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64734发布日期:2024-02-20 21:16阅读:17来源:国知局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1、低温烘烤式气溶胶生成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2、气溶胶生成装置主要包括收容管、发热体底座和发热体。其中,收容管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发热体设置于发热体底座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的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其中,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抽吸气道通常为u型气道,即,在抽吸过程中,空气从收容管与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的间隙进气,再从发热体底座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之间的间隙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

3、然而,从收容管与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的间隙进入的气流,沿着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侧壁流动会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温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效率,用户抽吸口感不好。同时,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壁的温度较高,容易出现烫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从收容管与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的间隙进入的气流,沿着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侧壁流动会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温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效率,用户抽吸口感不好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收容组件、第二壳体;其中,收容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收容组件包括第一收容管和第二收容管,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所述第一壳体或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界定出第一进气通道;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至少围绕所述第二收容管设置,以与所述第二收容管配合界定出第二进气通道;在抽吸时,空气依次经由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3、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基质段;所述第二收容管至少用以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基质段。

4、其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收容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收容管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

5、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的至少部分与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管内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收容于其内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6、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承载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收容管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所述第二收容管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

7、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包括:

8、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内径大于收容于其内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外径,所述主体部与收容于其内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9、搭接部,围绕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设置,用以搭接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10、其中,所述第二收容管包括:

11、承载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筋位;

12、收容部,承载于所述第一筋位的表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筋位与所述收容部配合形成第三进气通道,流经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三进气通道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13、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的侧壁的内壁面上设置有若干限位筋;所述若干限位筋在所述第一收容管上均匀分布,且分别用以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抵接。

14、其中,每一所述限位筋沿所述第一收容管的轴向方向从所述第一收容管背离所述第二收容管的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管的一端。

15、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和所述第二收容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所述第一壳体间隔设置,以配合界定出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16、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包括:

17、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侧壁的外壁面上形成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壳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18、搭接部,围绕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设置,用以搭接于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搭接部对应所述凹槽的位置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

19、其中,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收容管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收容管一体成型。

20、其中,还包括:

21、发热体底座;

22、承载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体底座上,且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筋位;所述第二收容管承载于若干所述第二筋位的表面,并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筋位界定形成第四进气通道,流经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空气经由所述第四进气通道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2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收容组件、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第二壳体;其中,第一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收容组件包括第一收容管和第二收容管;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组件内;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所述第一壳体或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界定出第一进气通道;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至少围绕所述第二收容管设置,以与所述第二收容管配合界定出第二进气通道;在抽吸时,空气依次经由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2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收容组件、第二壳体;其中,收容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收容组件包括第一收容管和第二收容管,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所述第一壳体或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界定出第一进气通道;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至少围绕所述第二收容管设置,以与所述第二收容管配合界定出第二进气通道;在抽吸时,空气依次经由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2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四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收容组件、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第二壳体;其中,收容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收容组件包括第一收容管和第二收容管;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组件内;其中,所述第一收容管与所述第一壳体或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界定出第一进气通道;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至少围绕所述第二收容管设置,以与所述第二收容管配合界定出第二进气通道;在抽吸时,空气依次经由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2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五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所涉及的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使第一收容管与第一壳体或收容于第一收容管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界定出第一进气通道,使第二壳体与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第二收容管配合形成第二进气通道,以在抽吸时,使空气依次经由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通道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相比于空气直接经过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侧壁流至其底壁从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方案,本技术至少流经第二进气通道的空气流不会经过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表面,从而能够有效减弱空气流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温度的影响,进而有效提高了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效率,提升了用户抽吸口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