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2348发布日期:2022-09-14 11:2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构成。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腔和雾化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可雾化介质,雾化组件用于对可雾化介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吸食者食用的气雾;电源用于向雾化组件提供能量。
3.传统技术中雾化芯上的发热体通常是通过印刷、内嵌等方式安装在导油件的导油面上或者直接固定安装在导油件的导油面上。采用这样的发热体固定方式,其发热体均是与导油面直接接触,在发热体工作时,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雾化面直接传导至导油面,并对底部位置所接触的雾化介质进行加热,如此,不仅会导致发热体热量过多的损失,而且会对底部的雾化介质进行反复多次加热,不利于雾化介质的存储。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5.一种雾化组件,其包括雾化芯组件及发热体;
6.所述雾化芯组件包括雾化部及引导部,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雾化部的内部,所述雾化部固定于所述引导部中;
7.所述雾化部具有外壁,所述引导部具有内壁部及外壁部,且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部部分接触设置;
8.所述引导部于其所述外壁部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所述外壁部、所述内壁部及所述外壁将所述雾化介质传递到所述雾化部;
9.所述外壁形成第一雾化面,且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部之间形成传输所述第一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一气道。
10.上述雾化组件,一方面通过雾化面与吸液面形成物理间隔,发热体通过引导部间接地接触储液腔中的雾化介质,因此与储液腔的雾化介质存在较长距离,有效隔离热量的传递,能够避免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且使整个雾化组件发热效率高;另一方面雾化部的外壁与引导部的内壁部直接相接触,引导部通过吸液面获取雾化介质,导油面积大且全方位导油,可有效保障供油充分,确保雾化介质畅顺地输送至发热体,雾化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壁或所述内壁部具有凸出结构,且所述外壁及所述内壁部通过所述凸出结构相接触设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重力方向上,所述雾化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引导部的高度。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组件于所述引导部上凸设有高于所述雾化部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外形轮廓小于所述引导部的外形轮廓,以形成安装位置。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重力方向上,所述雾化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引导部的高度,
且小于所述限位台阶的高度。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具有内壁,所述内壁形成第二雾化面及传输所述第二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二气道。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壁到所述外壁部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内壁到所述外壁的距离与所述内壁部到所述外壁部的距离之和;及/或,
17.于所述雾化部的底部形成避位槽,以使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通过所述避位槽流体连通;及 /或,
18.于所述雾化部的顶部形成流通区,以使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通过所述避位槽流体连通。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其包括储液结构件、吸嘴结构件及任一项所述雾化组件;
20.所述储液结构件开设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设置为容置所述雾化介质,且所述引导部设置为接触所述雾化介质;
21.所述发热体所生成的气溶胶经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吸嘴结构件流体连通。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结构件设有上密封件、下密封件及壳体,所述上密封件盖设于所述壳体上且部分装设于所述壳体的安装腔,所述下密封件装设于所述安装腔;
23.所述雾化组件设有密封上盖及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一端密封抵接于所述上密封件,另一端密封抵接于所述密封上盖,且通过所述密封上盖顺序抵接于所述雾化芯组件、所述下密封件及所述壳体;
24.所述通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储液腔形成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壳体及所述通气管之间,所述通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二气道及所述吸嘴结构件流体连通以传输所述气溶胶;
25.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安装件及密封套件,所述安装件套设于所述引导部的导线外,且位于所述下密封件中,所述密封套件套设于所述下密封件外或者套设于所述下密封件的槽体中,所述安装件、所述下密封件及所述密封套件配合使所述下密封件紧密抵接所述壳体以密封所述储液腔,以使所述储液腔中的所述雾化介质仅接触所述引导部的吸液面;
26.所述壳体开设有至少二个电极安装座,所述导线于所述电极安装座中电连接电极件;
27.所述壳体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流体连通。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电源及任一项所述雾化器,所述电源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供电。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
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所述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32.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3.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4.图5为本技术所述雾化组件另一实施例的雾化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6.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37.图8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38.图9为本技术所述雾化组件另一实施例的雾化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技术所述雾化组件另一实施例的雾化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本技术所述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2.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3.图14为图13所示实施例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
44.图15为图13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45.图16为图13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6.图17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7.图18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48.图19为本技术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0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50.图21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51.图22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52.图23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结构分解示意图。
53.图24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结构分解示意图。
54.附图标记:雾化组件100、储液结构件200、吸嘴结构件300、供电结构件400、重力方向g、气流方向p;雾化芯组件110、发热体120、密封上盖130、电极件140、通气管150、安装件160、密封套件170、气道190;雾化部111、引导部112、流通区113、避位槽114、内壁115、外壁116、顶部117、限位台阶 118、吸液面119;内壁部112a、外壁部112b;电极芯141、电极密封套142、排气孔151、进气口171、固定端172、连接端173、进气腔室174、第一气道191、第二气道192、主气道193;上密封件210、下密封件220、密封垫230、壳体240、储液腔260、第一连通口211、第一注液口212、进气通道221、安装槽 222、第二连通口231、第二注液口232、安装腔241、电极安装座242、进气口243;输出口301、外壳410、支架件420、电池430、线路板440、控制件450、连接端460、底壳470;按键451、按键座452、连接件 453。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9.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60.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雾化组件,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雾化组件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组件100如图1所示,其包括雾化芯组件110及发热体120;结合图2,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包括雾化部111及引导部112,所述发热体120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所述雾化部111固定于所述引导部112中;所述雾化部111具有外壁116,所述引导部112具有内壁部112a,结合图3及图4,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部分接触设置;所述引导部112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所述内壁部112a及所述外壁116将所述雾化介质传递到所述雾化部111;所述外壁116形成第一雾化面,且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之间形成传输所述第一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一气道191。上述雾化组件,一方面通过雾化面与吸液面形成物理间隔,发热体通过引导部间接地接触储液腔中的雾化介质,因此与储液腔的雾化介质存在较长距离,有效隔离热量的传递,能够避免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且使整个雾化组件发热效率高;另一方面雾化部的外壁与引导部的内壁部直接相接触,引导部通过吸液面获取雾化介质,导油面积大且全方位导油,可有效保障供油充分,确保雾化介质畅顺地输送至发热体,雾化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
6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设有与雾化介质接触的吸液面119,所述吸液面119设置为将所述雾化介质吸收入所述引导部112的内部,且顺序通过所述内壁部112a及所述外壁116传递到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具有外壁部112b,所述外壁部112b 设有所述吸液面1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组件100,其包括雾化芯组件110及发热体120;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包括雾化部111及引导
部112,所述发热体120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所述雾化部111固定于所述引导部112中;所述雾化部111具有外壁116,所述引导部112具有内壁部112a 及外壁部112b,且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部分接触设置;所述引导部112于其所述外壁部112b 与雾化介质接触,且顺序通过所述外壁部112b、所述内壁部112a及所述外壁116将所述雾化介质传递到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所述外壁116形成第一雾化面,且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之间形成传输所述第一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一气道191。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包括螺旋状发热丝、网状发热丝及片状发热丝;及/或,所述发热体120设有延伸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外部的导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与所述雾化部111一体成型并位于所述外壁116和所述内壁115之间。
6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芯组件110包括雾化部111及引导部112;雾化组件100用于实现雾化功能的部分包括雾化部111和发热体120,发热体120嵌设于雾化部111内;引导部112为包含内壁部112a 和外壁部112b的筒状结构,其内壁部112a与雾化部111连接,外壁部112b则至少部分用于与雾化介质接触,以使雾化介质从引导部112内部传递给雾化部111,并最终通过发热体120使其雾化生成气溶胶。
63.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的外表面即外壁部112b至少80%设为所述吸液面 119。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或图5所示,所述引导部112的外表面全部设为所述吸液面119或者所述引导部112背离所述外壁116的表面全部设为所述吸液面1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为规则圆管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远离所述雾化部111的外表面全部为所述吸液面1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引导部112均为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微孔材料制成,即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内部具有多孔结构,亦即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引导部112均具有多孔结构。各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结构亦可称为中空多孔体,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以便在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及其雾化部111内部传输雾化介质,由于多孔结构的特性,通过重力作用及毛细作用传输雾化介质,以使所述发热体120能够加热所述雾化部111中的雾化介质以生成气溶胶,透出于所述雾化部 111外的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中。进一步地,所述多孔结构的孔径为100纳米至12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结构的孔径为1微米至10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结构的孔径为10微米至50微米。所述多孔结构的材质为陶瓷或玻璃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结构的内部孔隙率为30%至9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结构的内部孔隙率为50%至65%。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仅通过所述雾化部111的内部传输所述雾化介质。
64.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的孔隙率大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孔隙率,以使所述引导部112的雾化介质的总量供给充分,同时所述雾化部111孔隙率相对较小也可以防止所述雾化部111 由于孔隙率过大出现泄漏,有利于将雾化介质导流至所述雾化部111中。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112的内部设有相异孔隙以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吸液面119通过所述导向通道将所述雾化介质输送至所述雾化部111或所述连接段114,从而有利于准确、均匀地将雾化介质输送至所述雾化部111及其中的所述发热体120,从而获得均匀的气溶胶。且这样的设计,将雾化部111和引导部112连接,并通过导油部分即所述引导部112的整个管状外壁进行雾化介质输送例如导油,导油面积大且全方位导油,可有效保障对所述发热体120的雾化介质供应充分,同时雾化部分即所述雾化部111
包含管内和管外多个雾化区域,雾化量大。
6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雾化部111具有内壁115,所述内壁115形成第二雾化面及传输所述第二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二气道19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于所述雾化部111的底部形成避位槽114,以使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通过所述避位槽114流体连通。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雾化部111具有顶部117,所述顶部117设置为安装时例如安装其它部件时配合保留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的流体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于所述雾化部111的顶部117形成流通区113,以使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通过所述避位槽114流体连通。即所述雾化部111 的上端面低于所述引导部112的上端面,或者所述雾化部111的下端面高于所述引导部112的下端面,以确保进气可同时通过两个烟雾通道即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并从两个烟雾通道流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避免由于紧密配合的安装方式堵塞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从而确保通过所述第一气道191传输所述第一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及通过所述第二气道192传输所述第二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
66.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设置为分别连通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一侧开设有进气端,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分别连通所述进气端;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气端,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分别连通所述出气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于所述出气端处形成所述流通区113,且于所述进气端处形成所述避位槽114。进气端及出气端的设计,亦即流通区113 及避位槽114的设计,使得外部空气能够进入所述内壁115及所述外壁116由于所述发热体120的作用而形成的雾化区,从而形成外-内-外的气体流通的通道,使得发热体120加热雾化介质所生成的气溶胶能够与外部空气相混合后输出。
6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于所述引导部112上凸设有高于所述雾化部111的限位台阶118。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于所述引导部112上凸设有高于所述雾化部111的限位台阶118,所述限位台阶118的外形轮廓小于所述引导部112的外形轮廓,以形成安装位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重力方向上,所述雾化部111的高度小于所述引导部112的高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8所示,在重力方向上,所述引导部112 与所述雾化部111等高设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综合利用重力作用及毛细作用,将雾化介质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内部进行输送。
6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重力方向上,所述雾化部111的高度大于所述引导部112的高度,且小于所述限位台阶118的高度。限位台阶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配合密封连接通气管及避免雾化介质进入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 中的气溶胶进入通气管,避免被密封抵接而导致无法流体连通。
6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道191的数量为至少二个;及/或,各所述第一气道191均匀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具有中轴线,各所述第一气道191相对于所述中轴线均匀设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雾化芯组件
110为轴对称结构,所述雾化部111具有中轴线,所述第一气道191的数量为二个,各所述第一气道191相对于所述中轴线均匀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的内壁115形成第二雾化面及传输所述第二雾化面所生成气溶胶的第二气道192。结合图6及图7,所述第二气道192呈圆柱状,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引导部112的所述外壁部 112b均设为所述吸液面119。
7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或图6所示,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具有面接触,且接触面相切。或者如图9或图10所示,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具有面接触,且接触面相切。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外壁116或所述内壁部112a具有凸出结构,且所述外壁 116及所述内壁部112a通过所述凸出结构相接触设置。
7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116的距离与所述内壁部112a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距离之和;当所述雾化部 111的厚度一致时,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116的距离即为所述雾化部111的厚度,可称为第一厚度;当所述引导部112的厚度一致时,所述内壁部112a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距离即为所述引导部112的厚度,可称为第二厚度;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之和。对于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内壁部112a具有面接触,且接触面相切的实施例,如图10所示,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之和。对于所述外壁116与所述外壁部112b具有面接触,且接触面相切的实施例,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部112b 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厚度,亦等于所述第二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厚度。亦即,所述内壁115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之和。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雾化部的外壁与引导部的内壁部接触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雾化介质从引导部到雾化部的输送效率,导油面积大且全方位导油,可有效保障供油充分,雾化量大,解决了传统雾化的雾化效果不好,烟雾量不够的问题。
72.进一步地,所述雾化部111及所述引导部112的连接位置处,所述雾化部111的外表面与所述引导部112的内表面相切或者位于所述引导部112的内壁部112a和外壁部112b之间,并使得所述发热体120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距离大于所述内壁部112a到所述外壁部112b的距离,以确保让所述发热体120与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保持距离。这样的设计,本实施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明点是使所述发热体120加热均匀,从而保证对雾化介质的加热的均匀性,进而保证雾化气溶胶的一致性,另一个重要的发明点是使所述发热体120间接地接触储液腔中的雾化介质有效隔离热量的传递,有利于避免高温导致储液腔内的雾化介质变质。
73.为了避免雾化介质漏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重力方向上,所述雾化部111及/或所述引导部112 的底部的表面均设有防漏密封层亦即密封介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漏密封层为涂层或片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111及/或所述引导部112的底部覆设有不导油的介质,可包括涂层、密封件等不导油材料,防止所述雾化部111及/或所述引导部112内部存储的雾化介质泄漏到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之外。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漏密封层设置于所述引导部112除了所述吸液面119及其接触所述雾化部111之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雾化介质泄漏。
7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其包括储液结构件及任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组件1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如图11及图12所示,其包括储液结构件200及位于所述储液结构件200中的任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组件100;结合图13及图14,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开设有储液腔260,所述储液腔260设置为容置所述雾化介质,且所述引导部112或其吸液面119设置为接触所述雾化介质;所述发热体120所生成的气溶胶经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通过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对外输出。
75.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吸嘴结构件3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如图 19及图20所示,其包括储液结构件200、吸嘴结构件300及任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组件100;所述储液结构件200开设有储液腔260,所述储液腔260设置为容置所述雾化介质,且所述吸液面119设置为接触所述雾化介质;所述发热体120所生成的气溶胶经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与所述吸嘴结构件300 流体连通;即所述吸嘴结构件300与所述雾化组件100所生成的气溶胶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储液腔260 用于存储雾化介质,例如烟油、香精、香料等;所述通气管150用于将雾化生成的气溶胶传递出以供抽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套置于所述储液结构件200上,所述储液结构件200设置于所述雾化组件100上,所述雾化组件100部分位于所述储液结构件200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0,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或其输出口301与气道190及其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流体连通,或者,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或其输出口301与所述雾化组件100的通气管150的主气道193流体连通。
7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储液结构件200设有上密封件210、下密封件220 及壳体240,结合图16,所述上密封件210盖设于所述壳体240上且部分装设于所述壳体240的安装腔241,所述下密封件220装设于所述安装腔241;所述雾化组件100设有密封上盖130及通气管150,所述通气管150一端密封抵接于所述上密封件210,另一端密封抵接于所述密封上盖130,且通过所述密封上盖130 顺序抵接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所述下密封件220及所述壳体240。
7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通气管15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240内,所述储液腔260形成于所述安装腔241内且位于所述壳体240及所述通气管150之间,所述通气管150的主气道 193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流体连通以传输所述气溶胶,且所述主气道193通过所述上密封件210的第一连通口211对外输出;对于具有所述吸嘴结构件300的实施例,所述通气管150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191、所述第二气道192及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流体连通以传输所述气溶胶;即所述通气管150的主气道193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191、所述第二气道192及所述吸嘴结构件300流体连通以传输所述气溶胶,且所述主气道193通过所述上密封件210的第一连通口211及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对外输出。
78.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上密封件210,所述上密封件210 设有收纳所述雾化芯组件110或其雾化部111例如流通区113的下端腔体,或者雾所述上密封件210设有收纳所述限位台阶118的一端腔体,以便于装配及密封,避免雾化介质侵入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或其雾化组件100还包括通气管150,所述通气管150插入所述上密封件210的上端腔体,所述上端腔体与下端腔体流体连通,以将雾化生成的气溶胶通过所述通气管150或其气道190流出。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下密封件220,所述下密封件220用于固定所述雾化芯以及配合密封
所述储液腔260,结合图16,所述下密封件220还开设有连通进气口243的进气通道221。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密封件210设有流通区113或所述下密封件220设有避位槽114,以确保进气可同时通过两个烟雾通道,并从两个烟雾通道流出,同样可以达到气体流通的效果。
7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安装件160及密封套件170,所述安装件160套设于所述引导部112的导线外,且位于所述下密封件220中,所述密封套件170套设于所述下密封件220外,或者如图15及图17所示,所述密封套件170套设于所述下密封件220的安装槽222 中,所述安装件160、所述下密封件220及所述密封套件170配合使所述下密封件220紧密抵接所述壳体 240以密封所述储液腔260,以使所述储液腔260中的所述雾化介质仅接触所述引导部112的所述吸液面 119。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密封件220套置于所述安装件160外,所述密封套件170套置于所述下密封件 220中。
8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道的连通如图15所示,气道190包括第一气道191、第二气道192及主气道 193;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均流体连通于所述主气道193以供输出。进一步地,所述通气管150与所述雾化部111之间通过所述顶部117及限位台阶118而存在间隙,以使得第二气道192通过间隙与所述主气道193实现流体连通;即所述通气管150与所述雾化部111管径可以相同亦可不同,且所述通气管150与所述雾化部111非接触设置,以在所述通气管150与所述雾化部111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气道192的空间,该空间可以作为所述主气道193的一部分,即使得所述主气道193与所述第二气道192 相连通。这是本技术的一个重要发明点,通过在所述雾化部111的内壁和外壁形成了两个雾化面,以及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因此具有雾化气溶胶量大的优点。
81.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通气管150的一端通过所述密封上盖130抵接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 的所述限位台阶118,且抵接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所述引导部112的上端,所述限位台阶118设置为安装所述通气管150时配合保留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的流体连通,上述结构通过对所述密封上盖130及其连接关系的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所述储液腔260中的雾化介质从所述吸液面119之外的位置进入所述雾化部111,亦避免了雾化介质混入所述通气管150及其中的主气道193。
82.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通气管150穿过所述密封上盖130以使所述通气管150中的主气道193,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中的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流体连通,一方面所述雾化芯组件110 的底部抵接于所述安装件160及所述下密封件220,且通过所述下密封件220抵接于所述密封套件170及所述壳体240;另一方面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的所述引导部112的外壁抵接于所述下密封件220,且通过所述下密封件220抵接于所述壳体240,以使所述壳体240紧密抵接于所述下密封件220及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且使所述引导部112的导线密封隔离于所述储液腔260外,从而实现了该端对于所述储液腔260 的有效密封。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150的主气道193与所述第一气道191流体连通,且所述主气道193 与所述第二气道192流体连通。
83.对于储液腔260的密封,一直以来都是本领域的重点,本技术亦不例外,由于所述通气管150贯穿所述储液腔260的设计,因此需要考虑解决所述壳体240及所述储液腔260的两端密封问题,本技术一方面通过所述雾化组件100的所述密封上盖130、所述通气管150及所述雾化芯组件110相配合,三者紧密结合,以免所述储液腔260中的雾化介质,经由所述通
气管150与所述密封上盖130的间隙,漏入所述雾化芯组件110中的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中;另一方面所述下密封件220配合所述密封套件 170及所述安装件160向所述壳体240的一端施加压力使其紧密套接于所述雾化芯组件110外,整体构成一个密封体系,以免所述储液腔260中的雾化介质,经由所述安装件160、所述密封套件170及所述壳体 240的间隙,漏出所述雾化器之外或者漏出到所述引导部112的导线处。这样的设计,即实现了对于所述壳体240及所述储液腔260的一端有效密封。
8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壳体240开设有安装腔241,所述通气管150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腔241中,所述储液腔260形成于所述安装腔241内,即所述储液腔260为所述安装腔241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结构件200还设有密封垫230,所述密封垫230设置于所述上密封件210 上,所述密封垫230开设有对应于所述上密封件210的第一连通口211的第二连通口231,所述主气道193 顺序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211及所述第二连通口231对外输出,或者,所述主气道193顺序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211、所述第二连通口231及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对外输出。
85.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密封件210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注液口212,所述第一注液口212连通所述储液腔260,用于向所述储液腔260注入雾化介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所述上密封件210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注液口212,所述密封垫230开设有对应于各所述第一注液口212的至少一个第二注液口232,所述第二注液口232通过所述第一注液口212连通所述储液腔260。结合图20,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封堵各所述第一注液口212及/或各所述第二注液口232,仅通过输出口301顺序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231、所述第一连通口211及所述主气道193。
8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所述壳体240开设有至少二个电极安装座242,所述导线于所述电极安装座242中电连接电极件140;所述壳体240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口243,所述进气口243 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流体连通。各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开设有进气口243 及输出口301,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均流体连通。进气口243的数量不限,例如所述雾化装置可包括两个进气口243,两个进气口243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191及所述第二气道192 连通。所述输出口301与所述气道190或其主气道193流体连通,例如所述输出口301与所述通气管150 中的主气道193流体连通,以使形成的气溶胶经由所述通气管150从所述输出口301排出。
8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电源及任一实施例所述雾化器,所述电源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供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如图19所示,其包括雾化器及供电结构件400,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组件100、储液结构件200及吸嘴结构件300,其中所述雾化组件100及所述储液结构件200为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及所述供电结构件400所遮挡;结合图20,所述供电结构件 400包括外壳410、支架件420、电池430、线路板440、控制件450、连接端460及底壳470,结合图21 及图22,所述外壳410套置于所述储液结构件200的部分所述壳体240外,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套置于所述储液结构件200的部分所述壳体240外,还套置于所述储液结构件200的所述上密封件210及所述密封垫230外,所述吸嘴结构件300封堵所述第一注液口212及所述第二注液口232;所述支架件420固定于所述外壳410内,所述电池430安装于所述支架件420上且电连接所述电极件140,所述支架件420及所述电池430于所述外壳410内留有气流缝隙以连通所述进气口243,以确保气
流畅通,使得气溶胶按气流方向p流向所述吸嘴结构件300的输出口301。这样的设计,形成了雾化输送的空气流通的途径。所述线路板440固定于所述支架件420上且电连接所述电池430;所述控制件450固定于所述线路板440上且通过所述线路板440电连接所述电池430;所述连接端460固定于所述线路板440上且通过所述线路板440 电连接所述电池430,所述连接端460还穿过所述底壳470露置于外部,以便接入外部的连接端子例如充电端等。所述底壳470插接固定所述外壳410上,所述支架件420部分位于所述底壳470中,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外壳410中。
88.结合图23及图24,所述控制件450包括按键451、按键座452及连接件453,所述按键451安装于所述按键座452上且露置于所述底壳470外,所述按键座452固定于所述线路板440上,所述连接件453通过所述线路板440电连接所述电池430,且所述按键座452围设于所述连接件453外并固定所述连接件453,所述按键451设置于所述连接件453上以控制所述连接件453的电路通断。
8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9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