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20511发布日期:2022-12-20 22:30阅读:60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储存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储液腔的底部一般配置为平面结构。当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雾化组件配置为管状体时,雾化组件上还设置有导液孔,该导液孔的位置略高于储液腔的底端面,当储液腔内部余下较少的液体基质时,少量的液体基质一般堆积在储液腔底部的平面上,而难以通过导液孔进入雾化组件上,进而造成液体基质的浪费。尤其是当储液腔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流动性较弱时,上述液体基质的浪费情况更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雾化器的储液腔底部的少量液体基质难以被有效利用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
5.雾化组件,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6.支撑元件,用于收容所述雾化组件,所述支撑元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液孔;和
7.密封元件,用于密封所述储液腔的底部,所述密封元件包括部分界定形成所述储液腔的导流斜面,所述导流斜面的一侧邻近所述导液孔从而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部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引导至所述导液孔附近。
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储液腔的横截面积沿壳体纵向逐步缩减。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斜面与壳体纵轴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60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用来储存液体基质的容量不大于2ml。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包括第一导液斜面和第二导液斜面,所述第一导液斜面和第二导液斜面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两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的至少一部分的纵截面大致呈v形,所述导液孔位于所述v形部分的底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的至少一部分大致呈漏斗形,所述导液孔位于所述漏斗形部分的底部。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包括延伸至所述储液腔内部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包括沿壳体纵向布置的第一段延伸臂和第二段延伸臂,所述第一段延伸臂的内侧面界定成所述导液斜面,所述第二段延伸臂大致沿壳体纵向延伸。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臂上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朝向所述支撑元件设置。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元件的一端的密封套,所述
凸起与所述密封套相抵接。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还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构造成对所述雾化组件形成纵向支撑。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对所述密封元件提供刚性支撑。
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20.壳体,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界定形成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
21.雾化组件,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22.支撑元件,用于收容所述雾化组件,所述支撑元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液孔;和
23.密封元件,包括主体部和相对所述主体部凸出设置的延伸臂,其中所述主体部构造成对所述雾化组件提供支撑,所述延伸臂包括部分界定所述储液腔的导液斜面,所述导流斜面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部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引导至所述导液孔附近。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力驱动的电源组件。
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用于密封所述储液腔的密封元件上设置有导液斜面,该导液斜面的一侧邻近导液孔,因而储液腔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能够沿着该导液斜面进入导液孔内,因而能够实现储液腔底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充分使用,减少液体基质的浪费。
附图说明
26.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立体图;
29.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面图;
30.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爆炸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座立体图;
32.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元件的立体图;
33.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元件的剖面图;
34.图8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面图;
35.图9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元件的立体图;
36.图10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元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38.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
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39.另外,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40.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其中电源组件200为雾化器100提供电力供应,雾化器100将其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根据雾化器100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种类不同,气溶胶生成装置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当液体基质包括雾化助剂以及尼古丁制剂和风味组分中的至少一种时,气溶胶生成装置作为电子烟使用;当液体基质包括雾化助剂以及活性功能组分时,其中活性功能组分包括草本药物等对人体具有保健或者治疗的功效组分,气溶胶生成装置作为医疗吸入设备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上述两种类型,在此不做限定。
41.图1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示例,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设置为两个组件,两个组件之间进行可拆分式连接,其可拆分式连接方式包括磁吸式连接、卡扣式连接、螺纹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电源组件200中主要包括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以及控制模块,电源组件200配置为可持续使用的主体组件,雾化器100配置为可更换的组件,用户可根据雾化器100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消耗或者雾化器100的使用性能的下降而更换新的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组合使用。在其它可选择的示例中,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收容于一个壳体内部而形成连体型气溶胶生成装置,当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消耗完毕,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寿命截止。其中连体型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池可配置为可充电或者不可充电形两种形式,其主要根据其所使用的电池的容量是否能够满足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消耗完毕。
42.如下部分主要对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参考图2所示,以大致呈扁状的雾化器10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可理解的是,雾化器100也可设置为其它形状。如图3所示,雾化器100包括壳体10,雾化组件20以及其它的辅助支撑组件。其中,壳体10包括纵向相对的近端和远端,其近端设置为扁状的吸嘴13,用户在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过程中,用户的嘴部主要与吸嘴13接触,壳体10的远端配置为平板状的连接端,以便于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相连接。进一步地,壳体10可以一体成型,壳体10也可以是若干个分壳体连接而成,参考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包括两部分,分别为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其中上壳体11盖设在下壳体的一部分表面,吸嘴13由上壳体11界定形成,上壳体11优选选用食品级的ppsu(聚亚苯基砜树脂),以提升用户的嘴部与吸嘴13接触的使用体验。下壳体12的一部分内腔界定形成储液腔14,用于储存液体基质,下壳体12优选采用硬质的透明塑胶材料制备,以便于用户能够直接观察到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的消耗情况。
43.上壳体11设置有纵向贯通的吸嘴口110,下壳体12内部设置有出气通道120,出气通道120与吸嘴口110相连通,雾化器100内部的雾化组件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经出气通道120进入吸嘴口110。出气通道120的一部分可以由下壳体12内部的内管界定形成出气管15,出气通道120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出气管15界定形成,该出气管15连接在下壳体12上。
44.进一步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设置有密封连接结构,以便于对储液腔14以及出气通道120形成密封。具体地,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设置有密封座16,该密封座16优选采用柔性硅胶材料制备。一方面,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卡扣结构进行卡扣连接;另一方面,在上壳体11、密封座16以及下壳体12三个部件之间还设置有纵向插接结构,具体地,在上壳体11的内腔中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柱111,两个第一连接柱111分别设置在吸嘴口110的两侧,在密封座16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插接口161,两个第一连接柱111插入两个第一插接口161内部,在密封座16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柱162,其中两个第二连接柱162与两个第一插接口161的位置相对应,在下壳体1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插接口121,两个第二连接柱162分别插入两个第二插接口121,并且在两个第二连接柱162上设置有若干条闭合的凸筋,以便于第二连接柱162密封插入第二插接口121内部。
45.进一步地,在密封座16上还设置有出气孔163,该出气孔163连通下壳体12内部的出气管15以及吸嘴口110,在优选的实施中,该出气孔163、出气管15以及吸嘴口110纵向贯通,并且出气孔163的内径、出气管15出气端的内径以及吸嘴口110的进气端的内径大致相同,使得出气管15、出气孔163以及吸嘴口110三者界定形成的出气通道120的通气量保持大致相同,有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保持相对稳定的吸阻以及减少冷凝液的形成。可理解的是,如果密封座16上的出气孔163的内径相对出气管15的出气端的内径或者吸嘴口110的进气端的内径变小,则气溶胶容易与密封座16的内壁接触,从而导致冷凝液的形成。
46.雾化组件20用于将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其作为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核心部件,雾化组件20可以是陶瓷芯雾化组件,也可以是棉芯雾化组件,其中棉芯雾化组件包括采用纤维棉材料制备而成的导液元件以及采用铁铬镍等优异电阻特性材料制备而成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以发热丝或者发热网的形式固定在导液元件上,导液元件与储液腔14保持流体连通,从而将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传递给加热元件。陶瓷芯雾化组件包括采用陶瓷制备而成的导液元件以及采用铁铬镍等优异电阻特性材料制备而成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以电阻加热轨迹或者螺旋状的发热丝的形式结合在导液元件上。雾化组件20可配置为圆管状,圆柱状,也可以配置为块状等结构。
47.雾化组件20借助于支撑元件23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当雾化组件20的形状发生变化时,支撑元件20的结构随之改变。
48.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参考图3所示,雾化组件20配置为陶瓷芯雾化组件,导液元件21采用陶瓷材料制备而成大致呈空心的圆柱体,加热元件22采用铁铬镍等高电阻特性材料制备而成螺旋状发热丝,将发热丝嵌入陶瓷导液体的内腔中,从而制备得到陶瓷芯雾化组件。
49.上述雾化组件20构造成管状件,其借助于大致呈圆管状的支撑元件23固定于壳体10的内腔中,进一步参考图4所示,支撑元件23可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其包括两端敞口设置的内腔,雾化组件20固定于支撑元件23的内腔中。支撑元件23的一端纵向抵接在出气管15上,支撑元件23的内腔与出气管15的内腔相连通,雾化组件20加热形成的气溶胶经支撑元件23的内腔逸出,进而进入出气管15的内腔中。
50.在可供选择的其它示例中,当雾化组件20配置成块状或者圆柱状时,雾化组件20可配置为横向固定于壳体内部时,支撑元件23配置为座体结构以适合于固定雾化组件20。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元件23可包括多个部件,雾化组件20固定于多个支撑元件23之间,或者支撑元件23包括容置腔,该容置腔的形状配置为适合固定雾化组件20,雾化组件20收容于支撑元件的容置腔内部。
51.支撑元件23与出气管15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套24,该密封套24优选采用柔性硅胶材料制备。出气管15的底部以及支撑元件23的顶部分别插入密封套24的内部,在密封套24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条闭合的凸筋,以进一步增强其与出气管15以及支撑元件23的连接处的密封性和连接稳定性。支撑元件23的内腔的内径略大于出气管15的内腔的内径,在密封套24的内部设置有凸缘241,出气管15的底端面抵接在该凸缘241的上端面上,支撑元件23的顶端面抵接在该凸缘241的下端端面上。密封套24以该凸缘241为界分为两段,第一段的内径较小用于固定出气管15,第二段的内径较大用于固定支撑元件23。
52.在雾化器100的内部还设置有密封元件30,参考图3、图4以及图6所示,该密封元件30用于密封储液腔14的底部开口,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该密封元件30包括主体部31,该主体部31用于对支撑元件23的另一端以及雾化组件20的底端形成纵向支撑。密封元件30设置有容置腔35,支撑元件23插入在该容置腔35内部。在容置腔35的内部还设置有凸台32,该凸台32容置入支撑元件23的内部并与雾化组件20的底端面形成纵向抵接。支撑元件23的一部分侧壁容置在容置腔35的内壁与凸台32的侧壁之间,支撑元件23的底端面抵接在容置腔35的底端面上。在容置腔35的内壁上设置有多条闭合的凸筋,用于对支撑元件23的底部形成密封。
53.在密封元件30上设置有进气孔33,该进气孔33纵向贯穿凸台32,外部气流经该进气孔33进入。
54.在支撑元件23上设置有若干个周向环绕的导液孔231,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经该导液孔231提供给雾化组件。为了提升导液元件21的导液能力,在陶瓷导液体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导液棉25,该导液棉25夹设在支撑元件23与陶瓷导液元件21之间,用于进一步储存和传递液体基质。
55.雾化器100还包括端盖26,用于密封壳体10的底部敞口。该端盖26优选采用硬质塑胶材料制备而成,该端盖26与壳体10之间设置为卡扣连接,端盖26的底端面设置为平板状以便于与电源组件200之间进行稳定连接。进一步地,雾化器100还包括电连接件261,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相连接时,雾化器100上的电连接件261与电源组件200上的电连接触头相接触导通,进而电源组件200为雾化器100提供电力驱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的电连接件配置为两个电极柱,加热元件22的两端连接有两根导电引线,两根导电引线沿壳体10纵向延伸至与两个电极柱电连接。其中,电连接件261固定在端盖26上,电连接件261的一端显露在端盖26的底端面上,电连接件261的另一端插入密封元件30的内部,在密封元件30的容置腔35内的凸台32上还设置有两个穿孔321,加热元件22两端连接的两根导电引线自两个穿孔321穿出,进而与电连接件261导电连接。
56.在端盖26上设置有进气口262,该进气口262与密封元件30上的进气孔33相连通,进而将外部气流引入雾化器100的内部。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进气口262配置为两个气孔,两个气孔位于两个电连接件261的中间,并且两个气孔沿壳体10纵向的投影与密封元件30的进气孔33沿壳体10纵向的投影不相重合,从而避免雾化器100内部泄漏的液体直接自进气口262流出。
5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密封元件30为雾化组件20以及支撑元件23提供纵向支撑,可理解的是,密封元件30采用柔性硅胶材料制备,而雾化组件20采用刚性的陶瓷材料制备,支撑元件23采用金属材料制备,密封元件30本身的强度弱于雾化组件20以及支撑元件23的强度,为了增加密封元件30的支撑强度,防止密封元件30由于支撑不牢固而异位,在密封元件30与端盖26之间还设置有刚性支撑座27,参考图4和图5所示,该刚性支撑座27优选采用金属材料制备,支撑座27分别与密封元件30的侧壁以及底壁相抵接,从而为密封元件30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地,在支撑座27上还设置有四个孔,其中的两个孔配置为电极孔271,两个电连接件261自电极孔271穿过以延伸至密封元件30的内部,另外的两个孔配置为溢流孔272,支撑座27与端盖26之间设置有液体收容空间,雾化器100内部泄漏的液体自密封元件30的进气孔33溢出后,可经两个溢流孔271进入支撑座27与端盖26之间的液体收容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雾化器100的防漏性能。
58.雾化器100内部的储液腔14的底部开口由密封元件30所密封,密封元件30的顶端面一般配置为平面结构,因而储液腔14的底端一般配置为平面结构,而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管状的雾化组件20,支撑元件23上的导液孔231一般周向间隔设置,并且导液孔231设置在密封元件30的顶端面以上,当储液腔14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余量较少时,少量的液体基质位于导液孔231以下的位置,可理解的是,余下的少量的液体基质难以通过导夜孔231提供给雾化组件20,造成液体基质的浪费。进一步地,当储液腔14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粘度较大时,液体基质进一步沉积在储液腔14的底部平面上,而无法进入导液孔231内部,更多地造成余下的液体基质的浪费。并且用户在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过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手持角度与重力方向存在夹角,因而会存在较多的液体基质滞留在储液腔14内部而难以进入导液孔231内部,进一步造成液体基质的浪费,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当雾化器100的壳体10配置为透明壳体时,用户能够观察到储液腔14内部余下液体基质,但是却无法使用,进而产生较差的用户体验。
59.针对储液腔14底部的液体基质无法充分使用的问题,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通过优化密封元件30的结构,在密封元件30上设置有导流斜面41,导液斜面41的一侧邻近导液孔231,该导液斜面41界定成储液腔14的底面的一部分,通过设置该导液斜面41从而提升余下的少量的液体基质的液面高度,少量的液体基质沿着该导液斜面41导入导液孔231的内部,从而将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充分使用。当雾化器100配置为扁状时,雾化组件20大致设置于储液腔14的中间位置,为了充分将液体基质引导至导液孔231,导液斜面41包括第一导液斜面411和第二导液斜面412,其中第一导液斜面411和第二导液斜面412分别设置于支撑元件23的两侧,储液腔14底部余下的少量的液体基质的液位高度被两侧的第一导液斜面411和第二导液斜面412所提高,因而少量的液体基质分别沿着第一导液斜面411和第二导液斜面412进入支撑元件23上周向设置的多个导液孔231内部。
6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储液腔14构造成v形,储液腔14的横截面积沿着壳体纵向逐步缩减,因而即使在储液腔14的v形结构的底部留有少量的液体基质,在储液腔14内部仍会形成较大的液位高度,进一步地,支撑元件23上的导液孔231也设置在该v形结构的底部,有利于余下的液体基质充分进入导液孔231内部。具体地,在密封元件30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延伸臂34,两个延伸臂34相对于主体部31凸出设置,该延伸臂34的内侧面配置为导液斜面41,参考图3、图6、图7所示,两个延伸臂34分别设置于支撑元件23的两侧,延伸臂34延伸至
储液腔14内部,从而将储液腔14的底部配置为斜面结构,导液孔231设置于v形的储液腔14的底端,及时储液腔14内部仅余下少量的液体基质也会因为导液斜面41的存在而形成较高的液位,因此少量的液体基质受重力作用也能沿着该导液斜面41流入导液孔231内部。在优选的实施中,该导液斜面41配置为光滑的曲面,从而避免液体基质沉积在导液斜面41上。
61.以壳体纵轴为基线,导液斜面41与壳体纵轴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导液斜面41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可选自任意一个锐角,在优选的实施中,该倾斜角度优选为0~60度。可理解的是,导液斜面41的倾斜度越大,少量的液体基质在储液腔14底部就能形成更大的液位高度,更有利于液体基质流入导液孔231内部,但是密封元件30的两个延伸臂34延伸至储液腔14内部的纵向高度越大,两个延伸臂34占据储液腔14的容积越大,储液腔14未被延伸臂34占据的空间能够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越小,因此需要平衡储液腔14的容积与导液斜面41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在优选的实施中,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可更换的雾化器100的储液腔14中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不大于2ml,其可以是0~2ml之间的任意一个数值。在本技术的一示例中,储液腔14容纳的液体基质的容量大致为1ml,导液斜面41的倾斜角度大致为40度。
62.在本技术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参考图8至图10所示,储液腔14构造为漏斗形,第一部分的储液腔14的横截面积沿壳体纵向逐渐缩减,第二部分的储液腔14的横截面积保持大致相同,并且第二部分的储液腔14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部分的储液腔14的容积,第二部分的储液腔14的横截面积较小,因而当储液腔14存有少量的液体基质时,该液体基质会存在于第二部分的储液腔14的内部,由于第二部分的储液腔14的横截面积较小,少量的液体基质会形成较大的液位高度。进一步地,支撑元件23上的导液孔231位于漏斗形的储液腔14的底部,即位于第二部分的储液腔14的底部,因此少量的液体基质仍能够顺利流入导夜孔231内部。
63.进一步地,密封元件3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延伸臂34,该延伸臂34相对主体部31凸出设置,两个延伸臂34分别自支撑元件23的两侧延伸至储液腔14的内部,并且延伸臂34的一部分内侧面设置为导液斜面41,该导液斜面41界定形成储液腔14的底端面的一部分,进一步地该导液斜面41高出导液孔231设置,因而当储液腔14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液位处于导液斜面41的纵向延伸范围之内时,液体基质均能够沿着该导液斜面41进入导液孔231内。
64.当储液腔14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黏性较大时,通过改善导液斜面41的表面特性,例如将导液斜面41设置为光滑表面,或者将导液斜面41进行疏水处理,从而降低液体基质沉积在储液腔14的底端平面上,进而进一步液体基质的利用率。
65.进一步,参考图10所示,延伸臂34沿壳体纵向大致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延伸臂341和第二段延伸臂342,第一段延伸臂341的内侧面设置为导液斜面41,第二段延伸臂342的内侧面大致沿壳体纵向延伸,该第二段延伸臂342与支撑元件23的外表面保持一定的间隔,并且第二段延伸臂342与支撑元件23之间的最大间隔小于第一段延伸臂341与支撑元件23之间的最小间隔,使得整个储液腔14构造为漏斗的形状,而导液孔231设置于漏斗形的底部位置,最大程度地有利于液体基质流入导液孔231的内部。关于延伸臂的具体设置高度,需要综合考虑储液腔14内部能够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以及储液腔14的结构设计对液体基质的导流作用的双重影响。如果延伸臂34的高度较大,则在延伸臂34上可以设置较大倾
斜度的导液斜面41,也有利于促进液体基质流入导液孔341内部。但是延伸臂34的高度增加,则延伸臂34占据的储液腔14的容积空间就增加,储液腔14未被延伸臂34占据的部分能够容纳的液体基质的容量就减少。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第一段延伸臂341的内侧面基本设置为导液斜面41,并且该导液斜面41高出导液孔231设置,第二段延伸臂342的内侧面与支撑元件23的外侧面之间保持的间隔距离较小,有利于液体基质基中在导液孔231的外周附近,提高液体基质进入导液孔231的速率。整个储液腔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大致为1ml,导液斜面41的倾斜度大致为40度。这种结构的储液腔14尤其适合于流动性较差的液体基质,整个储液腔14的结构从各方面均有利于促进液体基质流入导液孔231内部。
66.进一步地,为了促进上述密封元件30能够稳定固定于壳体10的内部,进一步地,在延伸臂34上还设置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配置为凸起36,该凸起36设置于延伸臂34的内侧面上,并且该凸起36靠近支撑元件23设置,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该凸起36与支撑元件23一端的密封套24的外侧壁相抵接,可理解的是,如果支撑元件23的长度足够长或者该凸起36的位置降低,该凸起36也可与支撑元件23的外侧壁相抵接。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