
168.请继续参阅图10,进一步地,底座250上开设有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511和第一引导通道2512,第一进气口2511连通于第二气流通道远离支撑件210的一端,第一引导通道2512与第一进气口2511连通,第一引导通道25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进气口2511的轴向相交。具体地,第一引导通道25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进气口2511的轴向与第三方向相平行。
169.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50上开设有供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穿设的穿设孔。优选地,第一进气口2511为穿设孔,或者穿设孔与第一进气口2511间隔设置。
170.请继续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雾化壳体260,发热组件100、支撑件210、第一连接件220、储油件230、密封座240及底座250均安装于雾化壳体260内。
171.具体地,雾化壳体260具有储油仓261,导油件10与储油仓261连通。如此,可引导储油仓261内的气溶胶至发热件20处,使得雾化气溶胶顺利进行。更具体地,储油件230设于储油仓261内。
172.更具体地,密封座240和底座250分别与雾化壳体260的内壁沿周向密封配合,密封座240、底座250及雾化壳体260之间界定形成储油仓261。如此,受到密封座240、底座250及雾化壳体260的共同限定,储油件230能够可靠地安装于储油仓261内。优选地,雾化壳体260呈管状。
173.本实施例的雾化组件200可以应用于后续描述的雾化器300中,该雾化器300能够与气雾发生装置400的电源组件410一体设置。
174.第二实施例
175.参照图11,图11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6.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壳体260开设有与底座250的第一引导通道2512连通的第二进气口261。如此,可通过雾化壳体260上的第二进气口261从外部进气至第一引导通道2512内,进而进入第一进气口2511。
177.本实施例中的雾化组件20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78.本实施例的雾化组件200可以应用于后续描述的雾化器300中,该雾化器300能够与气雾发生装置400的电源组件410之间可拆卸连接。
179.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器300。
180.第一实施例
181.参照图12,图12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182.雾化器300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雾化组件200。
183.进一步地,雾化器300还包括吸嘴310,吸嘴310设于密封座240背向底座250的一侧。具体地,雾化壳体260的一端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263,吸嘴310安装于第一开口263处。
184.可以理解,吸嘴310具有抽吸通道311,抽吸通道311与第二气雾通道连通。
185.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300还包括冷凝件320,冷凝件320设于密封座240与吸嘴之间,两侧分别连通抽吸通道311与第二气雾通道。优选地,密封座240朝向吸嘴310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气雾通道连通的第一安装槽,冷凝件320安装于第一安装槽内。冷凝件320的作用是对雾化的气溶胶中的水分进行冷凝以形成液体,进而提高客户体验。
186.具体地,冷凝件320可以包括冷凝棉,也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具有冷凝作用的部件,在此不作限制。
187.本实施例的雾化器300可以与后续描述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电源组件410一体设置。
188.第二实施例
189.参照图13~图15,图13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底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0.雾化器300还包括底盖330,底盖330设于底座250的一侧,底盖330上开设有供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穿设的正极引脚孔3301和负极引脚孔3302。
191.在本实施例中,底盖330背向底座250的一侧具有第一连接部3303和第二连接部3304,第一连接部3303与正极引脚孔3301间隔设置,正极引脚25穿设正极引脚孔3301并折弯至第一连接部3303处,第二连接部3304与负极引脚孔3302间隔设置,负极引脚26穿设负极引脚孔3302并折弯至与第二连接部3304处,电源组件410能够与第一连接部3303处的正极引脚25及第二连接部3304处的负极引脚26相连。通过使得正极引脚25及负极引脚26折弯以与第一连接部3303和第二连接部3304相连的方式,能够使得正极引脚25及负极引脚26相对底盖330位置固定,进而提高正极引脚25及负极引脚26与电源组件410的连接可靠性。
192.优选地,第一连接部3303包括开设于底盖330背向底座250一侧的第一连接槽或者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部3304包括开设于底盖330背向底座250一侧的第二连接槽或者第二连接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303和第二连接部3304也可以是凸设于底盖330背向底座250一侧的第一连接凸柱和第二连接凸柱。
193.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300还包括正极连接部340和负极连接部350,正极连接部340安装于第一连接槽或者第一连接孔,并与正极引脚25电连接,负极连接部350安装于第二连接槽或者第二连接孔,并与负极引脚26电连接。其中,正极连接部340和负极连接部350能够与外部电源组件410的正极触点411和负极触点412电连接,电源组件410能够向发热件20提供工作电源。如此,通过设置正极连接部340在第一连接槽或者第一连接孔内与正极引脚25电连接的方式简单且可靠,通过设置负极连接部350在第二连接槽或者第二连接孔内与负极引脚26电连接的方式简单且可靠。
194.更进一步地,底盖330背向底座250的一侧设有第一引导部3305,第一引导部3305设于正极引脚孔3301与第一连接部3303之间,第一引导部3305用于引导正极引脚25至第一连接部3303处。如此,可使得正极引脚25能够正确地引导至与第一连接部3303相连,简化了组装过程,提高了组装效率。优选地,第一引导部3305包括开设于底盖330背向底座250一侧的第一引导槽。更优选地,第一引导槽连通正极引脚孔3301与第一连接槽。如此,正极引脚25受限于第一引导槽的槽壁的限制而能被正确地引导至第一连接部3303处,另外,由于正
极引脚25位于第一引导槽内,能够受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受损。
195.底盖330背向底座250的一侧设有第二引导部3306,第二引导部3306设于负极引脚孔3302与第二连接部3304之间,第二引导部3306用于引导负极引脚26至第二连接部3304处。如此,可使得负极引脚26能够正确地引导至与第二连接部3303相连,简化了组装过程,提高了组装效率。优选地,第二引导部3306包括开设于底盖310背向底座250一侧的第二引导槽。更优选地,第二引导槽连通正极引脚孔3301与第二连接槽。如此,负极引脚26受限于第二引导槽的槽壁的限制而能被正确地引导至第二连接部3304处,另外,由于负极引脚26位于第一引导槽内,能够受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受损。
196.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壳体260的一端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264,底盖310安装于第二开口264处,底盖330开设有第二引导通道3307,第二开口264通过第二引导通道3307与第一引导通道2512连通。优选地,第二引导通道330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导通道2512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为了避免第一引导通道2512开得太深,而影响底座250与雾化壳体260的密封配合,因此,通过第二引导通道3307间接地使第一引导通道2512与第二进气口261连通,能够提高扩大第二进气口261的面积,提高进气通畅性。
197.本实施例中的雾化器30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98.本实施例的雾化器300可以与后续描述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电源组件410之间可拆卸连接。
199.第三实施例
200.参照图16,图1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1.雾化器300包括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雾化器300还包括雾化器壳体360,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安装于雾化器壳体360内。
202.具体地,雾化器壳体360开设有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三开口361和第四开口362,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雾化器300不同的是,吸嘴310安装于第三开口361处,底盖330安装于第四开口362处。
203.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300还包括中间密封件370,中间密封件370位于雾化组件200与吸嘴310之间,且与雾化器壳体360之间密封相接。
204.进一步地,中间密封件370朝向吸嘴310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气雾通道连通的第二安装槽,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雾化器300不同的是,冷凝件320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
205.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雾化器300的底盖330不同的是,底盖330开设有至少两个正极引脚孔3301,每一雾化组件200的正极引脚25穿设对应一正极引脚孔3301。底盖330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负极引脚孔3302,每一雾化组件200的负极引脚26穿设对应一负极引脚孔3302。
206.本实施例中的雾化器300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07.本实施例的雾化器300可以与后续描述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电源组件410之间转动相连。
208.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气雾发生装置400。
209.第一实施例
210.参照图17和图18,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211.气雾发生装置400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雾化器300和电源组件410,电源组件410能够为发热件20提供工作电源。
212.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300与电源组件410一体设置。具体地,气雾发生装置400包括装置壳体420,电源组件410包括电源壳体413(第二实施例示出),雾化壳体260与电源壳体413一体成型形成装置壳体420。
213.进一步地,装置壳体420的两端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263及第五开口421,吸嘴310安装于第一开口263处,气雾发生装置400还包括底盖330,该底盖330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的雾化器300的底盖33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底盖330安装于第五开口421处,底盖320、底座250及装置壳体420之间界定形成电源组件410的电源414的第二容纳空间。
214.更进一步地,底盖330开设有第三进气孔3308、第三安装槽3309及出气孔3310,第三进气孔3308及出气孔3310均与第三安装槽3309连通,气雾发生装置400还包括咪头启动件430,咪头启动件430安装于第三安装槽3309内,并盖设于第三进气孔3308处。
215.具体到实际应用中,当用户抽吸气雾发生装置400时,外部空气先从底盖330的第三进气孔3308进入,依次经第三安装槽3309、出气孔3310、电源组件410与装置壳体4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底座250的第一进气口2511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内、再经第一气流通道211进入第一气雾通道221、第二气雾通道,最终进入抽吸通道351被吸出。
216.第二实施例
217.气雾发生装置400包括上述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300和电源组件410,电源组件410能够为发热件20提供工作电源。
218.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300与电源组件410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如此,能够对雾化器300进行更换,以满足不同口味的气溶胶的需求,进而提升客户体验。
219.本实施例中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20.第三实施例
221.参照图16,并同时参照图19~图22,图19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0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电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1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2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底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2.气雾发生装置400包括上述第三实施例的雾化器300和电源组件410,电源组件410能够为发热件20提供工作电源。
223.进一步地,电源组件410位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的一侧,用于向雾化组件200提供工作电源,其中,每一雾化组件200具有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电源组件410具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全部雾化组件200的正极引脚25与正极触点411电连接,电源组件410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之间可相对转动,以使负极触点412选择性地与对应至少一雾化组件200的负极引脚26电连接。
224.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电源组件410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之间可相对转动,以使负极触点412选择性地与对应一雾化组件200的负极引脚26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源组件410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之间可相对转动,以使负极触点412选择性地与对
应两个以上雾化组件200的负极引脚26电连接。
225.如此,通过设置气雾发生装置400包括多个雾化组件200,并使电源组件410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之间可相对转动,可在需要使用其他口味的气溶胶时,仅需使电源组件410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之间相对转动,以实现对应的至少一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410电连接而被启用,从而无需清洗储油仓和更换新的雾化组件和储油仓,故在使用其他口味的气溶胶时变得方便。另外,由于本技术中的全部雾化组件200的正极引脚25与正极触点411电连接,而仅仅通过旋转切换负极引脚26与负极触点412电连接,故简化了整体结构,并使得气雾发生装置500的结构更加紧凑。
226.具体地,电源组件410具有相对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旋转的旋转轴线,旋转轴线穿设正极触点411或者穿设正极触点411围合的环状区域内。如此,可使电源组件410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之间相对转动过程中,避免正极触点411与正极引脚25之间发生分离,而影响两者之间的电连接。
227.在本实施例中,底盖330与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底盖330不同的是,底盖330开设有第四进气口3311及与第四进气口3311连通的第三引导通道3312,第三引导通道3312连通雾化器300的底座250上的第一引导通道2512,进而连通第一进气口2511。
228.在本实施例中,底盖330安装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410之间,底盖33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侧具有汇聚部3313,汇聚部3313用于汇聚全部雾化组件200的正极引脚25,正极触点411与位于汇聚部3313的正极引脚25电连接。通过设置汇聚部3313,更有利于全部雾化组件200的正极引脚25的汇聚,以提高组装便捷性和组装效率。
229.进一步地,汇聚部3313包括开设于底盖310朝向电源组件410一侧的汇聚凹槽或者汇聚孔。通过设置汇聚凹槽和汇聚孔的方式简单且可靠。
230.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雾化器300的底盖330不同的是,底盖330开设有至少两个正极引脚孔3301,每一正极引脚孔3301与汇聚部3313间隔设置,每一雾化组件200的正极引脚25穿设对应一正极引脚孔3301,并折弯汇聚至汇聚部3313。通过开设正极引脚孔3301,能够使得正极引脚25到汇聚部3313之间的路径,进而简化组装过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一正极引脚25也可绕过底盖310的外围至底盖310朝向电源组件410一侧的汇聚部3313,在此不做限制。
231.进一步地,底盖33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侧上还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引导部3305,每一第一引导部3305设于对应一正极引脚孔3301与汇聚部3313之间,第一引导部3305用于引导对应的正极引脚25至汇聚部3313。本实施例的汇聚部3313可以理解为将多个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3303汇聚在一起的结构。
232.在本实施例中,底盖330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负极引脚孔3302,底盖33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3304,每一负极引脚孔3302与汇聚部3313间隔设置,每一第二连接部3304与对应一负极引脚孔3302间隔设置,每一雾化组件200的负极引脚26穿设对应一负极引脚孔3302,并折弯至对应的一第二连接部3304处。通过使得正极引脚25及负极引脚26折弯以与第一连接部3103和第二连接部3304相连的方式,能够使得正极引脚25及负极引脚26相对底盖330位置固定,进而提高正极引脚25及负极引脚26与电源组件410的连接可靠性。
233.进一步地,底盖33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引导部3306,每
一第二引导部3306设于对应一负极引脚孔3302与对应一第二连接部3304之间,第二引导部3306用于引导对应的负极引脚26至对应的第二连接部3304处。如此,可使得正极引脚25和负极引脚26能够分别正确地引导至与第一连接部3303及第二连接部3303相连,简化了组装过程,提高了组装效率。
234.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发生装置400不同的是电源壳体413朝向雾化壳体260的一侧具有对接槽4131,部分雾化壳体260伸入对接槽4131内,以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410相连。如此,通过设置部分雾化壳体260伸入对接槽4131内,能够使得两者之间的旋转沿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方向限位,进而确保旋转稳定,以使雾化组件200切换准确。优选地,对接槽4131的内廓形状与电源壳体413的外廓形状相匹配。
235.在本实施例中,气雾发生装置400还包括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第一磁吸件440位于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端,第二磁吸件450位于电源组件410朝向两个雾化组件200的一端,第一磁吸件440能够与第二磁吸件450相互吸合,以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相对电源组件410定位。如此,通过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能够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相对电源组件410定位,且不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
236.具体地,第一磁吸件440设于底盖33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侧,优选地,底盖330朝向电源组件410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安装槽3312,第一磁吸件440安装于第四安装槽3312。
237.第二磁吸件450设于电源壳体440朝向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的一侧,优选地,电源壳体413朝向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的一侧开设有第五安装槽,第二磁吸件450安装于第五安装槽。
238.具体地,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中至少一者包括磁体。当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均包括磁铁时,第一磁吸件440的磁铁和第二磁吸件450的磁铁的磁性相反。当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其中之一包括磁体,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其中之另一包括金属件。
23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440包括多个,第二磁吸件450包括多个,多个第一磁吸件440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磁吸件440与全部第二磁吸件450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能够提高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410之间的定位稳定性。
240.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吸件440包括多个,第二磁吸件450包括一个,多个第一磁吸件440沿至少两个雾化组件200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磁吸件450能够与对应一第一磁吸件450相互吸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磁吸件440包括一个,第二磁吸件450包括多个,在此不作限制。
241.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200包括两个,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均包括两个,并且两个第一磁吸件440之间相对旋转轴线呈180度夹角。可以理解,第一磁吸件440和第二磁吸件450的数量能够根据雾化组件200的数量进行对应调节。
242.本实施例中的气雾发生装置400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4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2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